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春田家中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簡稱線戲,由人幕後操縱絲線懸提的木偶表演故事。提線木偶源于漢,興于唐,盛于宋,宋元以後,即流傳于漳州地區。經數百年傳承,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制、表演“線規”、偶像制作工藝及豐富的演出劇目和獨特的劇種音樂—— “傀儡調”。作為集戲曲音樂、操作表演、工藝造型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在古雷開發區,提起提線木偶表演,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談到霞美鎮白石村的蔡春田。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但是五十年如一日癡情于提線木偶表演與研究的他,用精彩的技藝一步步積攢下了人氣與口碑。
蔡春田正和徒弟通過提線操縱木偶,使木偶做出各種神态與動作。
見到蔡春田時,他正在自家後院和徒弟一邊唱着曲調,一邊雙手牽着三尺懸絲,十指微動,呆闆的木偶便靈活扭動起來。知道我們的來意後,蔡春田才放下手中的活兒,向我們徐徐講述了他五十多年的木偶情緣。
從13歲開始,蔡春田便開始與提線木偶結緣,懷着對提線木偶藝術的熱愛,蔡春田學唱腔學演戲,學習各種國樂演奏,從藝近五十年來,蔡春田對提線木偶的熱愛始終如一,反複練習,認真鑽研技藝,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并創作改編《銀鳳冤》《浪子拜觀音》《路遙知馬力》《誰是兇手》《攀龍附鳳》等十多部提線木偶戲劇本。
“提線木偶戲是用閩南方言演唱,唱腔和伴奏音樂都來源于民間。”蔡春田說,“我創作第一本劇本是《銀鳳冤》,當時真的是摸着石頭過河,邊思考邊寫出來,想一句寫一句,想一個字寫一個字。”他創作的提線木偶戲劇目,多數取材于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宣揚忠貞愛國、懲惡揚善、向往美好愛情等積極主題。
蔡春田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提線木偶戲劇本。
“劇本創作主要沿着上一輩故事和傳說,編寫主要依據四個題材,按照題材發揚的意義劃分為揚善、懲惡、反貪、打黑四部分。每個故事裡面都有一個相當的意義,确定這個意義後,我就沿着這個故事的思想中心創作,寫出角色出來,由人和木偶的配合,表演出角色的性格和藝術出來。”談起當年的創作心路,蔡春田感慨頗多。
蔡春田向記者講述創作提線木偶戲心路。
“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過海走城鄉。悲歡喜怒皆成戲,唱做翻爬自有腔。忠奸今古分聲色,是非美醜善鋪張。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場。”蔡春田熟稔地用閩南語向記者誦讀了這首詩,他說,這就是提線木偶戲藝術形态和表演特色的生動寫照。“木偶藝術最大的特點是操縱感,木偶沒有表情,在演出中慢慢吸引觀衆,讓人忘卻它是人操縱的木偶,這才叫入戲。”
好戲是口碑傳出來的,是跑場子跑出來的。蔡春田把創作紮根在民間,把舞台搭建在民間,他創立的“正宗傀儡”戲班着力打造木偶戲精品節目,戲班足迹遍及廣東、福建及漳州各地,每年演出近百場,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和榮譽。蔡春田帶出來的徒弟基本上個個都能吹拉彈唱演,時間一久,另立旗幟的并不在少數。蔡春田不但不生氣,反而覺得很有成就感。他說:“現在漳浦和古雷地區民間活躍的十多個提線木偶戲團,多多少少都與‘正宗傀儡’戲班有撇不開的關系。”
“手中有線、口中有詞、腦中有景、心中有數,每一步驟每一環節的完美配合,才能使得木偶表演達到拟形入神的效果。”蔡春田談起木偶戲眼裡閃閃發着光,“提線木偶是藝術,藝術永遠不能淘汰,隻要苦心鑽研和經營,一定是永恒的。它不是普通的行業,是藝術,是娛樂。人都是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娛樂的,希望可以通過自己和同行人的力量把它傳承并發揚光大,我就心滿意足了。”
在蔡春田漫漫人生路上,木偶是他人生舞台上的主角。而他藏身木偶背後,一直在提線木偶的表演和傳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已年近古稀的他,每當拿起木偶時,就會神采奕奕、自信滿滿,經典角色唱段總能脫口而出。五十餘年來,提線木偶伴随着他的成長曆程,也夾雜着他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本身沒有生命的木偶,通過他靈巧的雙手,同時将表演、造型、音樂、語言等種種藝術融入到提線木偶戲當中,再輔以整體表演環境的渲染,讓木偶有了“活”起來的神韻,有了“生命”與“靈魂”。他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诙諧滑稽、栩栩如生的木偶,真正演繹出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氣質的角色,台上台下一片歡樂,他和木偶五十餘年的感情也随之升華......
來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