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米歇爾•帕斯圖羅

紅色是一切色彩的起源,是人類最早掌握、模仿、制造出來的色彩,也是最早被區分出不同色調的色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紅色曾是權力、财富和尊嚴的象征,受到人們的欣賞和贊美。到了中世紀, 紅色的宗教意義有所加強……

近期,法國曆史學家、高等研究應用學院研究員米歇爾•帕斯圖羅(Michel Pastoureau)撰寫的《色彩列傳:紅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該書旨在從歐洲社會和文化角度出發,建立起一門歐洲的“色彩曆史學”,講述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作用的演變。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色彩列傳:紅色》

初始之色——從遠古到古典時代末期

在歐洲,漫長的數千年裡,紅色曾經是唯一的色彩,隻有紅色才配得上“色彩”這個稱謂。無論從年代順序上看,還是從等級觀念上看,紅色都高踞一切色彩之首。并不是說那時其他色彩并不存在,而是它們經曆了很長時間才被認知,然後才能夠在世俗文化、社會規則和思想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那時它們才能與紅色相提并論。

人類從紅色出發,首次體驗到色彩,首次制造出色彩,最終建立起一個色彩的世界。同樣,人類很早就在紅色系裡區分出色調的變化,制造出具有細膩差異的各種紅色。我們所知最古老的色彩詞彙可以證明這一點,繪畫與染色技術也能展現出這一點。在某些語言裡,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下可以分别表示“紅色的”或者“彩色的”,例如古典拉丁語中的coloratus和現代西班牙語中的colorado。在另一些語言裡,“紅色的”和“美麗的”這兩個形容詞具有共同的詞根,例如俄語中的krasnyy(紅色的)與krasivy(美麗的)就屬于同族詞語。最後,還有一些語言裡隻存在三個表示色彩的詞:白色、黑色與紅色。但白色與黑色這兩個詞又未必真的當作色彩詞使用:從本質上講,它們其實分别表示光明與黑暗,是以隻有紅色才是真正用來表示色彩的詞語。

紅色的這種優先地位在日常生活和世俗文化中也有所展現。在地中海周邊,人們很早就在住宅、城市建設(磚石、瓦片)、器物(各種陶器和瓷器)、織物、服裝、珠寶首飾乃至陪葬品上使用紅色,不僅是為了美化,也為了起到趨吉避兇的作用。同樣,在藝術表演和宗教儀式中,紅色經常與權力和神聖聯系在一起,包含豐富的符号象征意義,有時還擁有超自然的力量。

從很多方面看,古代社會的紅色都占據色彩的首位,它既是最先被人們認知的色彩,也是地位最高的色彩。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塔努姆的船

在瑞典西南部海岸的塔努姆,發現了多處上古遺迹,這裡共有約二百幅岩雕畫,由上古人類在岩石上雕刻或鍛打出來,然後再塗上紅色。我們可以在這些畫裡看到大量船隻,其中有些船上還能清晰地辨認出槳手劃船的動作。這些船駛向何方?它們正在前往冥府嗎?

約公元前800—前750 年,塔努姆斯海德(瑞典),維特裡克岩雕博物館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祭祀隊伍

在這塊非同尋常的木闆畫之上,人們牽着一隻綿羊前往祭壇獻祭。這隻綿羊拴在一條紅色短繩上,紅色象征它是奉獻給神的祭品。

約公元前530 年,雅典,國立考古博物館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羅馬的獅鹫之家

獅鹫之家是一幢住宅,位于帕拉蒂尼山上。住宅内有一個大廳,廳内的牆壁上有一組運用了透視原理而具有立體感的壁畫,屬于龐貝第二風格。畫中使用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紅色顔料:朱砂、赤鐵礦、紅鉛。

約公元前80 年,羅馬,獅鹫之家

備受偏愛的色彩:6—1 4 世紀

對于古希臘和古羅馬人而言,紅色是最受重視的色彩,在所有色彩之中列于首位。但是,我們是否可以說,紅色是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最偏愛的色彩呢?恐怕不能這樣說。并不是因為紅色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不受喜愛、不受歡迎、不受贊美,而是因為“偏愛”這個詞本身,就意味着将色彩從實物中抽象出來,将色彩概念化,而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是幾乎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如今我們可以毫無困難地說:“我喜歡紅色……我不喜歡藍色。”無論在法語裡還是在任何歐洲語言裡都沒有問題。這是因為色彩詞語既是形容詞,也是名詞,它們在絕對意義上對應現實中的某一個色系範疇,如同一切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詞一樣。然而在古代則并非如此,色彩并不是一種天然存在的事物,不是一個獨立的抽象概念,它必須用來描寫、修飾、辨識某件物品、某種自然元素或者某個生物,并且與該物品、該元素、該生物密不可分。古羅馬人可以毫無困難地說:“我喜歡紅色的托加長袍,我讨厭藍色的花。”但他很難聲稱“我喜歡紅色,我不喜歡藍色”而不說清楚他所指的是哪件物品。而對于古希臘人、古埃及人和以色列人而言,困難就更加嚴重了。

