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菲君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身體機能比不上大部分動物,如果不是依靠智慧和雙手,人類至今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仍然處于劣勢,而如今,雖然人類成功登上了食物鍊的頂峰,成為了地球的主人。

但人類距離進化出完美的形态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那麼,假如把大部分動物身上的優點都集中到人類身上,這個人類的外貌又會是怎麼樣的呢?科學家給出了一個号稱“完美人體”的人類模型,但實物卻讓人大跌眼鏡。
英國生物學家愛麗絲-羅伯茨聯合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主任羅傑-海菲爾挑戰在三個月内打造出擁有最完美身材的人類模型,其結果就是,一個長相比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還要奇特的人類外觀出現了。
這個号稱擁有完美體态的生物模型以人類女性為原型,它擁有章魚的視網膜、貓的耳朵、黑猩猩的脊椎、以及袋鼠的育兒袋,還有鴕鳥的“大長腿”。
人類學家愛麗絲認為,人類的眼睛結構雖然比大部分動物要出色,但卻并不是所有動物中最完美的,人類的視網膜主要有三層細胞組成,分别是感光細胞、雙極細胞凹以及節細胞、但從理論上說,為了更好地感覺光源,感光細胞應該位于最外層,而節細胞位于内側,才能迅速地将光信号傳遞到大腦。
但人類視網膜結構卻恰恰相反,也正因為如此,所有光線在進入瞳孔時,都必須通過節細胞的神經纖維才能聚成藝術,最後再反穿眼球繞到大腦,如此一來,人類對于光源的感覺時間不僅增長了,而且還導緻了人類視網膜中有一塊區域是無法感光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盲點”。
在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眼球設計更是設計師不小心拿反了圖紙,而章魚的眼球設計才是“正确”的,章魚的感光細胞可以正面朝向光線,而血管以及神經纖維等則位于感光細胞的後側,也就是說,章魚眼中的世界是不存在“死角”的。
而除了關鍵器官眼睛外,人類的耳朵所能接受的最高聲音頻率僅在2萬赫茲左右,貓科動物的聽覺能力就明顯比人類出色,在5到6萬赫茲以上,是以,即便是在野外惡劣環境中生存的貓科動物,也能根據細微的聲音判斷出獵物的所在之處。
而且,不同于人類外耳的固定結構,貓的耳廓肌肉結構更加發達,它們可以輕松地将耳朵旋轉超過180度,這不僅能讓貓可以全方位無死角地收集聲音,而且還能根據需求放大自己聽到的聲音,更加不用擔心聽力會受到年齡影響而衰弱。
長而靈活的脊椎可以幫助我們跑得更快,與四肢行走的靈長類動物相比,我們消耗的能量也更少,但缺點是脊椎承受的壓力也更大,随着年齡的增長,人類多半會容易出現腰椎間盤突出或是坐骨神經痛問題。
基于這一點,人類學家決定效仿黑猩猩的脊椎功能,“完美人類”的脊椎的椎骨減少到4個,盤古的髌骨翼也變得更加寬大,以便給予身體更大的支撐力,對于看起來變得有些畸形的人類脊椎,人類學家愛麗絲認為這完全是值得了,至少我們免去了腰背疼痛的煩惱。
對于人類女性而言,孕育和分娩是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但袋鼠卻從來不會有這方面的煩惱,因為袋鼠雖然是胎生動物,但卻沒有真正的胎盤。
袋鼠寶寶在受精一個月左右就已經出生了,雖然還很脆弱,但小袋鼠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會有意識地爬向母親的腹袋中,待在母親腹袋中的袋鼠寶寶不僅能得到安全保障,而且還能通過吸食母親腹袋中的乳汁獲得營養,而通過将胎兒放置在育兒袋中的哺育方法,能夠有效地減輕人類顧盼産生的分娩困難。
跑得更快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在陸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生物就非獵豹莫屬了,它們的平均奔跑速度在90公裡每小時,最快速度能達到110公裡每小時,雖然隻能維持五分鐘左右。
而在人類目前的短跑紀錄來看,博爾特2009年在柏林世錦賽上創造的9秒58,粗劣計算就是一秒10米左右,但真正能做到長距離快速奔跑的生物,不是人類也不是獵豹,而是在生物界中素有“大長腿”稱号的鴕鳥。
非洲鴕鳥的平均時速為65公裡每小時,按照這一速度計算,一個成年人跑完42千米長的馬拉松用時僅需40分鐘,這比人類目前成績最好的馬拉松紀錄保持者——用時1小時59分的肯亞選手普喬格還要出色得多,是以,人類學家愛麗絲認為,完美的人體必須具備那樣的大長腿。
對于完美的人體,愛麗絲認為還能從其它動物中汲取到更多的靈感,但這也僅僅是一種設想而已,人類的進化從來不是一個可以自主選擇的過程,否則我們也不用發明飛機和輪船了,但未來人類又會進化成一幅怎樣新奇的模樣,這就值得我們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