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鮮的曆史

撰文:明月清風
編輯:吃硬碟吧
插畫:發達蚊
東漢明帝劉莊的皇後,馬皇後,可謂是一位奇女子。
馬皇後,姓馬,史書并無記載名甚,我們姑且稱其為馬氏,她是東漢開國功臣馬援的小女兒。馬援一生戎馬倥偬,身經百戰,卻革命生産兩不誤,一邊東征西讨,一邊見縫插針地生育了九名子女——四子五女,可謂是戰場上的英雄,床上的好漢。
馬援在最後一次戰鬥中,因積勞成疾,不幸病故,實作了馬革裹屍的夙願。馬援一生戰功卓著,生前就曾招緻很多将領的羨慕嫉妒恨,再加上曾多次得罪朝中權貴,是以在死後受到多人構陷。有的人還翻起了舊賬,言之鑿鑿地誣告馬援假公濟私,在平叛南亂時,曾從戰場上拉回一大車金銀财寶。而事實是,馬援覺得當地的薏苡(一種野草)有治病健體之效,故特意從南方拉回一車薏苡種子。誰能料到,這車草種竟成了壓倒馬援的最後一根稻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竟信以為真,當即便勃然變色,未加深究,便将馬援以往的功勞一筆勾銷,并收回了馬援新息侯的印绶。
怕進一步激怒皇帝,馬援去世後,馬家人甚至不敢将馬援葬入事前準備好的墓地,而是重新找了一塊不毛之地将馬援草草埋葬。當時,馬家上下,皆籠罩在悲痛和恐懼之中,難以自拔。馬援的妻子蔺夫人受此打擊一病不起,終日恍恍惚惚,不能理事,馬氏的幾位哥哥姐姐也驚慌失措,終日以淚洗面,不知如何是好。
而此時剛滿十歲的馬氏卻挺身而出,表現出了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她一邊照顧母親、安慰家人,一邊指僮使仆,持家理務,應急公關,上下打點,表現得就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硬是将一個幾近破碎的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生機重顯。
馬援的母親見一個十歲的小姑娘,表現得如此的幹練和老成,驚喜之餘,遂找來一名高人為其相面。高人打眼一看,差點驚掉下巴:“此女當大貴,我必将對此女稱臣。然而她雖然尊貴,卻少有子息,若是能得到他人的孩子養而育之,将貴不可言。”未想到,一語中的,以後馬氏的人生走向和命運竟和這位高人所言不差分毫。
受此鼓舞,馬援的侄子馬嚴遂建議馬援的母親,推掉馬氏先前與窦家的婚約,将馬氏等三位尚未出嫁的姐妹送進掖庭——太子宮,作為後備嫔妃。在征得馬援母親同意的前提下,馬嚴上書皇帝劉秀,對馬家三女的品行、才識和容貌進行了全方位的詳細介紹和舉薦。彼時馬家三姐妹,大的十五,中的十四,小的即馬氏隻有十三歲。馬嚴介紹說:“三姐妹個個知書達理,品德高尚,且美貌如花,賽過天仙。而馬氏長得尤其綽約多姿。”
據史書記載:馬氏身高七尺二寸(約165厘米左右,可謂黃金般的身高),櫻桃小口,一頭長長的秀發,紮起仙桃般的四個大髻,仍有剩餘,還能将餘發繞髻三匝。如此說來,馬氏還是史上第一位長發女。當時的大家閨秀皆時興濃妝豔抹,将一雙眉眼描抹得就像個千年的熊貓。可是馬氏卻與衆不同,眉不施黛,目不着彩,隻是因左眼眉角稍微小缺,她這才将其補綴成谷穗狀。可令馬氏沒想到的是,就是這看似有意無意的一着閑筆,竟讓其無形中增添了無窮的妩媚和韻味。
見馬嚴在書中将三姐妹說得如此地出衆和動人,劉秀心動,很快便安排“選美辦”急霍霍地前來馬家考察。一番“望聞問切”,馬氏脫穎而出,第二天便被選入太子宮,尚未正式上崗,便被皇後陰麗華看中,要到了身邊。此時已有了三年多治家理政曆練的馬氏,雖然隻有十三歲,卻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熟,一入宮,便如魚得水,将陰皇後侍候得舒舒坦坦,熨熨帖帖。不僅如此,馬氏與自己的同僚——那些醋味十足的後宮嫔妃美人,也相處得親如姐妹,就連那些宮女也紛紛在陰皇後面前口不疊地為馬氏點贊。如此的表現,再加上秀發一頭,小蠻腰一副和大長腿一雙,怎能不赢得太子劉莊的寵愛?不出半年,劉莊便急不可待地将馬氏從陰皇後身邊拽回,置于自己的後堂,且終日卿卿我我,難舍難分。
