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典型災難片《呼吸》

作者:一大波

沒有驚聲尖叫,沒有四下逃竄,僅憑不動聲色的細節扣動人心,法國電影《呼吸》為中國内地大銀幕提供了一個非美式災難片的成功樣闆。

《呼吸》裡,巴黎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劫難:在一陣看似并不緻命的地動之後,城市突然被數米高的煙霧籠罩。男女主人公逃到樓上的老夫婦家中,心裡卻牽挂着仍在樓下家中的女兒,即使她眼下暫時安全——因為患有一種叫“敗氣病”的罕見病,她一直住在與外界空氣隔絕的淨化艙裡。

除了每小時便會上升幾厘米,這場迷霧看起來似乎并沒有那麼“恐怖”——就像是某個清晨的大霧,近看無色無味,更不會主動攻擊。片中的主要人物不過上述五人,而場景也多集中在室内,頂多擴充至街道。但也正因為此,整個故事反而顯得比那些動辄大場面的美式災難片質感要真實得多——這些人物和場景是如此普通,觀衆很容易便能代入角色,想象若是同樣尋常的自己遇到這不尋常的一天該怎麼辦。這種深刻的代入感,在片中主人公們幾次無防護沖入迷霧時表現得尤為明顯——你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在假想世界裡跟着主人公奔跑或尋找,直到他或她的腦袋再次從迷霧上方浮現出來。

經典災難片《泰坦尼克号》,很多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并非沉船的大場面,而是那些小人物最後時刻的選擇,比如船艙裡拒絕逃生的老夫婦平靜地躺在床鋪上,又比如樂隊在逃竄的人群裡堅持演奏完最後的曲子。當巨大的災難降臨,大多數人或許并不擁有美式災難片裡主人公那樣做英雄拯救全世界的能力,他們能做的隻是在每一個危機時刻做出本能的反應。比如《呼吸》中,當男女主人公走散,當其中一個人的氧氣面罩損壞,當他們已徹底沒有面罩但樓下女兒的淨化艙又急需更換電池……集中展現非日常狀态下的人性,從這點來說,這樣的非典型災難片比起脫離日常的美式典型災難片反而更“典型”。

從影片公映後的口碑來看,許多觀衆因看慣了爆米花電影而不習慣《呼吸》的拍法。其實,細細看來,影片該有的宏大背景交代一個都不少。比如迷霧來自地下,這是片中一閃而過的軍隊告訴觀衆的;而當死亡率達到一定的數字,人們将無法等到來自各個社會機構的幫助,是以隻能自救,這一推論則來自男女主人公夜間的短暫交談。還有更多隐藏情節,譬如男主人公修理半導體收音機時,耳邊傳來女主人公與老夫婦的零星對話,其中的資訊頗有深意:作為罕見病,敗氣病的遺傳機率越來越高了……

迷霧是大自然對人類破壞環境的懲罰嗎?《呼吸》雖未正面涉及該問題,但通過種種細節,答案呼之欲出。最後的結局給銀幕前的觀衆保留了一點光明,但影片留下的拷問依然在,不似美式災難片那麼咄咄逼人,卻更擊中人心。(一大波)

來源: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