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從一個牧馬的半遊牧部落,經數百年浴血奮戰,從戎狄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又奮六世之餘烈,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就是這樣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卻僅僅過了14年就滅亡了。
而關于秦朝崩盤,有許許多多的原因,但有一條卻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在繼承人問題。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千古謎團: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究竟怎麼死的?

也許有朋友會說:廢話,當然是自殺的。但是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我們來看下扶蘇的死亡過程有什麼違反邏輯的地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巡遊途中,暴死于今河北省邢台市。趙高聯合李斯發動沙丘政變,發出假诏書,指責公子扶蘇戍邊十餘年,不能進而前,要他自殺謝罪。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整個事件過程。
但有一點卻常常被忽略,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手握30萬雄兵。但趙高似乎選擇性忽視了這一點。要知道,趙高和李斯所能控制的軍隊,隻有目前随護秦始皇左右的衛隊,絕不是這些跟匈奴打了十幾年仗的野戰軍的對手的。
就在賜死扶蘇的假诏書發出後,趙高又策劃了回程路線,由太原入上郡,再沿直道南下鹹陽,而上郡正是扶蘇和蒙恬大軍駐地。這更是作死的節奏,如果扶蘇起疑心,面見近在咫尺的秦始皇核實诏書真僞,那趙高必死無疑。
整件事發生,都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扶蘇相信殺他是秦始皇本意;2.扶蘇不會面見秦始皇;3.蒙恬的勸阻無效。
這三個條件,第一個實作起來難度不大,但後兩個趙高和李斯是無法掌控的。因為在收到假诏書的第一時間,蒙恬就起了疑心,認為皇帝出巡在外,未立太子,而我領30萬大軍在此戍邊,公子作為監軍,職責重大,怎麼能僅憑一個使者和一封诏書即自殺?應該請命核實。
假如扶蘇當時聽從了蒙恬的建議,那麼趙高和李斯的陰謀就會破産。如此看來,趙高和李斯已經“傻”到認為僅憑一封信就可以幹掉30萬大軍統帥的地步。
但扶蘇的表現顯然更“傻”,在蒙恬已經明确指出疑點的情況下,依然按照趙高設定好的劇情選擇了自殺,給弟弟胡亥讓出權力空間。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呢?
《史記》中的一段話或許能解開謎團:胡亥繼位後,蒙恬的弟弟蒙毅被下獄,罪名是“先王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秦始皇想立太子,而你屢屢表示反對,因而治罪。
要知道,這裡說的“太子”并不是指扶蘇,而是胡亥。如果蒙毅反對的是立其他人為太子,那麼對于胡亥而言,是沒有任何壞處的,更沒有理由以此來治罪蒙毅。
是以,曆史原本可能有另一種狀況發生,那就是胡亥也是秦始皇考慮的繼承人之一。當扶蘇收到賜死诏書時,他所看到顯然是诏書背後的深意:父親已經決定立胡亥為太子,作為長子和30萬大軍的監軍,唯有一死才不會威脅到新君。
但扶蘇沒想到的是,秦始皇臨終前改變了主意,命他回鹹陽主持葬禮(意即繼位),可惜這封诏書未及發出,秦始皇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