公元57年,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駕崩,太子劉莊即位,是為漢明帝。當了皇帝的劉莊第一件事便是立馬氏為貴人。彼時,馬貴人前母姐姐的女兒賈氏也被選入了太子宮,并很快産下一子——劉炟,也即後來的漢章帝。不久,賈氏失寵,明帝遂将劉炟交給了一直無子的馬貴人撫養,并反複交代:一定要精心養育。見劉莊如此地重視,馬貴人自然不敢大意,把劉炟視如己出,将主要時間和精力全都用在了劉炟的身上。那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百般呵護,千般疼愛。這劉炟也很配合,也把馬貴人當作了自己的親媽,一時半刻也不願離開,而自己的親媽則被他忘得一幹二淨。
在照顧小王子的同時,馬貴人還胸懷大局。她見明帝的子嗣不多,“每懷憂歎”。為了使劉氏江山後繼有人,千秋萬代,她不時地向明帝推薦自己左右的宮女,還親自安排得力的從業人員到全國各地選拔了一批愛崗敬業、政治可靠、又紅又專的美女入宮,陪侍明帝。如發現某個美人為明帝所寵愛,馬貴人不僅沒有妒意,反而特别高興,并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去改善這些受寵愛美人的生活條件,表現得就像個大公無私、甘于奉獻且愛心滿滿的聖母、天使。
公元60年春,有大臣上奏皇帝提議設立長秋宮,即确定皇後人選。此時,皇太後陰太後尚健在,且大權在握,未等漢明帝表态,陰太後便自作主張:“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自此,馬貴人搖身一變,一躍成為漢明帝的第一夫人——馬皇後。
成為皇後的馬氏,不僅沒有沾沾自喜,反而表現得愈加謙虛謹慎。受父親熏陶,馬皇後自小能夠背誦《易經》,尤其喜好讀《春秋》《楚辭》和《周禮》等典籍。讀了很多書的馬皇後,自然與其他嫔妃不同,平時她總是素面淡妝,粗帛加身,衣不加飾,裙不加邊。按規定,每月的初一、十五,衆位嫔妃公主皆要前來拜見皇後。第一次拜見馬皇後時,衆位美女打眼一看,隻見馬皇後身披着一件“大厰服”,看上去就像是裹着一條床單。起初,大家還認為馬皇後穿得是什麼最新款的“法國時裝”,待靠近一看,原來竟是粗布大衫,衆人不由得掩口而笑。可是馬皇後卻毫不在意,從容言道:“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意思是此衣綠色低碳,淳樸天然,且經濟實惠,有何不可?衆位嫔妃公主見貴為皇後的馬皇後竟是如此地簡樸、簡約,皆從心裡歎服。
是時的漢明帝正是血氣方剛,經常出宮到苑囿離宮飛鷹走馬、射箭打獵,馬皇後總是引經據典,善意地提醒勸阻其不要隻顧玩樂荒廢政務,由于勸阻得法,且總是和風細雨,漢明帝不僅沒有絲毫的反感抵觸,反而如沐春風,每每适可而止。
公元72年,因楚王劉英(劉秀和許美人所生。因圖謀取代漢明帝被廢去王位,而後自殺)謀反一案,牽扯到數百人,且越扯越多。馬皇後擔心案件牽連人員過多過濫,影響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一天,她見漢明帝心情不錯,遂乘機勸說,建議明帝手下留情。明帝反複咀嚼馬皇後所納之言,終于有所覺悟,果斷了結此案。除此之外,明帝還就一些治國理政中的“疑難雜症”,多次試探性地征求馬皇後的意見,每次馬皇後皆能有理有據地提出一些頗有見地的建議和對策,時間一長,馬皇後竟成為了漢明帝須臾不可離開的賢内助。馬皇後雖在政務上多有助益,卻從不借機牟取私利。如此的表現,使馬皇後赢得了漢明帝持續的寵愛和尊敬,直到去世時,漢明帝仍對馬皇後寵愛有加,不減絲毫。
