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都是紮堆出現的。
這句話放在宋朝嘉佑二年(1057年)再正确不過了。
這年的科舉考試可以稱得上科舉制度曆史上最星光燦爛的一屆,多位中國文化史上的大牛就是從這次考試中脫穎而出的。
都有誰?接下來請做好耳朵轟炸的準備。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的其中三家:蘇轼、蘇轍和曾鞏;大思想家北宋五子中的兩位:張載和程颢;後來都曾位居宰相的大政治家:曾布、章惇、呂惠卿等等。
有人總結過,這年中舉的《 宋史 》 有傳的有 24 人,其中曾擔任宰執的有9人。
更傳奇的是,這年的主考官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閱卷官是他的至交好友,也是宋朝詩壇上執牛耳的梅聖俞,可以說兩位很有眼光了。
最近聯考放榜,就随便聊聊這屆聯考考生的轶事。
北宋五子中的張載經曆很傳奇,他籍貫河南,父親在涪州做官,後來病逝在任上,張載和他的弟弟張戬(也是一代名臣)扶柩回老家,途中沒盤纏了,兩人就落腳在陝西鳳翔府眉縣橫渠鎮,後世稱張載為”橫渠先生“,橫渠是以得以知名,這要感謝張載。
典籍中的張載像
張載年輕時任俠使氣,曾經想去投軍建立功業。當時在陝西駐軍的是範仲淹,範仲淹一見張載就知道這個人不簡單,“一見知其遠器”,是以就贈送了他一本《中庸》,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不得不說,範仲淹有眼光。
然後張載就開始回去讀聖賢經,并頗有所得。
他和北宋五子中的“二程(程颢、程頤兄弟兩)”也頗有淵源。張載比二程兄弟要大,從輩分上來說還是二程的叔父輩,但在思想發展上卻是張載受到了二程不少啟發。
嘉祐元年也就是科舉考試前一年,張載在開封,準備第二年的科舉,那時,他常在一個寺廟給人家講《周易》,而且是坐在虎皮之上講,“聽從者甚衆”,想想就覺得派頭很足。
有天晚上。二程兄弟來看表叔。和二程兄弟聊了聊之後,張載發現不行,見到厲害主了,于是第二天撤去虎皮,跟聽者說:“我平時跟你們講的都是瞎說,你們去跟二程兄弟學。”
這是虛懷若谷的典範。
接下來說說“二程”,程颢人稱“明道先生”,程頤人稱“伊川先生”,是北宋五子中的兩位,理學成就很高。
“程門立雪”的主人公就是二程兄弟之一
嘉佑二年,程颢參加科舉考試,高中;兩年後,弟弟程頤赴考,不幸落榜,此後再不參加科舉。雖然如此,他卻在司馬光的推薦下做過宋哲宗的老師,布衣而為帝師,這在中國曆史上不多見,由此可見落榜生也有春天。
說完“二程”兄弟,再說說“蘇轼、蘇轍”兩兄弟。
當時蘇轼的考卷,據說閱卷官梅聖俞一見之下、大喜過望,連連驚歎,趕緊拿給歐陽修看:“寫得好啊,這得是狀元啊!”歐陽修一看,的确不錯,但又疑心是自己的弟子曾鞏寫的(當時的考卷都是要糊卷的,不知道考試人是誰),萬一真點他為狀元,大家不得說他徇私啊。
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将蘇轼的卷子往後放一放,後來知道是蘇轼的卷子後,歐陽修頗為懊悔。不過他日後對蘇轼大為贊賞:“讀轼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提到了曾鞏,就來說說他家的四兄弟。
那年,他們家是四兄弟一起去考試,除了曾鞏,還有他弟弟曾布、曾牟、以及堂兄弟曾阜。幸運的是,曾家四兄弟一起中榜,被時人傳為佳話。
曾鞏的唯一傳世墨迹《局事貼》,曾被拍出上億的高價
後來曾布還官拜宰相,曾鞏也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一席之地。
前面說到蘇轼和狀元失之交臂,究竟那年的狀元是誰呢?
他叫章衡。巧的是,他也不是孤軍奮戰,和他一起考試的還有他的叔父章惇。
叔叔和侄兒同年參加聯考,想想就很刺激,結果更刺激:章衡高中狀元,章惇雖然也考中,但名次大不如侄兒。這可把章惇氣壞了,覺得真乃奇恥大辱。雖然考中了,也不去當官,複讀了兩年,嘉佑四年再考,中進士甲科,方才作罷。
章衡雖然高中狀元,但其後的成就卻并非突出,由此可見,即便考中狀元也無需太驕傲啊。
這個章惇早年間是蘇轼的好朋友,後來入王安石的變法陣營,和蘇轼政治觀念對立,蘇轼後來仕途坎坷,屢屢被貶,多一半拜他所賜。
最後說說呂惠卿,他是王安石變法陣營中的得力幹将,他是呂蒙正的後代,而呂蒙正就是著名戲劇作品《寒窯記》的男主角,這個呂家也是相當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