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UCloud闖關科創闆中止:一季度營收下滑 私有雲業務發展受阻

【TechWeb】4月1日,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UCloud)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闆上市的申請獲上交所正式受理,業界有消息稱,如果受理成功,優刻得将成為雲計算産業第一股。

想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絕非易事,據上交所網站顯示,7月30日一天内中止科創闆上市稽核的企業數量已經激增至80家,UCloud正是其中一家。

根據上交所随後釋出的公告顯示,這80家科創闆企業中止稽核的主要原因為其财報有效期已過。

據統計,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中國鐵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上市所用的時間是最短的,僅僅用時98天。除了中國通号,另外還有3家公司完成上市所用的時間低于100天,分别是杭可科技、西部超導和嘉元科技。

從送出受理至今,接近4個月的時間裡UCloud問詢數月餘“一言不發”,一直停留在“已問詢”狀态,由于一直沒有下一步結果,UCloud的财報資料因過期而被喊中止,上市之路又起波瀾。

主要收入來源單一财務增長放緩

優刻得本次計劃融資金額為47.48億元,主要用于多媒體平台項目、網絡環境下應用資料安全流通平台項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務平台項目、内蒙古烏蘭察布市集甯區資料中心建設等項目。

招股書顯示,UCloud是國内第三方雲計算服務商,緻力于為客戶打造一個安全、可信賴的雲計算服務平台,公司提供計算、網絡、存儲等基礎資源以及建構在這些基礎資源之上的基礎IT架構産品,以及大資料、人工智能等産品,通過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三種模式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IDC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UCloud在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中占比4.8%,位列阿裡雲、騰訊雲、中國電信、AWS、金山雲之後,排名第六位。

2016年-2018年,優刻得核心技術對應的營業收入分别為24,378.21萬元、37,723.34萬元、51,842.81萬元。同期,公司營業收入分别為51,646.8萬元、83,979.97萬元、118,743.32萬元。公司核心技術對應的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别為47.2%、44.92%、43.66%,逐漸下滑。

公有雲是報告期内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公有雲的業務收入分别為47,219.80萬元、76,399.46萬元、101,112.50萬元,分别貢獻了91.43%、90.97%和85.15%的營業收入。

公有雲指的是計算機服務商通過網際網路提供的一類計算機服務,允許客戶根據CPU、存儲或寬帶使用量付費。

在第四輪問詢中,上交所對優刻得共提出5個問題,關于股東出資、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與代理客戶的代理業務、申請檔案的制作品質以及财務報表五個方面。

在回複上交所關于“開拓私有雲業務對于發行人的特殊戰略意義”的問題時,UCloud表示,2015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客戶開始接受和使用雲計算産品與服務,但傳統企業對于資料安全性、資産裝置所有權、技術可控性要求更高,是以傳統企業短期不會将核心業務部署在公有雲上,他們更容易接受将核心業務部署在私有雲。

由于大量的傳統企業客戶是未來雲計算的真正主流使用者,發行人希望能夠擷取更多傳統企業客戶,而私有雲服務是拓展傳統企業客戶的良好切入點。是以,2015年下半年開始,發行人有強烈意願快速布局私有雲領域,占領市場先機。

TechWeb發現,UCloud2019年一季度的營收下滑,主要由私有雲和混合雲收入環比下降導緻。私有雲、混合雲收入的環比下降分别占營業收入環比下降金額的59.26%和27.50%。可見,UCloud在2015年發力的私有雲業務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風險外,報告期内,優刻得的應收賬款逐漸增加。截至2018年末,其應收賬款約為1.76億元,約是2016年末的三倍。

盡管UCloud持續拓展私有雲、混合雲以及包括大資料、人工智能在内的其他業務,但從目前來看,效果一般。“安全屋”是UCloud的一款代表産品,安全屋可在資料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實作資料的安全共享。而安全幾乎是所有巨頭雲計算廠商強調的重點,UCloud的産品并不突出。

雲服務市場競争激烈巨頭陰影下發展緩慢

随着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國内雲計算市場也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實力,以BAT為代表的雲計算服務商正加速規模擴張,資源與技術也逐漸朝着頭部企業遷移。

IDC資料顯示,阿裡雲在2018年上半年以超過40%的份額位居第一,2018年營收約為134億元人民币,遙遙領先競争對手。除了阿裡雲以外,騰訊雲也在雲計算産業深耕多年,總體規模排在阿裡雲之後,再算上百度雲,頭部企業的産業資源優勢明顯,滿足了多數中小企業的“上雲”剛需,搶占了雲計算市場大部分客戶。

更要注意的是,這些行業巨頭還不斷壓低産品價格,大大增加了行業内後入局者的競争壓力。資料顯示,阿裡雲在2018年已進行四輪降價,部分核心産品累計降價40%以上。

除了BAT以外,網際網路行業還有金山軟體推出的金山雲、京東旗下的京東雲、網易旗下的網易雲等;國内三大營運商旗下也都有雲服務平台,華為雲、浪潮雲、紫光雲等傳統企業雲服務業務也發展迅猛;另外還有不少IDC廠商涉足其中,如華雲資料、世紀互聯、首都線上等等。

正因為參與人數衆多,UCloud目前這種主要依賴公有雲的業務發展模式就要面臨多種競争壓力,未來發展很不樂觀。

在财物投入巨大的雲計算市場,UCloud想多其它行業巨頭沒有任何資金優勢,特别是以IaaS業務為代表的業務領域,其投入金額之大、時間之長、盈利漫長讓UCloud要面對巨大資金壓力。UCloud也在招股書表示,資本實力相對欠缺,融資管道單一是該公司的競争劣勢之一,目前的資金實力相對國際和國内上市公司仍較為薄弱。“公司隻有積極開拓多種融資管道,才能夠滿足公司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進而較快地達到業務發展的預期目标。

對于國内中小雲計算企業來說,一方面要保持技術、研發、營運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還是承受大型企業自身的規模效應壓力,在産業的快速發展與激烈的市場競争。UCloud公有雲業務若找不到發展重心,形成差異化優勢産品,在其他業務尚未形成規模之前,難以形成競争壁壘。

來源: TechWeb

關注同花順财經微信公衆号(ths518),擷取更多财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