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冬天來了,又到了電動汽車集體“趴窩”的季節。

低溫環境下,锂電池續航急劇衰減已然是不争的事實。不管電動汽車車主如何維護保養,都避免不了續航裡程銳減。每當看着汽車螢幕上不斷縮小的續航裡程數字,總有人憧憬着電動汽車擺脫續航限制的那一天。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别着急,新一代電池技術已經在路上了。前幾天,北汽藍谷在互動平台表示,其第二代固态電芯開發已經完成,正在進行電池系統台架測試和整車搭載驗證。消息一出,再次讓固态電池技術處在風口浪尖上。

固态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導電率、安全性高等優勢,被譽為汽車锂電池的終極形态。甚至有專家放出豪言:“全固态電池普及之日,就是燃油車退出曆史舞台之時。”

為了讓固态電池早日投入使用,各大車企、初創公司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企圖借此一舉成為電動汽車的王者。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今年 1 月,蔚來高調釋出固态電池包,聲稱将在蔚來 ET7 轎車上使用;今年 4 月,寶馬釋出固态電池規劃,計劃在 2025 年前推出固态電池原型車,2030 年前量産。除此之外,汽車動力電池“禦三家”甯德時代、LG 化學、松下也紛紛開展固态電池研發計劃,一個屬于固态電池的時代似乎即将來臨。

固态電池是未來科技

固态電池,就是使用固體材料作為锂離子來回移動的電解質。在目前常用的汽車電池中,基本采用電解液作為電解質,某種程度上可以将其稱為液态锂電池。液态锂電池可能因短路、高溫而發生起火,锂離子在反複沉積和析出過程中,金屬锂負極表面容易生長出锂枝晶,并發生粉化,大大降低了電池的使用率,進而縮短電池使用壽命。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枝晶在電解液内生長,有時候會穿透隔膜,就會引發漏液,接着就會引發電路短路,最後電池高溫自燃。平時經常在新聞中看到電動汽車自燃事故,其中大部分都是因為枝晶瘋漲,進而引起電解液漏液。固态電池電芯内不含電解液,也不需要電解質鹽與隔膜,徹底杜絕了漏液引發的自燃問題。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此外,固态電池沒有液體,也就不需要複雜的封裝系統,也不需要 BMS 溫控元件。汽車動力電池,并不是像四驅車那樣将柱狀電池直接塞到電池盒内,需要用一層層包裝将這些柱狀電池、方形電池包起來,然後組成電池包,最後再将其安放在汽車底盤上。這一層層包裝,其實就是複雜的封裝與溫控系統,保障汽車安全。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固态電池技術出現後,封裝系統可以更加簡單,電芯占電池包的比重也更高。如此一來,電池包整體能量密度也會得到相應提升。綜合來看,固态電池有望突破 500Wh/kg 瓶頸,将電動汽車續航裡程提高到 1000 公裡以上。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不同電池 Pack 電芯占比

如此一來,電動汽車續航與傳統汽車不相上下,續航再也不是電動汽車的缺點。更令人興奮的地方在于續航裡程衰減,固态電解質保證了電池的内阻,長時間使用也不容易出現續航裡程衰減的問題。換句話說,這個續航裡程是長期穩定的資料,不會随着天氣變化與使用時間而快速衰減。

電池尺寸小、安全性強、續航裡程長,固态電池簡直就是完美的锂電池技術,如果有人覺得固态電池技術不好,小黑第一個不服。就連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也曾公開表示,要實作 2030 年 500Wh/kg 的能量密度目标,固體電解質層面的突破是不得不走的必由之路。

可是,理論資料再好也沒用,固體電池技術研發難度太大,就像可望而不可即的藝術品,難以在大衆層面普及。

明年誰能率先量産?

近些年來,關于固态電池出現突破性進展的新聞不絕于耳,隻可惜現實一次又一次讓人失望。今年年初蔚來 ET7 搭載固态電池的消息傳出,一度引爆整個汽車圈。在釋出會上,蔚來聲稱 ET7 将會在 2022 年的第四季度上市,電池能量密度達到 360 Wh/kg,一次充電續航裡程突破 1000 公裡。

雖然能量密度不盡人意,但是續航裡程确實讓人心生向往。要知道,目前續航裡程最長的電動汽車,也不超過 800 公裡。一旦蔚來 ET7 的資料成真,那将是電動汽車革命性轉折點。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然而,最新資料顯示,量産版的蔚來 eT7 将采用三元锂電池和磷酸鐵锂電池,并沒有傳說中的固态電池。或許,蔚來固态電池技術尚不成熟,前期先用三元锂電池與磷酸鐵锂電池過渡。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蔚來 eT7

另一個放出固态電池豪言的公司是 Fisker。早在四年前該公司就申請了充電 1 分鐘,續航 800 公裡的固态電池專利。三年前, Fisker 表示他們攻克了固态電池技術難題,最終設計即将公布,可直到今天, Fisker 固态電池轎車始終沒有出現。前不久, Fisker 表示該公司已經放棄固态電池計劃,全球第一家聲稱量産固态電池的公司正式宣告失敗。

其實,每年都有很多公司宣告攻克或即将攻克固态電池技術。國内有蔚來、北汽藍谷,國外有 Fisker、Saturnose,都宣稱明年量産。然而固态電池的未來并不會由這些公司決定,真正的固态電池明年也很難量産。

何為真正的固态電池?

固态電池有三大路線,分别為聚合物全固态、氧化物全固态與硫化物全固态,其中聚合物全固态與氧化物全固态離子電導率特别低,尚且不如三元锂電池,是以目前主流路線為硫化物全固态。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在歐洲,大衆投資的 Quantum Scape 技術相對先進;在美國,Cymbet、Quantum Scape、SolidPower、Polyplus 等一系列初創公司在努力;在東亞,這個電池技術最為發達的地區,南韓有現代、LG化學、三星,日本有豐田、本田、松下,中國有甯德時代、江蘇清陶、北京衛藍、贛鋒锂業、無錫海特。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豐田固态電池技術

日本在 90 年代就開始硫化物固态電池研究,以豐田為代表的企業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豐田、松下等企業均表示 2025 年硫化物全固态電芯量産。國内這邊情況相對複雜,氧化物體系産業化工藝在全球領先地位,借此衍生出固液混合電池。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固液混合電池

蔚來宣稱的固态電池,其實也就是氧化物固液混合電池。該技術難度比硫化物固态電池低,研發速度也相當快。北京衛藍(蔚來合作企業)、江蘇清陶等公司甚至直接保持目前已有的液态锂離子電池生産線,隻是在材料中添加氧化物成分,如锂镧锆氧、LAGP、LATP 等等。

氧化物離子導電率差,甚至不如液态電解液,且固-固接觸不好,難以單獨存在,隻能與電解液或者聚合物複合。固液混合電池,雖然可以降低電池中的電解液含量,但是并沒有改變液态锂電池的固有缺點。枝晶生長、Pack 電芯占比以及安全性問題都無法解決,甚至人們最為關注的續航裡程問題,固液混合電池提升幅度也不大。

汽車巨頭都在争搶的黑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枝晶

某種程度上說,目前業界宣傳固态電池的種種優點,大多指的是硫化物全固态,與氧化物固液混合電池關系不大。通俗地說,固液混合電池并不是真正的固态電池。蔚來、北汽藍谷目前測試的固液混合電池,确實可以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提升一點,可并不能解決锂電池面臨的各種難題。行業真正的革命性改變,還得等全固态電池登場。

圖源:pixabay、北汽藍谷、蔚來官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