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y|作者
樸素的樹、如歡|編輯
網絡|圖源

七夕快樂。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老友記》裡那個最好的丈夫,錢德勒。
前幾季中,錢德勒身上有很多标簽:
害怕沖突;
一有壓力就抽煙;
愛講冷笑話;
不夠man,經常被誤會是gay;
……
可大結局時,他卻成了3個男生裡,最好的丈夫。
從錢德勒視角看《老友記》,俨然是一部“好丈夫”成長史。
一個童年不幸,長大又愛逃避責任的人,是怎麼一步步轉變成一個好丈夫的呢?
來看看。
錢德勒的原生家庭:
感恩節那天,父母宣布離婚
劇中三個男生,羅斯沉穩,喬伊迷人。
而錢德勒卻像個小透明。
外表帥氣的他,遇到的女孩不少,但相處下來的卻不多。
遇見莫妮卡之前,錢德勒關系維系最久的女友,是珍妮絲。
那個他不是特别喜歡,再加上害怕承擔責任,分分合合好幾次的女孩。
不僅感情。
朋友不知道他的工作是什麼,他不解釋;
同僚叫錯他的名字,他不敢糾正;
還缺乏男子漢氣概,被人介紹男朋友。
而這一切,其實都因為他的原生家庭。
媽媽是有名的情色小說作家。
她寫的香豔小說,在錢德勒的同學中傳遍,讓他極為丢臉。
而爸爸是個女裝大佬,在錢德勒小時候就出櫃了,還出軌了家裡的男傭。
經常吵架的夫妻倆,對錢德勒極度忽視。
終于,在錢德勒9歲時的感恩節,媽媽宣布:他們離婚了。
别人家都在慶祝節日,而他們家破碎了。
這給錢德勒留下了很大的創傷。
混亂、失序,構成了他童年的全貌。
這些打擊,讓錢德勒變得敏感。
喜歡用回避、冷笑話,或者暗戳戳的挖苦,來處理沖突。
他曾和朋友打賭,一天之内不要諷刺别人。
結果,賠了500美元......
錢德勒的好朋友菲比,曾有個男友是心理咨詢師。
第一次見錢德勒,就一針見血地指出:
你似乎有親密關系上的問題,你用你的幽默和人保持距離。
非常精準。
前幾季的錢德勒,确實是這樣。
得到溫暖最少的人,
卻最會溫暖他人
但是,原生家庭不好,就注定會成為一個不好的人嗎?
不是。
布滿傷痕的錢德勒,同時,也很有愛,很包容。
跟喬伊合租多年,他一直“溺愛”着對方。
默默承擔房租、水電和食物的費用,從來不要喬伊分攤;
喬伊想上表演課,實作夢想,錢德勒幫他支付了高昂的學費;
考慮在郊外買房子時,還專門給喬伊留了一個房間,供他養老。
電影《芳華》裡有句話:
沒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識别善良。
對啊,有些時候,恰恰是:
總被忽視的人,最懂得照顧别人的感受;
總被挑剔的人,最懂得包容;
父母暴脾氣的孩子,性格最溫和。
因為他們體驗過,知道那有多傷人,是以不想别人再體驗。
是以在交往中,會努力避免給别人帶來那樣的感覺。
錢德勒也一樣。
知乎上有人問:錢德勒是個什麼樣的人?
有人回答:大概是一個自己得不到溫暖,卻還要溫暖别人的人。
而他的溫暖,注定了他能成為莫妮卡的Mr.Right。
莫妮卡很難搞。
好勝心爆棚,控制欲極強,還有潔癖、強迫症……
光毛巾就有11塊。
室友菲比都曾因為受不了,搬了出去。
可是,錢德勒接下來了,他給了莫妮卡很多包容。
“你并不好相處,但你很熱情,當你因為一些小事抓狂時,我剛好能恰如其分的為你排憂解難,這也挺好的。是以她們說你難搞也行,沒關系,因為我就喜歡...搞定你。”
莫妮卡以前非常胖,她很介意這段過去。
可錢德勒真誠地說:
“我喜歡你,不是因為你是個苗條漂亮的姑娘,我喜歡你僅僅因為你是莫妮卡,我愛的人是莫妮卡。不論你是變胖了還是變矮了,我都依然愛你。”
莫妮卡嬌羞地問,“我要是變矮到2英寸,你還愛我麼?”
錢德勒:“那我就把你裝進口袋裡。”
甜不甜?
這可能就是錢德勒讓人最愛的一點吧。
面對伴侶的自我懷疑,他不會空洞地安慰說“沒事兒,别放在心上”。
也不會花言巧語,欺騙對方說“他們瞎說,别信”。
他會先承認,再告訴你,這樣真實的你就很好:
我就喜歡這樣的你。
他不敢吐露自己的感受,卻對别人的感受敏感。
這,或許要感謝原生家庭的锉磨。
因為家庭氛圍惡劣,這樣的孩子,對感受極度敏感。
他們看見了傷害的樣子,是以會盡力避免。
這才能給人真正的接納,和最大的安全感。
很多人都說,是莫妮卡改變和療愈了錢德勒。
但其實,錢德勒又何嘗不是給了莫妮卡很多的接納和包容呢?
