今天的大多數自動手槍要麼是管退式原理,要麼是自由槍機原理,也有“沙漠之鷹”這樣極少數采用導氣式原理的,但無論是哪種原理,擊發後都是自動機後坐向後抽出空彈殼,再複進推第二發彈上膛的。可是在自動手槍初創時期,各種自動原理如百鬼夜行,一些今天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原理在當時也有運用,比如槍管前沖原理,而德國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就是采用這種奇特原理的典型武器。

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
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并不是第一種采用槍管前沖原理的武器,在更早的1894年,奧地利輕武器設計師費迪南德·馮·曼利夏(就是曼利夏步槍那個曼利夏)就設計過一種采用槍管前沖原理的曼利夏M1894手槍,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槍管前沖原理的自動手槍。但曼利夏M1894自動手槍設計太古舊,産量也很少。相比之下,德國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是采用槍管前沖原理的自動武器中最完善,産量也最大的,前前後後一共生産了約8000支。
曼利夏M1894自動手槍
研發曆史
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的設計者全名叫安德裡斯·威廉·施瓦茨洛澤(Andreas Wilhelm Schwarzlose),1867年7月31日生于當時普魯士的烏斯特( Wust)。施瓦茨洛澤很早就表現出槍械設計方面的天賦,1892年,在他25歲時就設計了一支自動手槍,并申請了專利。雖然這個手槍設計專利最終沒有量産,但還是展示了他的聰明才智。随後施瓦茨洛澤又申請了多個手槍設計專利,但都沒有量産。
在施瓦茨洛澤的各種設計中最有名的不是手槍,而是一種施瓦茨洛澤M1907水冷式機槍。這是一種采用肘節延遲後坐(注意這裡的肘節和馬克沁機槍的肘節閉鎖不同,它不能徹底閉鎖後膛,不需要管退式原理配合,槍管是固定的。這個肘節隻是給槍機後坐增加一些阻力,延遲槍機後坐速度,屬半自由槍機原理。),彈鍊供彈的水冷式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奧匈帝國軍隊。以至于到今天,如果說起施瓦茨洛澤,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種施瓦茨洛澤M1907重機槍。
施瓦茨洛澤M1907重機槍
在1907年,施瓦茨洛澤又拿出一個自動手槍設計專利,這種手槍奇特地采用槍管前沖自動原理,彈匣供彈,還有一個握把保險。1908年,這種自動手槍在德國成功申請專利,次年又在美國申請專利,是以後世把這種手槍叫做施瓦茨洛澤M1908或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根據兩地不同的專利申請時間命名),但該槍是在1909年投入量産的,是以還是稱為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比較妥當。
按照施瓦茨洛澤申請專利時的技術說明檔案說法,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相比當時流行的勃朗甯自動手槍有如下優點:
1、長度較同口徑采用自由槍機原理的勃朗甯手槍更短;
2、采用槍管前沖自動原理,槍身後半部分是固定的,沒有向後運動的自動機,不會出現自動機向後飛出傷及射手的意外,比自由槍機原理更安全;
3、有握把保險,可在膛内有彈情況下安全攜帶。
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當年的廣告
槍管前沖原理探究
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全長140mm,槍管長105mm,全槍高110mm,寬24.5mm,空槍重530g,口徑7.65mm,發射7.65x17mmSR勃朗甯自動手槍彈(.32ACP),彈匣供彈,彈容量6發。該槍最特别的地方就是采用今天罕見的槍管前沖原理,這種原理其實可看做倒置的自由槍機原理:
我們知道,自由槍機式武器的工作原理是槍機(對很多自動手槍來說就是套筒)與槍管之間無剛性閉鎖,僅靠槍機品質和複進簧彈力實作“閉而不鎖”。彈藥擊發後槍管固定不動,火藥瓦斯作用于彈殼底部,推槍機向後運動,抽出空彈殼,随後槍機在複進簧作用下向前複進,推第二發彈上膛。
自由槍機原理手槍擊發時槍管不動,槍機後坐。
而施瓦茨洛澤M1909的槍管前沖式原理是倒過來,槍的後半部分不動,槍管向前動,彈藥擊發後靠火藥瓦斯壓力和彈頭對槍管内壁的摩擦力把槍管往前推,彈殼則被槍底把上的抽殼鈎拉住不動,這樣槍管往前,彈殼不動,空彈殼就被拉出來了,完成抽殼抛殼動作後槍管在彈簧(此時應該叫“複退簧”)作用下重新向後運動,套住第二發彈的彈頭,把第二發彈套進槍膛,準備發射第二發。
采用槍管前沖原理的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活動的是槍管,而且是向前運動。
由于采用槍管前沖式原理,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的擊錘不能像普通自動手槍那樣靠後坐的槍機/套筒壓倒,而是采用一個與前沖的槍管連接配接的阻鐵杆:
