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6日電題:“民間博物館”:感受新疆老鄉奔小康
新華社記者張鐘凱、張曉龍
日前,記者走進吾加布拉·艾合買提的家。
他的家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吾塔木鄉,這是沙漠圍夾下的一片綠洲。步入其寬敞的大院時,感覺這個家與其他鄰居沒什麼不同,往裡走,才感到别有洞天。
木頭面盆、油燈、盛澇壩水的銅壺、紙巾盒大小的電視機……裡頭的4間屋子擺滿了幾十年前的生活器具、生産工具和文化生活用品。
交談了解,59歲的吾加布拉過去一直在鄉裡從事文化工作,出于愛好,這幾十年收集了數百件老舊物品。後來,自己花費近20萬元,在家中建起了這個小小的“民間博物館”。2017年5月對外開放後,參觀者超過3000人次,來自各行各業。
吾加布拉對兒時的緊日子記憶猶新:住土房子,睡土炕,一周才能吃到一次拉面,做好的馕得吊起來,怕被老鼠偷吃……“我想把過去的生活展示出來,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變化有多大,好日子不是撿來的!”他說。
23歲的艾斯卡爾·艾合買提是當地的一個大學生,去年暑期來到吾加布拉家參觀,“我小時候見過其中一些物品,現在再看,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與所藏舊物相映照的,是吾加布拉畫作。吾加布拉從小喜歡畫水彩畫。改革開放初期,他幹過6年電影放映員,這期間他畫了不少電影海報,比如《神秘的大佛》《艾裡甫與賽乃姆》等等。此後,他畫的都是當地農牧業生産和若羌的風土人情。這些充滿個人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水彩畫,為“博物館”增添了别樣色彩。
從2001年開始,紅棗成了吾加布拉繪畫新主題,從栽種到管理、打棗、賣棗……他用畫筆把整個紅棗“産業鍊”畫了下來。憑借優越的光熱條件和産業深耕,如今的若羌已是國内有名的“紅棗之鄉”,紅棗産業真正成為當地“搖錢樹”,全縣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22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33000多元,紅棗産業收入占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的7成以上。
吾加布拉最得意的畫作是《金樹》:一位棗農和女兒站在棗樹下,碩大的紅棗流出了金子;畫面上,還有農牧民的新房和轎車,外出旅遊的當地夫婦……
眼下,吾加布拉院裡的幾棵棗樹已挂滿果實,外表開始泛紅,隻等秋後上糖。“老鄉們的日子就像這紅棗一樣,越來越甜。”這位“博物館”的主人說。(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