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說曆史: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他出生于德國薩克森州的埃斯勒本,2歲那年舉家遷往曼斯費爾德。父親漢斯·路德當礦工,靠租用領主的三座小熔爐起家。馬丁·路德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是以他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宗教教育。1501年春,他進入當時德意志最著名的愛爾福特大學,在1502年秋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505年,又以優異成績取得碩士學位。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受到反對羅馬教皇的世俗思想的影響。

話說曆史: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大學畢業後不久,22歲的馬丁·路德不顧親友的反對,進入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希望通過苦修讓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行。1512年,他獲得維登堡大學的神學博士學位,并成為該校的一名教授512~1513年間,他逐漸确立了自己“因信稱義”的宗教學說。他認為一個人靈魂的獲救隻需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善功業教會的權威。這一學說一反天主教的救贖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教和僧侶階層對社會的統治權。

德意志當時深受羅馬教皇的盤剝,每年都要向教皇上繳30萬古爾登(當時的一種貨機關)的教稅,1517年萬聖節前夕,教皇又派人到德意志大量兜售“ 贖罪券 宣稱隻要交錢上帝就會免除其罪行,馬丁·路德對教皇的做法常不滿,于是寫了《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維堡卡斯爾教堂的大門上。

話說曆史: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在《論綱》中,他痛斥教皇史售“ 券”的做法,提出“信仰那鮮即可得”的原則,反對用金錢 的方法。《論綱》引起了強烈反響,激發了人民對教權至高無上的細和反對,點燃了德國宗教改革的火焰,使路德一時成為德意志民族的代言人,1519年,羅馬教的神學家約翰·艾克同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了大論戰,這場大辯論,成為路德宗教改革生源中的一次重大轉機,1520年,為了更加泛地傳播自己的思想,馬丁·路德寫了一系列文章和小冊子,發表了被稱為宗教改革三大論著的《緻德意志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園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這年6月2日,教皇頒布勒令希望馬丁·路德能在60天内撤回《九十五條論綱》中的41條,否則就開除他的教籍,路德不為所動,公開把教皇的勒令付之一炬。

1521年,路德參加了由德皇召集的沃姆斯帝國會議。

之前,友人曾勸路德不要前往,擔心他會惹來殺身之禍,但路德使沃爾姆斯的魔鬼有如房頂上的瓦片那樣多,我還是要坦然前往,“在100多名薩克森貴族的伴随下,在沿路凱旋式的迎送行列中,路德到達了沃爾姆斯。他義正詞嚴地為自己申辯,得到沃爾姆斯全市人民的同情與支援。他在會上鄭重宣稱:“我堅持己見,決不反悔!”與羅馬教廷徹底決裂。德皇無計可施,隻好放了路德,但代表教皇開除了路德的教籍。

話說曆史: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為了避免遭到教會的迫害,路德隐居到瓦特堡,從事《聖經》的德文翻譯工作。

1525年,42歲的路德與一位叛逃的修女波拉結婚,以實際行動向天主教的禁欲主義發起了挑戰。1543年,路德翻譯的德文版《聖經》面世了,在書中,路德恢複了早期基督教民主、平等的精神,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他還把自己“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主張加入其中,成為基督新教的主要教義。此外,他翻譯的《聖經》使用的是德國語言,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系分裂的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

話說曆史: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1546年2月,路德因病去世,被葬于維登堡大教堂墓地,享年63歲。他死後 他所創立的基督新教在歐洲各國傳播開來,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