那麼,變化出現在哪個時代?也就是說,從何時起,色彩從物質變成了概念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這個變化是緩慢進行的,而且在不同的領域其程序速度也不一樣。但我們認為,中世紀早期在這一程序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語言和詞彙方面。例如,在教父們(譯者注:這裡的教父為早期基督教會曆史上的宗教作家及宣教師的統稱。拉丁語:Patres Ecclesiae ;法語:les Pères de l’Église。)的著作中,色彩詞語不僅作為形容詞,也作為名詞使用。誠然,在古典拉丁語中也曾出現這一現象,但并不常見,而且涉及的更多是色彩詞語的引申意義,而不是其本義。在某些教父的著作中,情況已有所不同:他們能夠使用名詞來直接表示色彩,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普通名詞,例如rubor(拉丁語:紅色)或者是viriditas(拉丁語:綠色),也有一些本來是形容詞的中性形式,被當作名詞使用:rubrum(紅色)、viride(綠色)、nigrum(黑色)。這說明,色彩不再依附于物質,開始被視為一種獨立存在的事物。

在12 世紀,禮拜儀式的色彩體系傳播到整個歐洲,随後廣為傳播的則是最早的紋章語言。這時似乎已經有所定論:色彩從此脫離了一切物質的束縛,可以被視為抽象的、籠統的範疇;紅色、綠色、藍色、黃色這些概念可以獨立于與其相關的載體、光澤、色調、顔料和染料,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絕對存在。在這些成為獨立存在的色彩之中,最受偏愛的就是紅色了。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巴比倫大淫婦

根據《啟示錄》,巴比倫大淫婦“穿着紫色和朱紅色的衣服”,“地上的君王與她行淫,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她淫亂的酒”。在這幅畫裡,她穿了一件華麗的菱格鬥篷,内襯為灰白條紋。她騎乘的七頭怪獸通體為鮮紅色,因為《啟示錄》說:“那女人喝醉了聖徒的血。”

法文版《啟示錄》插畫(局部,抄錄于1313 年)。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法文手稿13096 号,56 頁正面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聖靈降臨節

在聖靈降臨之日,使徒們聚集在聖母周圍,接受聖靈的恩賜。聖靈化為舌頭似的火焰降臨在使徒們的身上,是以聖靈降臨節的禮拜儀式以紅色為主,如同紀念殉教者和十字軍的節日一樣。前者的紅色象征火,後者的紅色象征血。

《聖詠詩集》(約1165— 1170 年),格拉斯哥大學圖書館,229 号手稿,12 頁反面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穿紅衣的優雅女子

盡管藍色系和黑色系相繼流行起來,但是在14 世紀的意大利,最美麗的長裙依然應該是紅色的。對于年輕的少女,紅色象征優雅、愛情和美貌。每當節日喜慶的場合,她們都會身穿紅衣,紅色也是新娘出嫁的服色。

《健康全書》,抄錄并繪制于米蘭,約1390— 1400 年。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拉丁文手稿1673 号,22 頁反面

飽含争議的色彩:1 4 — 1 7 世紀

到了中世紀末,紅色的曆史邁入了一個動蕩的階段。它作為“色彩之首”,最受重視的地位開始受到挑戰,而且在随後的數百年中争議性越來越大。它不僅需要在諸多領域中應對藍色的挑戰,還面臨黑色的挑戰,因為從這時起黑色在各國宮廷中流行起來,在很長時期裡都是奢華和優雅的代表。在象征奢華方面,紅色的地位有所下降,盡管使用蟲胭脂染色的紅色織物依然受到追捧。與封建時代相比,鮮豔的、純正的、亮澤的紅色不再流行,相對受歡迎的則是較深的绯紅色,以及偏粉或偏紫的不那麼純粹的紅色。相反,偏黃或偏棕的紅色受到厭棄,因為人們從這樣的色彩聯想到地獄之火、原罪以及驕傲、謊言、淫蕩等諸多惡行。典型的例子是磚紅色,這種色彩似乎集紅色與黃色的負面意義于一身。更糟糕的是介于棕色與紅色之間的“紅橡色”,也可以稱為“深磚紅”,寫于1500— 1510 年的數篇文章都曾稱它是“所有色彩中最醜陋的”。

盡管如此,紅色面臨的最主要危機,并非來自其他色彩的挑戰,也不是人們欣賞品位的變化。這危機主要來自限奢法令和新教改革,以及由此産生并蔓延傳播的新的色彩倫理。在這套新的色彩倫理體系中,紅色的形象過于醒目、過于昂貴,不莊重、不得體、不正派。是以,從16 世紀末開始,在世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紅色進入了一個地位衰退的階段。在社會倫理方面,天主教會雖然是新教改革的反對者,但也部分地吸取了一些新教的價值觀。天主教會不再崇尚紅色,正如在教宗的服裝中,白色逐漸取代紅色成為最主要的色彩。

