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健康、聰明、美麗……這些人人向往的優良品質,能夠完美內建在一個人身上嗎?在生命之初的胚胎階段,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能夠完善基因的表達和功能,減少先天性疾病、顯現優質性狀,甚至“完美人類”的誕生都有可能。
新一輪方興未艾的基因研究浪潮中,湧現不少中國面孔,中國“基因剪刀手”正在集體崛起。
什麼技術,3次入圍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突破,更成為《科學》和《自然》雜志雙雙關注的焦點?
什麼技術,興起僅3年就風靡全球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成為人類可能改造自身的利器?
答案是:“基因剪刀”。“基因剪刀”的正式學術名稱是基因編輯技術。基因組常被稱作是“生命天書”。“基因剪刀”的出現,使得科學家們可以編寫“生命天書”。
今年6月,全球25名基因研究領域的科學家聯名在《科學》雜志上宣布,今年内将啟動“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目标包括在10年内合成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組。
“我們希望更好地了解人類基因組,并推動基因編輯和合成技術的發展。”30歲的中國學者楊璐菡對新華社記者說。她是“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最年輕的發起人之一,目前在哈佛大學從事基因研究。
今年8月,中國科學家将在全球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盧鈾上司的團隊将用這一技術改造免疫細胞,并注射入病人體内,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在全球首次運用“基因剪刀”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也是一位年輕的中國科學家。2015年,中山大學八零後科學家黃軍就利用這一技術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緻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
另一位因為運用“基因剪刀”而獲得《自然》雜志獎項的中國科學家是高彩霞。她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植物生物學家,她與實驗室同僚在全球率先在農作物,特别是小麥和水稻上成功使用了這項簡潔的革命性基因編輯技術。
“基因剪刀手”們将把我們帶向何處?未來的生活會有多大改變?這也是普通百姓關心的實際問題。
從近期來看,基因編輯技術可促進相關醫療領域的發展,将為治療疾病開辟新的途徑。例如黃軍就的研究成果為治療一種在中國南方兒童中常見的遺傳疾病——地中海貧血症提供了可能,而盧鈾将開展的臨床試驗是試圖通過修改免疫細胞的基因來達到治療肺癌的目的。
從遠期來看,基因編輯技術可能開啟一個現在無法想象的全新世界。
“基因革命有兩波熱潮,第一個浪潮是讀基因,也就是基因測序;第二波是編輯基因組,”楊璐菡對新華社記者說,“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說,‘基因剪刀’隻是基因修改技術的開始,我們在工具的性能和應用上還有很大想象空間。”
(據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