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瑰寶衆多。其中,于清代起興的滿漢全席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尚堯帶大家一起來了解這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集滿族與漢族菜式精品而形成的曆史上著名的中華大宴。滿漢全席既有宮廷菜肴的特色,又有地方風味的精華,還突出了滿族與漢族菜的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是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
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種,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如今滿漢全席四個字,往往被用來泛指宴席上的食物極其豐富,琳琅滿目。随着人們口味的改變,其菜品也在不斷更新和增加,已成為中華美食的重要縮影。
滿漢全席之豐富
滿漢全席的具體起源,始終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其中一種有詳盡文字可供考據的說法是,滿漢全席始記載于乾隆甲申年間李鬥所著的《揚州畫舫錄》。
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滿文老檔》記:“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鍋配以炖肉,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皇帝出席的宴席,也不過設十幾桌、幾十桌,也是牛、羊、豬、獸肉,用解食刀割肉為食。清入關後,情景有了很大的變化。六部九卿中,專設光祿寺卿,專司大内筵席和國家大典時宴會事宜。滿清剛入關時,飲食還不太講究,但很快就在原來滿族傳統飲食方式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原蘇浙菜和魯菜的特色,建立了較為豐富的宮廷飲食。
書中記載:“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六司百官食次。”按照《揚州畫舫錄》的說法,這滿漢全席并非如現代大多數人是以為的源自宮廷,它最初是揚州當地的大廚房為迎接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而制,是一種江南地區的官場菜,之後才逐漸發展成清朝宮廷盛宴。
我們現在流傳很廣的相聲貫口《報菜名》裡說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報數了滿漢全席的全套菜式。可以看出,滿漢全席裡,淨是些普通百姓難品一口的稀奇食材,烹饪手法更是兼備扒、炸、炒、熘、燒、煮等多種技巧,盡顯中華美食之精博可觀。全席上菜至少有一百零八道菜,攏共分三天吃完。場面不可謂不大,規格不可謂不高,其精巧繁複程度,也可見一斑。
滿漢全席用餐禮儀
滿漢全席不僅菜品規制大、内容精,就連用餐禮儀也很是講究。在正規的清廷巨型宴席上,賓客抵達時,樂師先奏細樂以示歡迎,再請諸位賓客更衣換便服。與此同時,待役需先在每個用餐的食客桌前,架上兩對香,并佐以茶水和手碟。
台面上的堅果脯肉類小吃也必不可少,需有“四個四”:鮮果幹果各放四種,再來四種蜜餞,最後再放上四種看果以作觀賞用。擺放完畢後,每位待役需恭立席後,伺候賓客飲食。
入席時,衆賓客需按照職位高低依序入席。滿漢族人皆入席之後,便開始上菜。每上齊一波菜,就稱為上好一次“台面”。從入席到食畢,共要換三次“台面”,碗盞家什也是以需備齊三套。而在每次的“台面”之中,不同類型盤盞菜肴的上菜順序也有規矩,需先上冷盤,然後再上熱炒菜、大菜、甜菜,最後輔以點心茶食。席間,還會有專門的樂師彈奏古樂以伴宴,美酒美樂一齊享用,其樂融融。
現今,滿漢全席作為中華古典飲食文化遺産,并未被束之高閣。
如今許多像尚堯一樣緻力于傳承飲食文化的餐飲酒店,将滿漢全席作為範本,在原有的滿漢全席菜品基礎上加以研究,按照如今人們的口味習慣簡化和創新,推出特色菜肴,依然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