到了更晚一些的時候,科學的進步又對紅色的衰退起了加速推動的作用:1666 年艾薩克·牛頓發現了光譜,這是一個全新的色彩序列,至今仍然是色彩實體學和色彩化學的基礎。但在這個序列中,紅色并不像古代和中世紀那樣位居中央,而是位于光譜的邊緣。對于自古以來的色彩王者而言,這樣的邊緣地位就顯得不夠榮耀了。是以從這時起,紅色似乎喪失了一部分原有的符号象征意義,但也隻是一部分而已。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猶大之吻

在中世紀的圖檔資料裡,猶大的形象往往是紅須紅發,這象征他的邪惡本質。在這幅畫裡,我們觀察到某種可以稱為“色彩滲透”的現象:不僅猶大的形象為紅須紅發,即将被捕的耶稣也擁有同樣的胡須和發色。我們還不清楚其中的原因是什麼,但在以猶大之吻為題材的繪畫作品裡,這樣的現象并不罕見。

《瑪麗夫人的圖畫書》,埃諾,約1285— 1290 年。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法文手稿16251 号,33 頁反面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狡猾的狐狸

狐狸有一身磚紅色的皮毛,它代表着動物中最奸詐狡猾的形象。在這幅畫裡,狐狸躺在地上裝死,讓鳥兒失去警惕而接近,然後暴起将它們捉住并吃掉。

《拉丁語動物圖冊》,約1240 年。牛津,博德利圖書館,博德利手稿764 号, 26 頁正面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紅發女巫

在中世紀末和近代之初,人們認為女巫都長着綠色的牙齒和紅色的頭發。她們會制作各種魔藥,用來蠱惑男人,然後将他們帶去參加妖魔夜宴。在中世紀的“愛情魔藥”和毒藥配方裡,缬草與金絲桃這兩種植物始終是不可或缺的成分。

佚名,《愛情魔藥》,下萊茵河谷,約1470— 1480 年。萊比錫,美術博物館

危險的色彩?1 8 — 2 1 世紀

17 世紀豪奢的宮廷生活令我們對那個時代産生了錯誤的印象。其實無論從物質角度還是思想精神角度看,17 世紀都是一個陰森的、凄慘的、人心惶惶的時代,至少對于歐洲大部分群眾而言是如此。戰争此起彼伏,饑荒四處肆虐,氣象災難頻發,人們的平均壽命下降到非常低的水準。在法國的曆史上,17 世紀被稱為“大時代”,然而若要用一種色彩作為“大時代”的象征,那麼并非凡爾賽宮的金色,而是悲苦群眾的黑色。

相反,18 世紀則顯得光明、輝煌、色彩豐富,而到了19 世紀,世界的主色調又再次灰暗起來。從18 世紀20 年代起,18 世紀的“光明”不僅僅展現在思想啟蒙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表現:居所的門窗變得更大;照明條件有所改善,所需費用也在降低。從這時起,人們能夠更好地辨識各種色彩,也對色彩投入了更多的關注。此外,在化學方面,對染料的研究迅速進步,并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促進了染色業和紡織業的發展。這對全社會都十分有益,尤其是中産階級,從此他們也能像貴族一樣使用色彩鮮豔純正的紡織品。在各領域,尤其是服裝和室内陳設方面,暗啞的深色系的地位都在下降,上個世紀流行的暗棕、黑綠和深紫紅等色調不再受到歡迎。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明亮的淺色,歡快的“蠟筆”色,主要包括藍色系、黃色系、粉色系和灰色系。

但這些新的潮流和變化對紅色影響甚微。藍色在18 世紀大規模流行起來,而紅色則恰恰相反。在過往的許多年裡,藍色與紅色一直處于競争關系,甚至往往被視為互相對立的兩種色彩。而正是到了18 世紀,藍色徹底壓倒了紅色,成為歐洲人最偏愛的色彩。時至今日歐洲人依然最偏愛藍色,而且遠遠領先于其他一切色彩,而紅色的受歡迎程度在調查結果中不僅落後于藍色,還落後于綠色。在近代西方社會,紅色的衰落程序緩慢卻無法逆轉,而18世紀則是這一程序的起點。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愛之紅色

與其他的野獸派畫家一樣,凡·東根也擅長運用紅色,尤其擅長用紅色表現女性。他筆下的紅色總是充滿誘惑,有時帶有色情甚至是危險的感覺。

凱斯·凡·東根,《紅色之吻》,1907 年。私人藏品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妓女的紅色世界亨利·德·圖盧茲- 洛特雷克,《在磨坊街的沙龍裡》,1894— 1895 年。阿爾比,圖盧茲- 洛特雷克博物館

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看紅色在歐洲藝術史中的演變

蘇聯政治宣傳畫

在蘇聯的宣傳品中,紅與黑是兩大主流色彩。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也使用這兩種色彩作為主色,并且在紅與黑之外增加了白色。戈培爾(Goebbels)認為白—紅—黑三色是“代表雅利安種族力量的色彩”。

《追随列甯旗幟走向勝利》, 蘇聯海報,1941 年

(本文節選自《色彩列傳:紅色》([法]帕斯圖羅 著 三聯書店2020-8)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