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海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喜迎豐收,歡唱國慶,金秋時節,各地慶祝豐收節和國慶節的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2021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目前我國夏糧生産已喜獲豐收,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2021年我國夏糧産量為14582萬噸,比2020年增長296.7萬噸,增長2.1%。秋糧生産形勢總體向好,增産趨勢明顯。農業農村部農情排程顯示,全國秋糧種植面積超過12.9億畝,大部地區秋糧作物生育程序正常,土壤墒情适宜,病蟲防控到位,作物長勢良好,秋糧豐收的基本面較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隻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進而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回顧過往,我國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2020年我國糧食産量達到近6.7億噸的水準,平均畝産達到382公斤,糧食生産實作了“十七連豐”,糧食總産量連續6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人均糧食産量達到了475公斤左右,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世界糧食安全标準線。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實作了由“吃不飽”向“吃得飽”進而追求“吃得好”的曆史性轉變。免于饑餓是人類最基本的人權,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國家自立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前提。聯合國緻力于實作全球糧食安全,并将消除饑餓和實作糧食安全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并積極參與全球消除饑餓行動和糧食貿易,不僅成功解決了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慶豐收,感黨恩,我國糧食安全取得的成就與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生産的高度重視密不可分。洪範八政,食為政首。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将保證糧食的穩定生産和有效供應作為治國安邦的重要任務。面對“誰來養活中國?”的世紀難題,1996年釋出的《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白皮書,提出了“立足國内資源、實作糧食基本自給”的基本方針。經過不懈努力和奮鬥,我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的基礎上,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實作了糧食的基本自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綜合考慮國内外環境後,審時度勢确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内、確定産能、适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我國實行了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定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大力開展高标準農田建設,已建成8億畝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高标準農田,全面完成10.88億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劃定任務,建成了一批糧食生産核心基地。在提高耕地糧食生産能力的同時,我國也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裝備更新。現代種業“晶片”不斷創新突破,主要農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成效顯著,植物新品種保護申請量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作全覆寫,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實作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農業機械化水準快速發展,主要糧食作物基本實作了全程機械化。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科技貢獻率超過60%。
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義利并重保障糧食生産積極性。糧食生産要調動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一是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二是讓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産有積極性。為了調動這兩個積極性,我國建構了“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一方面,不斷完善糧食生産支援政策,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在東北地區實施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持續加大産糧大縣獎勵規模,讓農民務農種糧有錢賺,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和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另一方面,不斷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建立糧食主産區、産銷平衡區、主銷區共同承擔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機制,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地方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義務和責任。
展望未來,確定糧食安全是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堅實基礎。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我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作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重要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忽視和放松。目前,我國已經步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必須在黨的堅強上司下,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確定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保駕護航!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