扣扳機時扳機後方的扳機杠杆迫使阻鐵杆在水準方向上發生偏轉,尾部與擊錘脫離,擊錘在擊錘簧作用下向前回擊打擊底火擊發槍彈;
随後槍管前沖,因為阻鐵杆是連在槍管上的,故阻鐵杆與槍管一道前沖,脫離扳機杠杆;
槍管前後完畢,在彈簧作用下後退,套住下一發槍彈進膛,同時組鐵杆把擊錘再次向後頂,回到待發位置,阻鐵杆頭部重新與扳機杠杆扣合,準備發射下一發。
另外在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的握把前緣有一個握把保險,平時握把保險彈出,頂住扳機,使扳機無法扣動,隻有握緊握把保險,扳機才有向後扣動的空間,才能射擊。這個握把保險還有個與衆不同的地方,當按下握把左側的握把保險鎖定鈕後,握把保險會鎖定在關保險位置,無法壓下,必須再次按壓握把保險鎖定鈕才能解除。
還有要說明的是,雖然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标稱7.65mm口徑,使用7.65x17mmSR手槍彈,但由于其特殊的自動原理,最好選擇一種施瓦茨洛澤專用彈。這種槍彈的膛壓比普通7.65mm手槍彈略高,如果用在其他7.65mm勃朗甯口徑自動手槍上後坐力會增大;反過來,如果把普通7.65mm勃朗甯手槍彈用在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上,可能會因為膛壓不夠導緻故障。
生産情況和型号演變
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雖然已是槍管前沖原理手槍中産量最大的,但僅僅8000支的總産量對一種量産型手槍來說還是很少,生産年限也不長,從1909年起開始生産,最晚到1915年就停産了,而且生産廠家一變再變。先是施瓦茨洛澤自己的公司生産,生産了一段時間後由于經營不善在1910年公司倒閉,該槍的生産權随即轉賣給一家叫 G.C. Dornheim的德國公司;到1911年底又轉賣給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華納武器公司( Warner Arms Corporation),并由柯特蘭兄弟公司(Kirtland Brothers&Company)代理在美國銷售,而華納公司的正、副總裁富蘭克林·華納(Franklin B. Warner)和馬文·華納(Marvin J. Warner,與富蘭克林·華納是兄弟關系)同時也是柯特蘭兄弟公司的擁有人,也就是說這兩家公司都是華納兄弟開的。
由于生産時期、生産廠家不同,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前前後後有四種亞型,分别是标準型(Standard Model)、豪華型(Deluxe Model)、華納1型(Warner Type 1)和華納2型(Warner Type 2)。
标準型為烤藍外觀,帶握把保險,槍管後部有細密的豎條防滑紋(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首發裝填動作是捏住槍管後部防滑紋把槍管往前推,再往後拉,與普通手槍正好相反),彈匣釋放鈕在握把底部;
施瓦茨洛澤M1909标準型
豪華型的結構與标準型基本相似,但表面改為鍍鎳,彈匣底部多了一個挂槍繩的挂環。
施瓦茨洛澤M1909豪華型
華納1型是美國華納武器公司經銷的型号,特征是豎條的槍管防滑紋改為網格紋,彈匣釋放鈕按照美國人的習慣改為握把左側,這樣在握把側面就有兩個按鈕,一個握把保險鎖定鈕,一個彈匣釋放鈕,握把片上半部分有公司縮寫WAC三個字母重疊的圖案;另外槍身右側的抽殼鈎也改了,改為加大的外露抽殼鈎。
施瓦茨洛澤M1909華納1型
施瓦茨洛澤M1909華納1型(右)右側特寫,注意槍管防滑紋後面有一個外露抽殼鈎,和标準型(左)是不同的。
華納2型也是美國華納武器公司經銷的型号,這一型幹脆取消了握把保險,改為在握把左側安裝一個可撥動的手動保險杆,彈匣釋放鈕又改回握把底部。
施瓦茨洛澤M1909華納2型,握把保險取消了,改為握把左側一個手動保險杆。
令人意外的是,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如此偏門的武器還和一位曆史名人有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就有一支采用特别槍号“No.1”的定制版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這支槍從形制上屬标準型,但握把上有皇冠圖案,烤藍表面也經過細緻打磨,非常光滑。
威廉二世的No.1号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
德皇威廉二世(左),照片中他腰帶皮槍套裡就放着這支No.1号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
對槍管前沖原理的評價
在自動手槍研發早期“百鬼夜行”的階段,像施瓦茨洛澤M1909手槍用的這種槍管前沖原理算是解決手槍自動裝填的一種技術途徑,特别是在自由槍機原理尚在專利保護期的情況下,這種原理能繞過技術專利,有一定意義。但槍管前沖原理從技術上講不是個好設計:
1、理論上說前沖槍管能抵消一部分後坐力,但每次擊發沉重的槍管會先往前沖,再往後撞,握槍的手會感受到較大震動,感覺古怪不舒适;
2、槍管前沖原理工作可靠性不如自由槍機原理,挑子彈,如果用了不合适的彈藥,就會發生卡殼、無法上彈等故障。
是以這種奇異的自動原理在槍械發展史上隻是昙花一現,待自動武器基本設計成熟完善之後,就再也看不到采用這種原理的實用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