公元75年,漢明帝去世,劉炟即位,即漢章帝,馬皇後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位升一級,由皇後晉升為皇太後。依例,漢明帝駕崩後,其皇宮中的諸位貴人美人當遷徙南宮,馬太後對此感念不已,依依難舍,特下诏分别賜予各位貴人美人象征國家最高榮譽的赤绶(紅色绶帶)一條,安車驷馬一輛,錦繡五千餘匹,黃金十餘斤。也就是在這時,馬太後在政務之餘,利用業餘時間開始撰寫起《顯宗(劉莊)起居注》。據記載,馬太後所編撰的《顯宗起居注》是史上最早一部專門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著作,也為後世開創了“起居注”這一新的史書體例,比東漢另一位女史學家班昭補寫《漢書》整整早了二十年,是以馬太後也被稱為史上第一位女史家。
公元76年,漢章帝依照慣例,想給幾個舅舅也即馬太後的哥哥們加官封爵,可是馬太後卻不肯答應。第二年夏天,大旱成災,很多大臣為了讨好馬太後,紛紛上書附會,認為這是沒有為太後哥哥封爵的緣故,是以強烈要求立即補救。可是心如明鏡的馬太後卻不為所動,一邊下诏對這些阿谀逢迎的大臣提出嚴厲批評,一邊告誡自己的哥哥們,要吸取曆史上田蚡、窦嬰等這些外戚的教訓,夾着尾巴做人,不能依仗自己的權勢而為所欲為,或對爵位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奢望。
後來漢章帝又幾次請封,皆被馬太後拒絕。她真誠地對漢章帝言道:“你的舅舅們無功于國,卻享有餘蔭,家足人給,這難道還不夠嗎?為何必須要得到一縣之封?且現在國家多災多難,糧價飛漲,我晝夜憂慮惶恐,坐卧不安!你真有孝心,就不要違背我的拳拳之心!”
大概在馬太後入宮後的第十三個年頭,馬太後母親去世,下葬時,馬太後的幾位哥哥無意中将母親的墳頭起得略微高了些,馬太後得知後,當即安排其兄馬廖等人把墳頭減削到合适的高度。平時馬皇後發現她的侄子中有“謙素義行者”,她便及時地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如發現稍有差錯者,則立即予以譴責。對于那些好吃懶做、頗不着調或違法亂紀的親屬,一經發現,便立即斷絕其屬籍關系,并遣返他們回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由于馬太後的教化,宮内宮外皆以艱苦樸素為榮,衆位皇親國戚也始終謹慎小心,不敢越雷池半步。
為了節省開支,馬皇後還借鑒前朝的做法,在後宮中設定了織布房,在皇家公園——濯龍園開荒植桑養蠶,并身體力行,以勞為樂,以苦為榮。此外,馬太後還經常與漢章帝朝夕談論國家政事,教導諸位小王子向好向善,這一系列的動作,使得整個後宮始終團結安定。
公元79年,全國糧食豐收,邊陲也平安無事,漢章帝自作主張将他的三位舅舅馬廖、馬防和馬光封為列侯。馬太後聽說此事後,委婉說道:“我現在雖然已經老了(其實此時才四十歲),但卻始終不敢忘‘戒之在得’的古訓,不肯濫封親戚,平時總是居不求安逸,食不求飽足。希望能以這種做法,不辜負先帝的恩寵。我之是以要教化勸導我的兄弟,共同遵守這一志向,是想使我在瞑目之時,不再有什麼遺憾。哪料到如今我已是這把歲數了,仍不能如願!看來一定是要留下千年之恨了!”她的幾位哥哥不得已,隻好辭掉爵位回歸老家。
公元79年,馬太後逝世,終年四十餘歲,谥号明德皇後。
正是由于馬太後的深謀遠慮和不停地敲打修理,不僅使自己得以盡善而終,而且也使得她的幾位哥哥走出和擺脫了以往外戚們“勢去家敗”的怪圈和悲慘的結局,而得以善始善終。
推薦閱讀
她出身優伶,生育二子,還當過皇後,卻被誤傳為美少男
宋高宗生母韋太後失節嫁金人,到底是事實還是污蔑
如果把中國古代後宮3000佳麗拉進一個群裡,她們會聊些什麼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