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暑節氣到來後沒多久就會進入“三伏天”,民間也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的說法,用來形容三伏天的悶熱,此時酷暑難耐,就算傍晚天氣也非常悶熱,讓人熱得渾身不舒服,走出門沒多久就會熱出一身汗。
而如今,一年一度的“三伏天”到來,入伏時間為7月11日,其中初伏為10天,中伏從7月21日到8月9日共計20天,末伏是8月10日到8月19日10天,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在這些天裡,高溫高濕高熱天氣會持續出現,讓大家體會到“蒸三溫暖”的感覺。

早在秦漢時就已有“三伏”說法,通常是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高溫會持續進行中。那麼三伏天到底熱不熱呢?從1991-2020年的官方氣象資料來看,華北、黃淮、西北東部地區,極端高溫突破40℃的時間在5-7天;南方因雨水多,濕度大,極端高溫并不會太高,但持續性卻長,平均在20天以上,甚至持續35天。而在吐魯番,曾出現過47.8℃的極端高溫,且那一年高溫持續了39天,接近大滿貫。
那麼古代三伏天會不會也這麼酷熱呢?從曆史的資料來看,史上最熱的夏季出現在乾隆8年,當時京津冀魯晉等華北地區的天氣非常炎熱,從法國傳教士的實測氣溫來看,1743年7月20-25日時氣溫都在40℃以上,而25日當天更是在44.4℃,可見其天氣有多炎熱。
不少人好奇,為何三伏天會這麼炎熱?其實自從入伏之後,此時的地表濕度就會迎來提升,而随着地表層的熱量積累,其氣溫會一天比一天高,地面上積累的熱量到達最高值時,氣溫也就最熱。
同時,夏天的雨水偏多,濕度比較大,而水的比熱容相比空氣更大,使得天氣比較悶熱。而7-8月份副熱帶高壓比較強,高壓内下沉氣流會帶動天氣晴朗,陽光會直射地面,結果輻射讓地表升溫,進而導緻天氣酷熱。
當然,至于“三伏天”什麼時候最熱,初伏、中伏還是末伏,或者說末伏後是否還會有“秋老虎”,主要還要看當年的具體天氣情況,但在我國最熱的天氣集中在初伏、中伏,而東南沿海地區最熱天氣卻是在末伏,而長江中下遊地區是中伏時最熱,且“秋老虎”也多出現在這個地區。
每年三伏天來臨後,不少人的食欲減弱,此時天氣比較燥熱,大家的食欲下滑,不少地方都注重入伏飲食習慣,如“頭伏餃子中伏面”,這并非是一種迷信,科學研究發現,因小麥剛豐收,吃上新面營養多,且增加排汗除病,而餃子作為美味的食物,可很好的解饞。
不過有些人一到三伏天就想用冷水洗澡,或者喝冷飲、長期吹空調等,這些都會導緻寒氣增多。專家建議,入伏後多通風,空調26℃即可,且早晚盡量去鍛煉,讓自己出汗,且運動後及時補水,少吃涼性東西。
在三伏天時,民間有很多俗語,這些老話多是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我們就來看看下面幾個俗語。
所謂的“伏包秋”也就是立秋這一天剛好為末伏的開始,意思就是立秋這天是庚日;而如果是“秋包伏”的話,也就是先迎來立秋,緊接着再迎來末伏天氣,其差別是立秋後的伏天多少問題。
如果立秋比較早,那就表明伏天還很多,秋老虎延續的時間比較長,大家還要被高溫天氣“折磨”。而立秋之後的伏天越短,那就表明秋老虎大機率不會出現,要不了多久就能享受清涼的處暑天氣。
今年的末伏是8月10日,而立秋是8月7日,說明今年是“秋包伏”,這表明立秋後氣溫會持續偏高一段時間,秋老虎也會到來,天氣會比較炎熱。
三伏天和夏至節氣有很大關聯,畢竟“夏至三庚入頭伏”,是以民間也會從夏至節氣的表現判斷三伏天的情況。這個俗語了解起來很簡單,如果在夏至這一天打雷了,那就表明三伏天的雨水偏多,陰雨天持續時間長,三伏天大機率不會高溫,如去年就是如此,氣溫不是太高。
如果在夏至這一天沒有雨水的話,那接下來的三伏天氣溫偏高,雨水偏少,大家需要注意好防暑工作,不然外面農耕時可能會中暑。
到了三伏天時,正是農耕比較繁忙的時候,此時的農作物生長速度快,需要及時追肥、補肥。古代多是“男耕女織”,男人在外忙碌一天,回來後身體燥熱,且休息環境不佳,心情不是太好,可能就會把火氣撒到媳婦身上,結果就有了“夫妻把臉翻”的說法。
其實從天氣預報也能看出,今年的三伏天比較炎熱,南方時接下來氣溫還有所增加,且最低溫也會在26℃以上,西北因天氣幹燥,局部地區将出現40℃以上氣溫,是以大家要注意好防曬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