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小野

許多朋友心目中都會有個經典電影名單,往往此片位列第一。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網友的影評,簡短扼要——“經典之至,感人之至!”是為高度概括。
而筆者本人對《辛德勒名單》的評價是——這才是電影應有的樣子。
自打九十年代中期,關于這部電影的周邊花絮見諸各類媒體以海量計。
然而今天筆者仍要拾遺補缺,重述經典,說點你不知道的。
制片人布蘭科·拉斯蒂格(Branko Lustig)
随着舞曲《一步之遙》緩緩響起,主人公辛德勒款款登場。
在SS夜總會這場戲裡,最能帶給我年代感的不是燈光舞美、服飾化妝,而是這位老爺子的氣質。
他臉上那種世故精明是那個年代特有的,而且相當符合角色身份。
制片人客串的侍者馬丁
當年觀影時心想,這位是哪裡找來的老古董?當個剪彩人物相當合格。
後來翻閱資料時,才發現這位老爺子居然是《辛德勒名單》的制片人布蘭科·拉斯蒂格!(另一位投資人是本片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同時布蘭科也是大名鼎鼎的《角鬥士》制片人!
2001年第7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角鬥士》獲得最佳影片
《角鬥士》為羅素·克勞帶來人生第一座小金人兒
《角鬥士》不僅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項大獎、六項提名,還為羅素·克勞帶來平生第一座小金人兒!
最右是布蘭科,最左邊是賓虛扮演者查爾頓·赫斯頓
布蘭科·拉斯蒂格立項的眼光和實操能力,着實令人高看一眼。
布蘭科在頒獎典禮上講話
在第6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獲獎感言中,布蘭科在台上即興公布了自己大屠殺幸存者的身份,還有奧斯維辛集中營難民編号——A3317。
《辛德勒名單》總投資僅區區2200萬美元,而全球産出票房為3.2億!
這是我見過的人世間最給力的報複!幹得漂亮!
2019年11月14日,老爺子死在了自己的家鄉——前南斯拉夫克羅地亞。
死訊沒有對外釋出。
辛德勒所有女人當中最出色的一位
這位英格麗扮演者我很喜歡,因為她長得很像茜茜公主羅密·施耐德。
典型的歐洲臉,美得很有貴族氣息
在這部電影中,我認為辛德勒第一個拯救的人物是英格麗。
這部電影的優點在于每個場景資訊量都很大
辛德勒在與妻子跳舞時,英格麗遠遠地凝視他,目光中充滿愛慕之情。
雖然編導沒有挑明這姑娘身份,可仔細觀察英格麗的舞伴,你會得出個結論——這女孩兒是隻流莺。
身世飄零雨打萍之感。
為什麼呢?從她舞伴軍裝領章上可以看出,這人隻是一個最低等的少尉,而且隸屬德軍山地部隊、連個雪絨花勳章都麼得的新兵蛋子!
一個這麼漂亮的姑娘,陪着這樣低端的軍人跳舞,她從事的是哪種行業可想而知。
二人很是般配
而扮演者碧翠斯·馬科拉(Béatrice Macola)1965年12月2日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托一個貴族家庭。
本人氣質高貴,在意大利很受歡迎。出品數量不多隻因天生命薄。
2001年12月3日,碧翠斯因中風暈倒,昏迷10天後在意大利羅馬不幸去世。
順帶說一句,細心的影迷會發現,辛德勒一直有兩位情婦幫他打理生意(最後正室也加入進來,享盡齊人之福)。
辛德勒生日晚宴上的兩位美女
另一位情婦克羅諾斯卡的扮演者是波蘭人馬爾戈莎塔·蓋貝爾(Malgorzata Gebel)。
正室對這個小三的錯愕,側面反應辛德勒從前還是挺規矩的
馬爾戈莎塔不僅是個演員,還是一位導演,在波蘭廣為人知。
拍完《辛勒德的名單》後,她出演了美國著名電視劇《急診室的故事》(《ER》),這部系列劇相當長壽,從1994年一直拍到2009年。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個小女孩兒了
辛德勒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轉變為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義士,紅衣服小女孩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這一抹紅色成為本片最為搶眼的視覺符号。
而小女孩兒的來源也是衆說紛纭,版本頗多,不一而足。
史上是否真有其人?還是編導們一時興起拍腦袋的創意?
