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布
話說,在公元前的203年,楚河漢界劃定後,項羽、劉邦各自返還自己的大學營。正值此時,張良向劉邦進谏道:現今漢王已經占據一半天下,衆多諸侯全都俯首,項家軍非常疲敝,此時正是消滅大楚的時候。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那真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果然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命他與韓信,彭越設計消滅楚軍。張良到了固陵,但韓信、彭越沒來,楚軍向漢軍進攻,漢軍大敗。劉邦憤怒問張良,韓、彭二人為何沒來?張良無奈道:他們要“工錢”,錢到位才會幫你。
劉邦又氣又無奈,不得不答應條件,對韓信、彭越封官封地。之後,韓、彭二人欣然發兵支援。公元前202年,劉邦率衆攻打楚軍,在垓下與項羽決一死戰。韓信率30萬重兵為先鋒,劉邦居後。

與此同時,項羽率兵十萬,先與韓信會戰,未取勝,被迫撤退。孔、費二将軍領命從側面夾擊,楚軍深陷不利,韓信又乘勢追擊,最終項羽大敗于垓下。
在追擊楚軍的時候,楚軍兵士們聽到在漢軍中想起了楚歌,認為漢軍已經完全占領楚地,楚軍全軍潰敗,兵敗如山倒,項羽也不得不逃跑。多年的楚漢争霸,劉邦早已恨透項羽,下令道:誰能取得項羽的人頭,賞賜黃金千斤,封萬戶侯。
最後,項羽被逼至烏江邊上,此時有一個船夫在江岸靜候項羽,見到其人,對其說:江東雖然不大,但也有上千裡地,人口數十萬,在那裡也可以稱王。項王盡快渡江,日後等待時機東山再起!漢軍沒有船隻,不能渡江啊。
可是項羽卻笑道:天要滅楚,我為何還要渡江!況且,我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進,現今無一人歸還,我還有何面目面對江東父老!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羽心中有愧啊!
項羽面對追擊而來的漢軍,單槍匹馬直沖陣地,一人就殺掉了漢軍百多人。亂戰中項羽身受重傷,精疲力竭,已無力再戰。最終,西楚霸王項羽飲恨自刎烏江。
項羽死後,漢軍士兵争搶項王頭顱領賞,無論步兵還是騎兵,都蹂躏踐踏以搶奪項羽屍身,漢軍士兵早已紅眼,互相殘殺了好幾十人。
據記載,有五個人分别搶到了項羽的一段殘肢。當他們将殘肢合攏後,經确認的确是項羽屍身。劉邦遵守了先前的承諾,為這5個人封侯封地:敕封王翳為杜衍侯,楊喜赤泉侯,呂馬童中水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西楚霸王項羽死後,各地楚軍也相繼投了漢軍,唯獨魯城甯死不降。面對抵抗,劉邦打算率領重兵對魯城進行屠毀,後來劉邦發現魯城人堅守禮義,為已故主人守節,于是就将項羽的人頭給了魯城人,魯城父兄看後無不痛哭流涕,最後選擇了投降。
曾經楚懷王敕封項羽為魯公,項羽死後,魯城投降于漢,是以對于項羽的葬禮準備用對待“魯公”的禮儀來将其安葬于谷城。按照常理來講,項羽慘死,天下就屬于劉邦了,劉邦理應是最開心的。
在楚漢争霸時期,項羽一直想要将劉邦置于死地而後快,曆次戰役都将劉邦打的狼狽不堪,項、劉二人可以說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劉邦在項羽的葬禮上,沒有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态嘲諷項羽的過去,反而在其墓前痛哭了一場。這着實令人匪夷所思,難道說劉邦真的是英雄惜英雄,真心的為項羽的慘死而感到悲傷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劉邦之是以會這樣做,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做給“楚人”看得,劉邦表面異常痛心,其實在心裡面早就笑開了花,項羽一死,天下我的。
後來,在大趨勢下劉邦稱帝,稱帝後的劉邦對曾經的楚軍士兵頒布了一道指令:即日起,任何人無論是在紙面上,還是在口頭上,隻要談及到項羽,都不允許再稱其為項羽,隻能稱其為項籍。
原來,“羽”是項羽的字,“籍”則是項羽的名。在我國古代,稱一個人的字,代表着尊敬,而稱呼一個人的名,則代表着蔑視的意思。
由此可見,劉邦對項羽可謂恨之入骨,即使天下已經是他的了,但依然對項羽耿耿于懷。是以,劉邦大搞葬禮哭祭項羽,純屬是:貓哭耗子——假慈悲。
本文參考資料:《漢高祖劉邦傳》,《史記·高祖本紀》,《楚漢争霸》,《史記·項羽本紀》,《知網相關文獻——楚漢争霸時期項羽劉邦之間的恩怨等文獻》,《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楚漢争霸,劉邦,項羽,垓下之盟,項羽自刎烏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