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凡人故事」靠着種木耳,柞水金米村肖青松過上了輕松生活

孩子要上學、老人要吃藥,外出打工一年還經常入不敷出,2015年柞水縣金米村村民肖青松被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但在2018年接到幫扶幹部給他打的電話之後,他的生活悄悄變化了,脫了貧摘了帽當起了小老闆,還成了村裡的緻富帶頭人。去年獲得了陝西脫貧攻堅“奮進獎”,今年被評為了第三季度自強勵志類“商洛好人”。

「凡人故事」靠着種木耳,柞水金米村肖青松過上了輕松生活

從貧困戶到老闆

種木耳讓他的生活變了樣

地處秦嶺腹地的金米村曾是柞水縣有名的貧困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1.85%,交通不便、耕地不足,村民們隻得外出找生計。肖青松也不例外。

據肖青松介紹,他幹過的活可多了,去挖過煤、下過礦、在工地上當過工,但累死累活一年到頭掙的錢也隻夠過年花,基本上攢不了多少。

2018年10月正在工地幹活的肖青松接到了包扶幹部打來的電話,讓他回柞水種木耳,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我不是沒種過,種過沒成木,這是靠天吃飯的。咱沒錢沒技術,咋個發展嗎?”後來在包扶幹部一再勸說、解釋政策的情況下,他心動了——因為包扶幹部說不用他投錢,碰是現代大棚,技術也有人給教。“那就幹吧。隻要能吃苦,還怕幹不成嗎?”他下定了決心。

據肖青松介紹,金米村采取“借棚還耳、借袋還耳”的方式,即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企業簽訂借貸合同,農戶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協定,村集體經濟組織免費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結束後,農戶将成品耳上交統一銷售,村集體經濟組織将銷售資金扣除借袋成本後返還貧困群衆,貧困戶無須資金就能參與木耳産業發展,享受到産業帶來的效益。第一年他承包了兩個大棚,光一茬就收入了3萬多元。這下他更有幹勁和信心了。随後,他多次外出去學習、教育訓練,嚴格按照學到的方法種植木耳,還經常給村裡其他人指導,鼓勵大家多多嘗試。

「凡人故事」靠着種木耳,柞水金米村肖青松過上了輕松生活

回憶起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金米村考察時的情景,肖青松仍曆曆在目。他說:“習總書記的話很鼓舞人心,讓我更有決心好好發展産業,通過自己的雙手把日子過好。”看到村子越來越美,遊人越來越多,肖青松抓住商機利用手中的閑錢開辦了農家樂,從當地聘請了廚師和5名服務員,主要做農家菜,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另外,他還和人合夥經營了專門賣木耳的營銷中心,生意也還不錯。除過照看自家的木耳和生意,他和妻子還是村上的公益崗人員,日子是越過越好,越過越輕松。如今他專門考了駕照,正準備今年再添輛小汽車,帶家人出去旅遊呢。

“沒想到我能獲得榮譽,我取得這些成績,踏踏實實在家門口賺錢,這離不開黨的好政策。接下來我還要繼續搞木耳種植,繼續學習,幫助更多人增收緻富。”肖青松笑吟吟地說道。

「凡人故事」靠着種木耳,柞水金米村肖青松過上了輕松生活

樂于助人的‘拼命三郎’

家人疼他村委誇他

自從種植木耳後,肖青松便像照看孩子一樣,經常天不亮就進棚巡“耳”,什麼時候該幹啥,他一刻都不放松,忙的時候吃住都在棚裡,有時一天隻吃一頓飯。他的妻子何小燕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身體是本錢,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是家裡的頂梁柱,我希望他能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我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生活。”何小燕告訴記者,肖青松獲得這個榮譽,她和孩子都很驕傲,作為家庭的後盾,她們會一直支援肖青松的決定。

提起肖青松的為人,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用“奉獻精神”四個字進行了概括。“他雖然不是黨員,但卻有一定的奉獻精神,農村一般事情比較多,不管誰家有事,他都沖在前面,很積極,是個非常不錯的人。”李正森告訴記者,“肖青松現在是村委會委員,經常還給村裡發展建言獻策。另外,他還孝敬父母、幫助鄰裡,這些品質都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華商報記者 陳永輝 編輯 劉靖

相關連結>>

【凡人故事】脫貧摘帽成老闆,種木耳讓他的生活變了樣

「凡人故事」靠着種木耳,柞水金米村肖青松過上了輕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