事實上,制片人最早請來《走出非洲》編劇、大名鼎鼎的科特·路德特克Kurt Luedtke,然而這位可憐的作家辛辛苦苦寫了四年,卻慘被炒掉。
《走出非洲》編劇科特·路德特克
因為他無法寫出辛德勒從一個機會主義分子向理想主義者轉變令人信服的理由。
有人說是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向一本小說緻敬——同題材《夜》。
作家埃利·維塞爾(Elie Wiesel)在這部自傳體裡,細說了自己妹妹當年被抓走時,手裡就是拿着紅色外套。
還有一種說法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參與了編劇,由他向斯皮爾伯格提供的紅衣小女孩兒故事。
《愛爾蘭人》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甚至電影上映後不久,有位名叫羅姆·利科卡的老年婦女站出來宣稱自己就是片中那個紅衣小女孩兒。與電影情節不同的是,她在戰争中幸存下來,并撰寫了回憶錄,名為《穿紅色外套的女孩》。
而事實上,官方給出的說法是——這個線索最早是由奧黛麗·赫本提供給導演斯皮爾伯格的。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衆所周知,出生于比利時的奧黛麗·赫本本人曆經歐洲戰亂,在猶太人大屠殺高潮時期的1944年,她已經15歲了(彼時她在荷蘭的外婆家)。
她有兩位表兄死于納粹的抓捕行動,赫本本人還參與了地下抵抗組織運動。
少女赫本經常在登台表演舞蹈時,利用腳下的芭蕾舞鞋替遊擊隊傳遞情報紙條。
早在八十年代末期,赫本就曾向導演斯皮爾伯格親口表述——二戰時期,她曾親眼目睹一個穿着紅色外套的小姑娘被人無情地裝上火車。
這一幕永遠地留在她的記憶當中。
隻可惜《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12月15日在美國正式上映時,赫本已經去世11個月,無緣得見。
細看領章,隸屬德軍最彪悍的骷髅師
曆史上阿蒙·戈斯确有其人,其劣迹罪行基本跟電影表述得差不多。隻是拉爾夫·費因斯把他演得既英俊又有氣質,不僅沒令觀衆心生排斥,反而收獲了許多軍粉。
阿蒙·戈斯原型與演員本人
據親曆者口述:曆史上的阿蒙·戈斯本人每天都要随機射殺并折磨數十人,甚至用嬰兒練習槍法。在整個營地中四處吊死受害者,以至于在沒有看到屍體的情況下,您幾乎看不到任何地方。
片中,阿蒙·戈斯僅僅是為了震懾心生好感的女傭海倫,便随随便便斃掉了猶太女工程師,殺雞儆猴。
其殘暴的秉性一覽無餘,而這僅僅是阿蒙所有罪行中的冰山一角(仍有許多親曆者指責編導們揭批得不夠徹底)。
倒黴的女工程師
可憐的小女傭海倫
阿蒙三十六計學得好,還展現在他跟辛德勒首次會面前,在路邊特地設定了一道風景線。
這個男孩兒胸前的牌子上寫着——“我是一個偷馬鈴薯的小偷。”
這種敲山震虎的把戲玩得精溜,而辛德勒對此默然一笑,真是見字如面。
而兩人真正見面第一次握手時,阿蒙展現出來的是一個孩子般明媚腼腆的笑容。
十足的精神變态患者。
行話講——表演即了解!
真不曉得演員拉爾夫·費因斯到底是讀了幾火車皮書籍,才會從文學、曆史、軍事、心理學、病理學各種角度将一個曆史人物還原得這麼好。
拉爾夫·費因斯為這個角色花費的心血還展現在增肥上,他喝了無數德國吉尼斯黑啤,将體重增加了26斤。
拉爾夫出場時病病殃殃的
第66屆奧斯卡獎拉爾夫隻得了一個最佳男配角提名(輸給了《亡命天涯》湯米·李·瓊斯),這令我憤憤不平!
阿蒙·戈斯(Amon Goeth)——你們是曆史!
還好,拉爾夫憑借阿蒙揚名國際,其後各大國際男演員排名榜、反派角色排名榜,拉爾夫是榜榜有爺名!
