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宋承良

青島海牛拿下中乙冠軍。
這個場景至今依然是中國足球的名場面之一。
2013年11月3日傍晚,中超最後一輪,北京勞工體育場,張稀哲助攻格隆打進全場比賽唯一進球,國安1-0擊敗了青島中能,将客隊送入了中甲聯賽。賽後,青島隊老闆喬偉光在替補席上痛哭,很多球員都跪倒在草皮上,久久不願起身……
在那個金元足球的起始年代,無力進行軍備競賽的青島中能告别了中超,他們甚至在中乙都蟄伏了長達近6年時間……
現在金元足球畫上句号,作為昔日青島足球的旗幟,中能更名“海牛”後依然在默默堅守——2021年11月14日,中乙聯賽第12輪,青島海牛憑借孫旭和肖智的進球,2-0戰勝廈門鹭島,提前2輪回到了中甲聯賽。
8天後的22日下午,海牛身上多了中乙冠軍身份,俱樂部也打出了“冠軍終歸這裡”的口号——評論區很多球迷說這句口号讓人想起了某隊。
的确,曾經用這句話當口号的某超級豪門現在已深陷絕境,而海牛和青島足球,剛剛浴火重生。
青島隊老帥殷鐵生。
降而不散
2021年11月14日,距離球隊從中甲降級已經過了整整1856天——那還是2016賽季,經曆了三年中甲蟄伏後,在這個金元足球到達頂峰的時代,青島中能排名聯賽倒數第二,從中甲降到了乙級。
故事到了這裡,通常等待這支俱樂部的命運,就是解散。過往中國足壇,我們看過了太多這樣的劇本。
過去兩三年時間,遼足、北京人和和上海申鑫的軌迹無不如此——先從中超降級,然後中甲資格都保不住,最終俱樂部不複存在……
資料統計顯示,從2016年至今,五年中甲聯賽,同時代共有10支球隊不幸降級,雲南飛虎、大連超越、上海申鑫、遼甯宏運和北京人和已經徹底從中國職業足球的版圖上消失。
其中申鑫、遼足、人和最為可惜,他們都曾經是頂級聯賽的常客——其中十冠王遼足曾稱霸亞洲足壇;申鑫也多次扮演中超和足協杯的黑馬;人和曾經兩度登頂足協杯,多次出征亞冠聯賽。
但青島海牛,沒有重蹈覆轍,俱樂部還在,球隊沒有散。
某種程度,青島海牛這些年的曆程有點像歐洲聯賽的帕爾馬、格拉斯哥流浪者等百年豪門,在發展曆程中經風曆雨,起起伏伏。而一旦遇到合适的條件,馬上又會星火燎原。
帕爾馬俱樂部破産之後,僅用幾年又打回意甲;“紫百合”佛羅倫薩也曾經在2002年破産,兩個月之後,當地人成立了新的佛羅倫薩俱樂部,一年後花錢購回了原俱樂部的名稱使用權和球衣設計版權,紫金軍團破繭重生。
相同的故事還在流浪者身上重演。财務危機降到第三級别聯賽,重新回到頂級聯賽馬上又能和凱爾特人分庭抗禮,在傑拉德的帶領下整個賽季不敗奪冠……
中能集團董事長、總裁喬偉光。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青島海牛堪稱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元老,28年的坎坷發展經曆,也是中國職業足球發展的真實寫照。
俱樂部成立于1993年12月31日,是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創始球隊之一。成立不到一年,球隊就獲得甲B聯賽冠軍,成功晉級到甲A聯賽。
随後球隊在之甲A、甲B幾起幾落,2002年11月,青島海牛迎來了球隊發展曆史上的高光時刻。在足協杯決賽的兩回合較量中,他們擊敗遼甯隊,獲得當賽季的中國足協杯冠軍。
2004年底,中能集團全面接手球隊——2011年,青島中能在當賽季中超聯賽中獲得第6名的成績,創造了隊史參加頂級職業聯賽最好成績。
不過随後幾年,受到金元足球大潮的沖擊,青島隊成績出現下滑。2013年,在北京客場輸球後,青島中能隊不幸降入中甲。2016年10月15日,中能隊“三年兩降”,直接跌入中乙。