從害怕沖突,
到直面沖突
回避沖突,是錢德勒從小到大慣用的模式。
而改變的契機,是他受到的一堂“沖突教育”。
一次,和莫妮卡吵架後,錢德勒非常沮喪。
他以為倆人從此就分手了。
因為在他的概念裡:吵架=分手。
但莫妮卡讓他知道:那隻是吵架,不是分手。
那一刻,錢德勒對于沖突的感受,得到了矯正:
原來,沖突之後,關系仍然可以延續。
在沖突處理上,錢德勒的父母,無疑是一對非常糟糕的榜樣。
但跟莫妮卡的相處,讓他意識到,沖突還可以有另外的樣子。
他重新體驗了沖突。
其實,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工作原理。
帶你回到過去的場景,幫助你體驗那個受傷的場景,重新體驗那個情感。
當你得到不一樣的回報時,創傷的感覺,就從此轉變了。
這就是精神分析中的“情感矯正體驗”。
當一個人表達攻擊性,卻依然被接納,
他才能知道,原來在關系中,是可以表達攻擊性的。
但是,到了這一步,“沖突教育”并沒有結束。
錢德勒放松下來之後,仍在繼續學習:如何解決沖突。
有一天,他惹莫妮卡生氣。
這次他沒有逃避,而是向莫妮卡求助:告訴我可以做什麼補救。
至此,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恐慌,慢慢消解。
很多家庭一吵架,就是天翻地覆,就是離婚,錢德勒也真實經曆了這個。
這些糟糕的體驗和沖擊,讓孩子覺得:沖突這件事,自己處理不來,無法面對。
于是,他們選擇回避。
但成年後的我們,其實是有選擇的。
我們可以在一次次沖突中,選擇我們可以怎麼應對。
即使不會,也可以向身邊人請教。
向擅長解決沖突的人學習。
而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就是我們一點點超越原生家庭限制的過程。
到最後,錢德勒成了一個非常溫暖的人。
他和莫妮卡選擇領養孩子。
但因為撒謊,被準備送養的孕婦發現。
孕婦非常生氣,要求他們馬上離開。
一時間,氣氛非常緊張。
換成以前的錢德勒,可能又要開始講冷笑話了。
但這次,他選擇了解釋,努力請求對方重新考慮。
“艾瑞卡,請等等,你有任何理由生氣。
我們是撒了謊,
但那是因為,我們想要個孩子等太久了。
我老婆是個了不起的女人,
她有愛心,樂于奉獻,關心他人。
我愛我太太超過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我真的非常非常想要一個孩子,
我會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爸爸。
但我太太,
她已經是個好媽媽了。
她是一個媽媽,
可惜沒孩子。”
這段話打動了艾瑞卡,他們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孩子。
對了,還是龍鳳胎。
真正的改變,
從決定開始
錢德勒的依戀風格,屬于回避型依戀。
害怕承諾,害怕親密,沒有一段戀情超過三個月。
事實上,很多回避型依戀的人,即便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也不會改。
他們甯願待在自己的舒适區内。
但錢德勒,出來了,他改變了自己。
獨居的鄰居哈克先生去世時,錢德勒看了他的日記。
他發現自己和哈克先生太像了,如果照現在這樣發展下去,他會像哈克一樣,孤獨終老,最後一個人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孤零零的死去。
他不想要這樣的人生,于是下定決心改變。
面對持續的親密關系和責任,他不是沒有恐懼,但他選擇了克服。
求婚時,他向莫妮卡下跪,哭着說:
“本來,我以為……”卻突然因為情緒崩潰,說不下去。
他一邊哽咽,一邊給自己打氣:
“等等,我一定行。”
“我以為求婚時,開口的時間地點很重要,後來我才發現,唯一重要的那個是你……你讓我得到超乎想象的幸福,是以如果你願意,我願意用下半生讓你和我一樣幸福。莫妮卡,你願意嫁給我麼?”
錢德勒終于做出了他的承諾。
心理學家認為,真愛包含三要素:激情、親密、承諾。
是對伴侶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承諾。
是為了告訴對方、自己和衆人:我決定對這個人負責,對關系負責。
這讓錢德勒收獲了他最珍貴的幸福。
之前看到一個話題:童年悲慘的人,還能獲得幸福嗎?
當然能。
悲慘的童年,一定不等于悲慘的人生。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說: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中,我們有力量選擇自己的反應。我們的反應展現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這是一種自我覺察。
那麼接下來,你是選擇随波逐流,任由自己被恐懼控制,還是選擇不一樣的方式?
選擇走出舒适區,也許會面臨重重挑戰,但你一定會迎來不一樣的人生。
記住,任何時候選擇,都不晚。
也許,你也會像錢德勒一樣,反反複複,偶爾還會退縮。
但不用着急,作出新的選擇也需要練習。
成長,就發生在一次次的反複之中。
即便沒有幸福的童年,你決定要幸福,就可以幸福。
就像錢德勒。
選擇積極求變的他,沒變成孤獨死去的哈克先生。
甚至原生家庭的傷,都成了一種成就。
讓他成了一個更豐富,更溫暖的人。
寫在最後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帶着一些童年創傷。
這些創傷讓我們痛苦,也讓我們深深知道,什麼是不能要的。
讓我們知道害怕什麼,也懂得要避開什麼。
讓我們知道想要什麼,該如何努力去追求。
錢德勒的成長和改變,讓人發現,原來童年創傷,沒那麼可怕。
我們可以帶着它們生活下去,也可以因為它們,而變得更好。
最終的錢德勒,跨越重重困難和障礙,成為了劇中最好的丈夫。
也成了現實中,所有女孩的嫁人模闆。
同樣的,如果你也有不幸的原生家庭,願你能慢慢撫平創傷。
記住,過去的已經過去,重要的是,這個當下,你要不要選擇幸福。
點個在看,這個七夕,找到你的錢德勒。
世界和我愛着你。
參考資料:
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華夏出版社,2010.6
海因茨·科胡特,《精神分析治愈之道》,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 The End -
作者簡介:ally,二級心理咨詢師,伴侶咨詢師,專欄撰稿人。擅長親密關系、情緒管理等,願意傾注所有溫柔,給你停下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