拉爾夫·費因斯幾位弟弟妹妹都是演員(他是六個孩子當中的長子),單說一個,我們熟知的電影《莎翁情史》男主角約瑟夫·費因斯是他的胞弟。
1998年熱門電影《莎翁情史》
約瑟夫·費因斯 Joseph Fiennes
親哥倆
其實這還不是拉爾夫·費因斯最有名的親戚,他還有一位表哥人盡皆知,那就是英國查爾斯王子。
細究起來,拉爾夫·費因斯在查爾斯王子各種表弟中排行老八。
拍攝《007:大破天幕殺機》時表哥來探班
2012年,拉爾夫在拍攝《007:大破天幕殺機》時,表哥查爾斯王子前來探班,基本談笑風生。
不過,拉爾夫·費因斯基本懶得攀親戚,自打《辛德勒名單》之後,他的片約從紐約排到巴黎,終日忙着在各大影片中傷天害理,譬如00後們熟悉的《哈利波特》沒鼻子的伏地魔。
包括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内,共有七位奧斯卡最佳導演找他合作——羅伯特·雷德福、凱瑟琳·比格洛、安東尼·明格拉、安東尼·門德斯、喬爾·科恩還有伊森·科恩。
這份名單足可以令一個男演員在好萊塢吹一陣子的了。
總之,不論他出現在哪部電影裡,都能成功勾起我觀看的願望。
《007:大破天幕殺機》扮演M
《007:大破天幕殺機》
這位惡棍專業戶大叔,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個零绯聞的謙謙君子。
拉爾夫·費因斯的人生格言是——“成功,就是要能夠将愛延伸到每個人、每一天,一點一滴的,逐個任務、逐個手勢、逐個單詞。”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等了十年才拍完這部電影,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準備在1983年的大屠殺中享年37歲。
至于男主角人選,他早有打算。
利亞姆·尼森跑去劇組面試了一次,過後就把這事兒忘了。
他忙着跟自己妻子娜塔莎·理查森在百老彙一同排練演出。
因為畢竟當時辛德勒的熱門人選還是導演的老夥計、《奪寶奇兵》男主角哈裡森·福特。
哈裡森·福特(Harrison Ford)
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
然而哈裡森·福特是個聰明人,他認為觀衆普遍會被自己《奪寶奇兵》印第安納·瓊斯形象帶歪,難以入戲,那樣對這部電影不夠尊重。
最終放棄了辛德勒。
他自己隻好苦逼地繼續去演《奪寶奇兵》系列(現在都系列5了,預計2022年上映)。
于是斯皮爾伯格不得不開始重新考慮人選,他腦海中浮現出一個高大的身影,那就是——利姆亞·内森。
作為一名拯救者,角色本人就要有一種山一般的笃定與堅實。首先,得有山一般的身高。
利姆亞·内森高大魁梧,畢竟曾是愛爾蘭青年錦标賽拳擊冠軍。
再有,利姆亞·内森歐洲古典雕塑般的側顔,也是相當理想。
這種側顔很是古典
但斯皮爾伯格拿不定主意,于是拜托自己的太太凱特·卡普肖(Kate Capshaw)跑去利姆亞家裡把把脈。
凱特怕自己吃不準,于是又帶上媽媽。
當門鈴響起時,利姆亞·内森看到斯皮爾伯格太太,當然是驚喜萬分,意外之餘,他還不忘用兒女特有的方式擁抱老太太,用我們東北話講,相當會來事兒。
凱特·卡普肖回家之後,堅定地告訴丈夫——“沒錯,他就是辛德勒!”
這叫什麼?這就叫女人緣!
一周後,利姆亞·内森接到了斯皮爾伯格電話,敲定由他來擔任主角!
共事大半年後,兩位演員成了極好的朋友
雖然銀幕上下都有女人緣,然而現實生活中,利姆亞·内森卻是一位專情的好丈夫。
多麼令人羨慕的一對兒
2009年3月18日,他的愛妻娜塔莎·理查森(Natasha Richardson)死于一次滑雪事故。
利姆亞·内森悲痛萬分,從那以後他開始不停酗酒,差點一手葬送大好演藝前程。
我們近年看到的利姆亞作品《空中營救》裡那名失去愛妻,醉醺醺、失意的飛機安全員,便是演員自身的寫照。
還好,最近幾年利姆亞·内森逐漸擺脫酒瘾。他跟好友拉爾夫·費因斯一同散步爬山、一起做瑜伽,似乎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軌迹。
但這并不代表時間撫平了他的傷痛,畢竟利姆亞·内森至今未娶。
機智的波爾德克
克拉科夫貧民窟“清算”場面原本隻占劇本中的一頁,要知道,後工業時代的好萊塢相當制式。
一頁劇本就是一分鐘的戲。
而斯皮爾伯格在走訪過大量幸存者之後,搜集了豐富的素材,将原本1分鐘的戲擴充到20分鐘!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内容相當震撼,分分鐘超出我們的經驗範圍。
什麼叫電影? 電影就是給你看超出經驗範圍之外的事。
而本片也是以細節豐富聞名,譬如波爾德克敬的這個童子軍禮。
以往我們會在一些電影中看到這個童子軍禮,例如林青霞出演的《八百壯士》!