根據德國轉會市場網的統計,在各支中超俱樂部一擲千金進行軍備競賽的時候,青島中能的轉會支出僅為97.3萬歐元,在全中國排名第41位。轉會收入則達到了2168萬歐元,在全中國排名第16位。盈利為2070萬歐元,排名全中國第3位。
海牛球員親吻獎杯。
也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球隊雖然降級,卻未被卷入近年來的足球燒錢風暴——現在看來,活着,才最重要。
資料統計,中能集團17年投入超過14億元,金元足球時代,這個數字甚至比不上一家土豪俱樂部半年的開銷,但在中能自己看來,長期穩定的投資,告訴所有人自己不是投機主義者,自己的堅持不僅躲過了中國足球的寒冬,也在2021賽季成為三級聯賽第一個奪冠的球隊。
事實上,海牛在今年可以說沒有給自己留任何後路,2021年5月10日,青島海牛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新賽季出征盛典,這個盛典被定義為“傳承、緻敬、夢想”。
一家中乙俱樂部能夠如此高調進行賽季前出征會就非常罕見,中能集團董事長、總裁喬偉光在現場動情地表示今年目标就是更新:
“我們因為海牛情結聚在一起,足球最能展現我們這座城市、我們這個企業,我們青島人一種執着堅守、昂揚向上的精神,堅持17年我無怨無悔。”
先抓青訓再考慮中超
在很多青島足球名宿看來,海牛凝聚了青島這座足球城幾代人共同的情結。
而球隊沖甲成功後,喬偉光就表示:“沖甲不是我們的目标,回到頂級聯賽才是我們最終目标 。”
不過,喬偉光并沒有給何時回到中超設下一個具體的目标,這一點就比較務實。金元足球年代,中甲沖超就靠一批有經驗的老将加上大牌外援,這固然可以帶來短期内的成功,但長遠來看并無法做到可持續發展。
相反,隻有靠着一批自己的子弟兵完成更新,才有可能實作自給自足。
職業聯賽初期,遼足降級後靠着遼小虎殺入頂級聯賽,1999年險些完成凱澤斯勞滕奇迹。
徐根寶的東亞也是依托于青訓,征戰5年中甲後才完成更新——小本經營年代,武磊、王燊超、呂文君和顔駿淩這批球員加上廉價外援也可以穩居中上遊,到了上港投入後,球隊馬上就變身豪門并拿到了聯賽冠軍。
現在海牛最引以為豪的就是自身的青訓,即便已經告别頂級聯賽8年之久,但青島海牛的依舊是遵照中超标準組建梯隊,發展青訓。
從2011年開始,海牛青訓依托校園開始布局,一度與青島市内的120多所學校形成合作關系,40多名青訓教練構築基礎,其中包括矯春本、蔡軍、許翔等不少都是曾經的職業球員。
喬偉光堅持投資足球17年。
不僅如此,俱樂部還擁有5名外籍教練,其中外籍青訓總監德拉甘是塞爾維亞人,曾經在冰島執教7年,也曾經在亞洲的新加坡、科威特等國家執教。
本賽季中國足協青超聯賽,U21和U19年齡段的比賽中,都出現了青島海牛隊的身影,他們也是唯一一家參加這兩個級别青超聯賽的中乙俱樂部。
有意思的是,青島海牛隊梯隊報名參賽的時候,還有進階别俱樂部去詢問足協,為何讓中乙俱樂部梯隊參賽?足協的回答是:“他們這十幾年一直在參賽好不好?”
今年,海牛還有五支梯隊活躍在全國青少年足球聯賽賽場——U16跻身全國前十六,U19更是取得全國前六的成績。近兩年,王韬、李蘇達、鄭傳輝、邢福等十餘人進入各級國字号球隊也是俱樂部良性發展的注腳。
海牛曆史上,曾經有過曲波、姜甯、鄭龍、劉健和鄒正等青訓人才井噴的時代,而等到俱樂部現在的孩子們再次爆發,或許這就是海牛重新回到中超的最好時機。
那時候聯賽的投入也未必需要很大,投資人的壓力也可以減輕不少。這才是健康的足球模式。
責任編輯:騰飛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