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牙兒》:母女相繼為娼,是貪念撕扯道德,還是時代作弄善惡?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愛啃書的初拾

《月牙兒》:母女相繼為娼,是貪念撕扯道德,還是時代作弄善惡?

《月牙兒》是現代文學家老舍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脫胎于長篇小說《大明湖》;因為這部長篇在“一·二八事變”中被戰火焚毀,不忍作品就此絕迹的老舍,又将記憶中的重要片段重新賦予紙上,才誕生了中篇《月牙兒》。

與老舍那些盛名不衰的作品相比,中篇《月牙兒》顯得寂寂無聞,以至于很多讀者會忽略;但若翻開這篇故事,會發現:它字裡行間呈現的悲涼和絕望,足以讓人緘默無言。

作品描寫的是:舊社會中的一對善良母女,先後被迫堕落為娼的故事;借助這屈辱和苦難的人物命運,作品也真實還原了20世紀30年代,底層社會的女性群體所面對的奴隸式的生存困境。

熟悉老舍作品的讀者都知道,老舍創作的故事,多是将目光放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身上;比如《駱駝祥子》裡的祥子、《我這一輩子》中的福海,在他的筆下,這種有着悲壯命運的人物多為男性,女性題材相對較少。但他的中篇小說《月牙兒》,卻反常俗地寫了女人,而且還是在傳統社會觀念中,那種為人所厭惡、不齒的娼妓。

當然、作品的字裡行間,更多是展現處于社會底層的她們,所面對的苦澀追求和深層悲債;這段糅雜着血與淚的女性生存史,讀來亦是沉重悲涼。

《月牙兒》這篇故事情節簡單,人物關系更是簡單明了。

故事主要從生活在貧困家庭中的母親,在經曆丈夫病逝後,獨自帶着女兒辛苦謀生說起。

文中的母親是底層最典型的勞動婦女,她溫和善良,吃苦耐勞,也有着逆來順受的性格。

在丈夫病死後,孤立無援的她為了将七歲的女兒拉扯大,先是當盡了家中可用的所有東西,甚至包括那根作為陪嫁的銀簪,後又成為洗衣婦,沒日沒夜的給那些店鋪夥計洗臭襪子,經常被熏得吃不下飯;但這樣的辛苦勞作,換來的錢竟也無法解決生存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為了不讓女兒餓死,獲得可以上學的機會,母親隻好另嫁他人;然後好日子沒有多久,新丈夫就另走他鄉,沒了音訊。

《月牙兒》:母女相繼為娼,是貪念撕扯道德,還是時代作弄善惡?

面對再次失去家裡的頂梁柱後,母親并沒有大哭,因為哭解決不了問題,也沒有再去當洗衣工,因為洗衣工的工作同樣挽救不了家庭。

對母親來說:靠勞動根本養活不了自己,而靠出賣身體的方式掙男人們的錢,才是讓女性獲得生存的可靠之路。

母親的選擇是讓人惋惜的,但更是無奈的:試想當一個人靠着勤勞的雙手都養活不了自己時,其個人命運也就被剝奪了選擇權,這就是舊社會的悲哀。

如果說母親的命運轉折讓人悲歎痛惜,那麼她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的命運,更是給了讀者内心重重一擊。

作品中的女兒生得純真漂亮,在母親艱難的培育下,得以在學校畢業,屬于當時社會環境中的知識分子,當得知母親暗娼的身份後,女兒對母親又心疼又怨恨,并暗暗發誓,絕對要靠自已勞動的雙手養活自己。

此時的女兒是接受過新文化思想教育的女學生,懂得身為女性的獨立和自尊,也堅信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是以,母親的遭遇更如同一面鏡子,對她是警醒作用。

可無奈的是,女兒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四處碰壁,根本沒有女性可以從事的正當工作;為了謀生,女兒隻好退而求其次,競聘了飯館女招待的工作;天真的她堅守原則,拒絕男客人的調戲,也對其他女招待的放浪言行嗤之以鼻,然而現實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老闆因為她的不妥協而解雇了她,導緻女兒再次失去生活來源。

在現實打壓下,女兒開始慢慢明白:學校裡教的本事和道德都是笑話,而母親所走的路是唯一能夠生存下去的;但即便意識到這種生存困境,女兒并未妥協,而是不甘心就此淪落,仍要再做一次掙紮。

她信奉人性的美好,更信奉愛情的忠貞和自由;是以當校長侄子免費幫助她租房子後,她以為遇到了愛情;直到男人的老婆找上門來,才明白自己的可笑,原來自己在男人心裡就是拿身體換取物質的賣身女,自以為是的愛情不過是男人心中一場錢與欲的交易。

《月牙兒》:母女相繼為娼,是貪念撕扯道德,還是時代作弄善惡?

飽受生活慘痛折磨的女兒,終于明白了母親的苦衷,更明白了活下去的艱難;此時母親的命運不再是警醒的鏡子,而是母親用無數個絕望的日子淬出的真理。

最終在殘酷的生存面前,教育賦予女兒的道德信念都土崩瓦解,她成為了和母親一樣的身份,靠着出賣身體,來保證自己的生存。

對于母女兩人來說,她們最初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堅持,也都傾盡全力的想要改變命運;但無奈的是,這種寶貴的生命活力還是被殘酷現實錯擊垮,兩人最終走進了痛苦的宿命輪回。

而“月牙兒”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暗示了兩人的悲劇性命運:即便美麗皎潔,可依舊是孤孤單單的挂在空中,因為沒有強大的依附背景,最終還是被烏雲遮蓋,被黑暗吞噬。

而母女兩人相繼為娼的悲劇命運,更揭示了殘酷的生存條件!