而這個童子軍禮,正是起源于波蘭兩指軍禮。
早在中世紀晚期,波蘭義民抵制外來侵略者,向殖民總督不情願地敬禮,隻用兩指搭在前額(象征上帝和祖國),餘下三指用來拾撿石頭,抛向侵略者。
波爾德克生死關頭,情急之下擺出這個打擊侵略者的手勢,無疑是找死的行為。
大概他站在那裡也覺着這是個招緻殺身之禍的舉動。
然而在變态阿蒙的眼裡,這個軍禮相當滑稽可笑。
看上去波爾德克在自取其辱,而且是雙倍的羞辱!
這使得阿蒙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于是他放過了他!
領章上的雙S顯示,這是一個黨衛軍軍官
克拉科夫大屠殺之夜,當德軍殺紅了眼、行至高潮處,一名軍官躲在小房間裡彈起了鋼琴曲。
網友們就這支曲子的名字及用意展開了熱烈讨論,衆說紛纭,答案莫衷一是。
片中兩位軍人也在争論不休
有人說,這是一支肖邦創作的鋼琴曲。
因為肖邦是波蘭人,而德軍正在屠殺波蘭人。諷刺納粹在屠殺波蘭人的同時,卻接納了波蘭文化。
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确的。
事實上,右邊那名軍官說得沒錯,這支曲子确實是巴赫的——巴赫《英國組曲》第2号A小調鋼琴前奏曲(《English Suite No. 2 in A minor, Prelude》)。
這首曲子相當歡快(巴赫作品向來以歡快輕松聞名,聽一聽就可以使自己心情好起來),側面反映了納粹們當人命是兒戲、視蒼生為草芥的殘暴本質。
伊紮克·帕爾曼 Itzhak Perlman
大概我們都沒有想到,片中那支悱恻纏綿、動人心扉的小提琴曲是由一位殘障人士士演奏的。
有人說,他從來沒有真正停止演奏向觀衆起立緻敬。
伊紮克·帕爾曼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他以情感的豐富與技術上的精準度揚名國際,受到同行普遍尊重。
1945年,伊紮克·帕爾曼出生在以色列一個理發師家庭。自幼患有脊髓灰質炎,四歲時失去行走能力。此後不久,行走不便的小伊紮克将全部的童年獻給了小提琴。
小伊紮克不停地拉呀拉,一直拉到了奧巴馬總統就職典禮上。
然而那一天并非他人生高光時分,伊紮克曾說過——“為《辛德勒的名單》演奏電影主題曲是我此生最為驕傲的一刻!”
同時,伊紮克也是張藝謀電影《英雄》的配樂師,還有章子怡那部鼎鼎有名的《藝伎回憶錄》。
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
辛德勒故事的第一個公開報道者是庫爾特·R·格羅斯曼(Kurt R. Grossman),文章題目叫作《欺騙阿道夫·希特勒的人道主義者》,該文章發表在1959年9月的《皇冠》上。
相當于我國的紀實文學了。
而作為一名商人,時年51歲的辛德勒并沒覺着這是多大的商機。
相反他選擇沉默,如遇人追問這份名單到底在哪裡?他聳聳肩說道:“丢了!”
這簡直就是無圖無真相了。
辛德勒的名單
話說許多人對此表示懷疑,要知道,辛德勒拯救的1100名猶太人,是二戰後波蘭幸存猶太人數量的1/4!
他做了一個善舉、一個義舉,卻如此風輕雲淡,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然而1999年,就在影片上映六年之後,這份遺失的名單被有幸找到。
名單是與一個手提箱一起發現的,全部書面遺物藏在辛德勒在希爾德斯海姆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閣樓中。
奧斯卡·辛德勒在1974年去世前最後幾個月一直住在那裡。
片中這座工廠是實地取景,它座落于波蘭南部重工業城市克拉科夫。
現如今,這座工廠成為了一座博物館,辛德勒為猶太人在他的工廠工作所做的努力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記錄與展示。
不時有白色蝴蝶飛過,傷感。
錄像帶時代,世界各國觀衆普遍認為,《辛勒德的名單》結尾處,将玫瑰放置在石頭頂上的人是導演斯皮爾伯格本人。
現如今,我們要感謝藍光時代,接下來的4K、8K或許讓我們看得更近,更清。
影片結尾處,久久矗立在墓碑前的高大男子,并非斯皮爾伯格,而是本片男主角辛德勒的扮演者——利姆亞·内森。
好,關于《辛德勒的名單》影片花絮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
本文開篇時,我說這才是電影應有的樣子。
數年裡也有很多朋友問我,什麼才是好的電影?
我說,在我的觀念裡,屬于人文科學的一部分,就是好的電影。
而什麼叫做人文科學?
它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人如何有尊嚴地活,并且感到幸福。
就此擱筆,祝大家周末愉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