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強勢沒有一點不好的地方。”“記憶是不可相信的。”

法國兩大戲骨凱瑟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飙戲,母親的扮演者在戲内也是演員,将盛氣淩人又脆弱易碎的星光演繹得淋漓盡緻。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凱瑟琳·德納芙飾演的母親法比耶娜

作為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有關水土不服的讨論也圍繞着它。有豆瓣網友給出了神評論:“就像用咖啡杯喝了一份味噌湯”。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女兒盧米埃

作為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片和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真相》出現在了第23屆上海電影節“官方推薦-影展精粹”單元。當他們在電影裡用法語聊家長裡短,雖有違和,但有一道道法式幽默依次呈上;當是枝裕和使用大搖臂,由近及遠地拍攝院子的遠景,枝丫上的葉子均已搖落,影片落下帷幕。作為觀衆,好似品味了一部“美味”的秋日終曲。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影片結束時院子的遠景

先介紹一下劇情,下文含劇透。

“是一座豪宅,但背後是一座監獄”。身為編劇的女兒盧米埃,帶着丈夫漢克和女兒艾米回到了母親法比耶娜的家裡。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女兒帶着小家庭回到了故土

她這次回來的目的很簡單,母親作為名演員的回憶錄《真相》就要出版了,她想要“檢查”這本名為真相的書是否符合事實。寒暄幾句後,就開始客氣地詢問“為什麼沒有把書提前寄給我看”,兩人的關系不似母女,倒像是一對罅隙已生、盡力掩飾的友人。

不負期待,書中的水分之多,堪比不負責任的“非虛構寫作”。最令人失望的,是母親沒有提及自己英年早逝的友人,也沒有提及相伴多年、默默付出的助理盧克,這讓其身邊的人都頗為心寒。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法比耶娜

不過,法比耶娜是從來不會認錯的。“你們不能了解演員的想法。”“我甯願做一個糟糕的母親,一個糟糕的朋友,但也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女演員。”演戲是法比耶娜的生命,她也無時無刻不在演戲。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接下來,一家人都去了片場——法比耶娜在戲中飾演變老後的女兒,而神似昔日好友莎拉的演員馬農,扮演的則是永遠年輕的母親。莎拉和莎拉之死是母女倆共同的心結,法比耶娜懼其生動靈氣,不敢與之一同演戲。盧米埃喜愛這位和藹的阿姨勝過母親,怨恨母親的欺騙緻使阿姨尋死。莎拉為什麼死?母親為什麼這麼做?這是影片即将慢慢揭開的“真相”。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共演的年輕演員神似昔日的好友莎拉

值得一提的是,在片場上演的“戲中戲”是一部很有趣的科幻作品,甚至有人說比本體更好看的《關于母親的回憶》(Memories of My Mother)。原著作者是《三體》的翻譯、雨果獎和星雲獎得主劉宇昆,曾改編成短片《美麗夢中人》,在科幻和短片電影節中獲了不少獎。

身患絕症、隻有兩個“地球年”生命的母親,決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太空旅行,用“相對論”欺騙時間,看着孩子長大。然而,這位時間旅行者的女兒每7年才能見到一次母親,當生命即将走到盡頭,她對容顔未改的母親說:“你又要離開我了,我覺得好孤獨。”

在這場“戲中戲”,母親法比耶娜代入到了女兒的角色,也在一次次琢磨中對女兒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體悟。由此,她決定告訴女兒一個“秘密”:自己之是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搶走朋友的角色,是因為想要演女兒最喜歡的書中的角色,想要把女兒從朋友手中“搶”回來。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女兒在一瞬間原諒了母親

盧米埃頓時非常感動,追問母親為什麼不把這段寫進書裡。母親回答:“我不知道,也許下一版會修訂吧。”但更重要的是,她從女兒的表現中得到了演戲的靈感,強烈要求重拍最後一幕。

是否是戲呢?盧米埃不知道,也無法知道。有可能,法比耶娜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以編劇身份繼續活躍在光影世界裡的女兒,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回應。她派出自己的女兒,告訴法比耶娜希望她去太空,“這樣你就能看到我成為成功的演員了。”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盧米埃的女兒艾米

這讓人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說》中的金句:“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相比沒有血緣聯系的人,親人之間的愛恨更加糾纏。無從擺脫,無從選擇,在未能察覺的縫隙中定義自我——追求“家務事的真相”,難點不僅在于記憶的模糊性,也在于情感的複雜性。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有太多做得不夠好的父母、身份錯亂的父母、以假亂真的父母……我們感動于冷酷世界中,邊緣人的互相取暖,反過來也可以看看名利場中,穿上盔甲的人宛若刺猬的互相接近。兩者的共同點在于對親密關系的需求,戲中人的拿起和放下,由此蒙上了真實的糖果色濾鏡。

當然,《真相》稱不上是枝裕和的代表作。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真相》劇照

豆瓣7.1分,IMDb6.4分,metacritic73分,爛番茄87%,和所有電影比不算差,但和是枝裕和自己比,是“吊車尾”的作品。甚至有人用“撲街”和“翻車”,形容是枝裕和的這部新作。

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你很難想象一個法國人用滔滔不絕的“法式話痨”去“閱讀空氣”,女兒把自己包裹起來假裝不需要母親的關心,母親暗地裡為女兒的堅強而難過,這種行為太過小心翼翼了。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當然,電影還是表現了一些犀利的瞬間。法比耶娜評價盧米埃:“她都沒意識到她離開法國,是為了躲避我。”盧米埃問法比耶娜:“你愛自己,還是喜歡電影……就一次,讓電影赢一次。”法比耶娜回答道:“我喜歡我演的電影。”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這些相對的“直率”讓人精神爽朗,但它把更大的困惑留給了觀衆:家人之間的相處隻能靠演戲嗎?她們的關系可以靠演戲維持嗎?一個視真相為無趣的人,是可以相處的嗎?

從這個層次來講,是枝裕和在這部電影給的“留白”過大,給人以“太淺了”的感受。

是枝裕和稱,《真相》的劇本在2003年就寫好了,本打算拍成小型舞台劇。後來,一向想和東亞導演合作的朱麗葉·比諾什找到了是枝裕和,希望參演一部電影。是枝裕和又認為這個劇本“沒有地域性”,便拿來拍電影。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亮相上影節,又名“我和我的戲精母親”

■導演和演員們

有意思的是,在拍攝的6個月時間裡,身為導演的是枝裕和不會法語和英語,演員大多不會日語,全程依靠翻譯和表情。但這部影片最終“立住了”,從中可見藝術超越語言的力量。

《真相》是一個很有趣的獨幕喜劇,它打造了一個短暫脫離日常,審視自身的空間。人生如戲,你是否在用“演戲”避開激烈的沖撞、無解的追問?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