民以食為天,沒有飯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當人們受饑餓本能的驅動,也就喚醒了最原始的獸性;而人們回歸原始狀态後,人格尊嚴是不值一提的。

況且在舊社會制度的命運囚牢中,純潔忠貞的愛情成了虛僞幻境,勤勞樸實的本性被人踐踏鄙視……放眼望去,整個污濁社會隻有錢、權、肉的赤裸交易,這樣的生存環境,也讓人們的價值觀變得尤為畸形。

就如女兒感歎:

“錢比人更利害一些,人若是獸,錢就是獸的膽子。”

世間難熬,連神明也在劫難逃……這樣的社會現狀,不禁讓人心生寒顫!

在這場身不由已的堕落中,母女兩人看似有着相同的悲苦境況,可若仔細分析會發現:即便兩人都被無可奈何的命運煎熬,可堕落的本質全然不同!

先來分析最具典型代表的母親!

在老舍的筆下,逆來順受的她,始終是備受男權壓迫的受害者;無論是家庭關系,還是後期命運,母親表現出來的更多是臣服。

據伏波娃的《第二性》理論分析:

“女性的内在性并不是先天的,而是社會制度強加給她的。”

而縱觀當時母親所處的環境,依舊是充滿封建傳統和男權印痕的社會,盡管在新舊思潮的碰撞中,女性有了平等和解放的意識覺醒,可對于社會底層的勞苦大衆來講,男尊女卑的秩序是穩定不變的,女性也是被公認的失語群體。

從母親的選擇經曆中,也不難看出這點!

為了養活女兒,母親選擇再嫁;第二任丈夫雖然給了母女短暫的幸福時光,但後期卻沉默離開;這種家庭變故,對重新獲得安穩的母親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也是以,徹底對家庭結構失去信心的她,選擇了淪為暗娼。

即便在為娼期間,母親又嫁給了可靠的饅頭鋪老闆,再度獲得歸宿,可最終結局還是被抛棄。

命運的這種雙重戲弄,也徹底抽空瓦解了母親人性中所有美好;當内心徹底絕望後,飽受磨難的母親也隻剩下對于金錢的迷戀和焦渴,因為錢從來不會背叛自己。

由此可見:母親思想的起伏和變化,始終是受男權影響的。

也是因為這種影響,讓母親失去了最為寬厚和慈愛的母性光輝,完全淪為錢的奴隸,女兒成為她換取生活費用的商品,她看不到女兒的痛苦和染病,隻用銳利的眼光盯住客人的錢袋子,甚至粗暴貪婪的搶客人的皮夾、手套和鞋……

此時的母親已經完全被物欲社會吞噬,成為社會制度的奴性化産物。

《月牙兒》:母女相繼為娼,是貪念撕扯道德,還是時代作弄善惡?

相比母親的麻木臣服,女兒在堕落中始終具有反抗色彩!

對女兒來說:她想好好的生存下去,但内心因道德撕扯,讓她無法坦然接受暗娼的命運;在痛苦覺悟與殘酷現實不相容的情況下,女兒的行為舉止也出現了畸形反抗,她是懷着決絕的心态,對現實展開了一種陰暗隐蔽的報複。

在經曆愛情被騙後,女兒也洞穿到了男權社會對待女性的虛僞,明白了“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誰壞誰就占便宜”的殘忍真相,是以,也開始衍生出一套荒唐的生存法則混迹在社會底層。

最開始是以女學生身份,故意引誘道貌岸然的文明人,通過揭穿他們的虛僞面目獲得快感;後來又學會了用身體做交易,借由地方警官的權力去收拾那些欺辱自己的地痞流氓;到了最後,女兒發現自己染病後,更是理所當然地直接傳給上門來的客人……

《月牙兒》:母女相繼為娼,是貪念撕扯道德,還是時代作弄善惡?

這種報複是快感的、激進的,但更是痛苦的,因為女兒的報複始終是建立在自我損耗上,完全是用以卵擊石的方式來敲砸殘酷現實的條框秩序。

作品的最後,當地方警官以“教化”的名義将衆多暗娼抓起來,然後通過收取手續費,将女人們賣給男人做老婆時,作品中的女兒再次看清了這是場無尊嚴、無自由的強賣服務,是以甯願被關進牢房,也不願出來受辱!

“獄裡是個好地方,它使人堅信人類沒有起色,在我做夢的時候都見不到這樣醜惡的玩藝,自從我一進來我就再也不想出去了,在我的經驗中,世界比這并強不了許多……”

可以說,女兒的最終結局是一場殘忍的自我清醒,這份清醒鋒利如刀,是對荒唐社會的淩遲,也是對麻木人性的淩遲。

魯迅曾說:悲劇是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讀完老舍的《月牙兒》,對這句話的了解更為深刻!

掙紮于亂世之中,底層人民身似浮萍;當違背人倫道德的事件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當生存和尊嚴在逼仄的生存困境中隻能選其一,作為貧窮又弱勢的婦女,母女兩人在黑暗的社會中獨處,留給命運的隻有被壓迫、被侮辱的必然結果。

由此可見,相比個人命運的悲哀,舊社會制度的黑暗和罪惡才是真正的悲劇。

而母女兩人進退兩難的風塵堕落,也不過是時代變革下被忽略的一曲女性悲歌。

細細品來,《月牙兒》的悲劇基調更令人深感悲怆了。

慶幸的是那個時代過去了,如今現實的種種荒唐事,更多是複雜人性千變萬化的結果;如何在物欲橫流的當今永葆初心,便是考驗我們的艱巨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