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位于揚州市區古運河畔的東門遺址廣場,終日人群熙攘,是一處旅遊“打卡”的聖地。在東門遺址北廣場上,有一位騎着高頭大馬的外國人青銅塑像,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和商人馬可·波羅。

距這尊塑像不足百米處,還有一座馬可·波羅紀念館。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馬可·波羅塑像)

         一、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13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他17歲時跟随父親和叔叔,從意大利的威尼斯小城出發,沿陸上絲綢之路前往東方經商。一路之上,他們坐船、縱馬、騎駱駝;海盜、挨餓、穿沙漠;經過中東的兩河流域、越過伊朗高原和帕米爾高原……

曆時四年,一行人于1275年,終于到達元朝大都(今北京)。進入了在西方人眼中格外神秘的東方古國。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馬可·波羅一行的行走路線)

傳說:13世紀70年代,元世祖忽必烈稱帝後,接見了前來朝拜的威尼斯商人尼古拉·波羅和他的弟弟瑪飛·波羅、兒子馬可·波羅,并留他們為朝廷辦事。

在中國期間,精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學會了漢語和蒙古語,通過經商和旅行,考察了中國的許多地方,甚至從雲南出境,到達越南等諸國。據馬可·波羅在遊記裡說:他們在中國留居了長達17年之久。

1292年初,馬可•波羅一行人離開中國,坐船從“海上絲綢之路”,經蘇門答臘、印度等地到達波斯。曆經3年多的艱苦跋涉,終于在1295年底平安返抵了家鄉威尼斯。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位于東關街上的馬可·波羅紀念館)

後來,回到家鄉後的馬可·波羅,應征參加威尼斯艦隊,當上了一名水手。在與熱那亞的戰争中戰敗被俘,于1298年9月7日被投入了熱那亞監牢。

馬可·波羅入獄後,正巧與著名作家魯思梯謙同監。于是兩人合作,由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執筆,完成了《馬可·波羅行記》(又名《東方見聞錄》)一書。書中對中國許多著名的城市如大都(北京)、揚州、蘇州、杭州等作了詳細介紹,稱頌中國的富饒和文明。

馬可·波羅因《馬可·波羅行記》一書的出版,而名聲鵲起,并是以而獲得釋放。此後,中國和歐洲、阿拉伯的交往更加密切。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馬可·波羅遊記内容豐富)

          二、馬可•波羅筆下的寶應州

前幾年,寶應縣安宜鎮政府開展“安居工程”,建築施工隊掘得一處宋墓,經過考古隊的搶救發掘,出土了許多漆器和瓷器,于是我們得以窺見宋代安宜古鎮人民生活的一斑。

然而,自宋朝之後的元代,卻無甚文物見證,縣志亦無文字記載。人們不禁發問:難道曆史老人不公,竟然給千年古安宜留下了一段曆史記錄的空白?!

其實,元代的安宜(寶應城)古鎮,在曆史上早已經有人用文字記錄下來了,隻不過全是洋文,出自外國人筆下。

此人便是本文所述的馬可•波羅。1283年左右,馬可•波羅在去揚州的途中經過安宜,并在《遊記》裡寫下了來到這座古鎮後的遊記,對當地的富庶和繁華稱贊有加。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古運河邊上的馬可·波羅塑像)

《馬可·波羅遊記》第二卷中,《關于忽必烈大汗的豐功偉績以及西部和南方各地的見聞錄》第63章中,是這樣描述的——

“……離開淮安府後,順着一條通往蠻子省的堤道,向東南方向行走一天路程,到達蠻子省。堤道兩旁有無數寬闊的湖泊,水深可以航行。除了乘船由水道入省外,沒有其他道路可通。當年統率大汗軍隊的将領入侵這個省時,就是由水路坐船進軍的。”

“騎馬走了一天的路程,當夜幕降臨時,來到一個名叫寶應州的大城鎮。這裡的居民信奉佛教,對死者實行火葬。居民使用貨币,都是大汗的百姓。他們靠工商業維持生活,絲産量很高,并且織成金錢織物。生活必需品極為豐富......”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馬可·波羅描述了南方城市的美好景象)

馬可·波羅在遊記所說的“寶應美城”,就是今天的安宜古鎮。當時,寶應還是一個相當于現代地市級的政府機構,下轄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而安宜鎮也正是寶應州的州府所在地。

馬可·波羅這樣記載:石路的兩邊有很多廣闊的湖泊,可以行船;當地“對于死者實行火葬,使用紙币……”他們以工商業為生,盛産絲,并可織造各種金線織物。此處生活必需品也十分充裕。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在談到大運河時他說:“這裡正好位于蠻子省(對北方省份的稱謂)的交通線上,這條交通線是由許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組成的。

他對于“寶應州”的印象是:“工商業十分興旺,魚的産量特别豐富,禽獸等獵物也很多。雉(雞)的數量極多”。

他還說,“這條運河是由大汗下令挖掘的,為的是使船舶能從一條大河駛入另一條大河,進而由蠻子省可直達汗八裡,而用不着沿海航行。”

……

由此,後人盡可以馳騁想象當年安宜古鎮的繁華。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馬可·波羅遊記》記載了100多個國家和城市)

時光如白駒過隙。彈指間,多少年過去了。追祖思遠是中國傳統的人文情懷。

馬可•波羅當年筆下運河兩岸星羅棋布的湖泊,如今早已成為一方稻花飄香的富饒寶地;當年馬可•波羅聽到的織機“劄劄”弄梭的聲響,如今已成了機器轟鳴,拉伸出來的“寶應電纜”,在編織着世界網絡。

馬可•波羅如果泉下有知,也會感慨世事滄桑,由衷發出“當驚世界殊”的驚喜。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馬可·波羅像)

     三、圍繞《馬可·波羅遊記》真僞,懷疑和肯定之争

馬可·波羅與他的遊記,在中國家喻戶曉,自不必說。然而自從該書問世以來,争議就沒有停止過。其焦點無外乎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

1、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

2、《馬可·波羅遊記》是否僞作?

3、馬可·波羅是否曾經在揚州為官?

并且圍繞上述問題,形成了學術界關于馬可·波羅的兩種觀點,即:懷疑論者和肯定論者。兩派學者各自引經據典,進行激烈論戰,最終形成了“三大質疑與三大辯駁”。

尤其是專家們反複論證的焦點:馬可·波羅這外國人是否做過三年揚州總管(市長)一事,幾十年來争得那是臉紅脖子粗,互相撸胳膊,挽袖子,唾沫星子橫飛,卻始終沒有定論。

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記行之二:(馬可•波羅遊記)裡的寶應古城

           (晚清大運河國畫)

聽聽,為了一個700多年前到中國旅遊經商,回國後寫出一本《遊記》的外國人,學術界竟然有如此激烈的論争。

不過,這些不是小編采寫《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沿線古鎮紀行》中的主要故事。此處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