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多少百年老店?沒有找到官方統計,但研究日本經營問題的學者田久保善彥在一篇文章中說,創業100年的企業有2萬6000多家,創業200年以上的也有1200家。至于創業300年的為600家,400年的190家,500年以上的有40家。以日本人在記錄上特别認真的傳統,田久保提出的數字,筆者認為是可信的。
日本有如此多的長壽企業,和這個國家幾乎沒有發生過像樣的農民起義,寺院神社基本上是父子相傳,重視家族傳承的社會風氣有關。但企業畢竟是需要經營的,經營不善導緻企業破産,這樣的情況在哪個時代都會發生,百年企業能夠有兩萬家,這怎麼說都是一個壯舉。

日本對企業的看法、經營特點特别值得我們關注。在日本給人感受最深的是,太多的人認為家族、企業、社團、宗教等等,該是永遠存續的團體組織。為了這個團體或者組織,很多時候日本人肯鞠躬盡瘁,不惜性命。在團體及組織之上是地方行政,再往上是國家。日本人有多麼的愛國,這很難用具體數字來說明,但日本人都特别愛自己所屬的家族、團體(或者是組織),這點是無疑的。日本所有組織幾乎沒有叛徒、沒有歸順其他國家的“漢奸”這樣的詞彙,是因為大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所屬的家族、團體是永久存續的,這讓日本人的效忠變得特别的堅固。
這樣的風氣需要以一種很簡單的方式固化下來。如果為某個目的臨時搭建一個“幫”的話,把目的說清楚就可以了,但在日本“搭幫”現象不是很多,企業是要永久辦下去的,一旦開始做企業,這家企業在生存了數年或者十幾年後,它們往往會開始樹立自己的“社是”(企業綱領),并傳承下去。
筆者每年在日本采訪的企業至少有幾十家,三十多年調查或者采訪的企業數量該在千家以上,其中很多企業是反複去采訪過的。給人的印象是,不是很大的企業,也會有自己的“社是”。一天的工作開始前,全公司的人共同背誦社是,之後是上司的簡單緻辭,布置最新任務等等。企業原則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傳承着。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後,搭幫或者用時髦一點的詞來說是“項目合作”變成了一種常态,很多時候無需背上沉重的資産,不需要用曆史的方式把一切都固化下來。但是,網際網路時代大企業依舊會很大,勝者通吃的現象會更加普遍。一家有曆史沉澱的企業,能夠應對更多的風險,讓在這個企業工作的人能具有更多的創新機會,有更穩定的作業形态。
日本企業也有其問題,即便是百年老店也有頃刻倒塌的風險,而且百年老店不一定就是大企業。
筆者希望在秦朔朋友圈裡,能有一個小小的角落,在這裡與讀者分享日本百年老店的曆史,白描其現狀,管見一斑,讓中國企業借鑒其經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
開篇從東芝公司談起。
東芝遭遇核電危機
東芝公司創立于1904年6月25日。日本最重要的三家重電企業均創辦于一百年前後。日立創立于1910年,三菱電機稍微晚了一點,于1921年創業,如今也是快百年了。
百年東芝,目前遭遇的最大危機來自核電,如果東芝的股票不得不從日本證券交易市場退市,那麼這該是東芝在核電問題上徹底失敗的結果。業務選擇,特别是在重大業務的選擇上一錯再錯,讓今天的東芝處境相當的艱難。
| 東芝氫能源研發中心揭幕
東芝從電燈開始做起,漸漸深入到了發電業務中,後來逐漸成為日本最重要的電力裝置制造企業,核電也是其業務的一部分。
讓東芝發生巨大變化的是西田厚聰,他在2005年上任後推行“積極的經營”。常年在國外從事市場方面的工作,熟悉國外市場,與國外企業家有較多的交流,西田總裁希望把國際上流行的經營模式帶到東芝公司來。
最大的變化發生在了2006年1月。這年,東芝以54億美元(當時合6370億日元)從英國核燃料公司(BNFL)那裡收購了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WEC)。收購完成後,筆者有幾次采訪西田總裁的機會,每次也都問及并購西屋公司一事。西田總裁的回答從未發生過變化,他一直認為,2000年以後,國際經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能源的缺乏,能源的争奪成為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問題,石油、煤炭價格的持續上升,讓核電變得更為廉價。國際社會對地球溫室化問題的重視,需要人類去開拓新的能源,通過這樣的新能源,在維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實作減排,減少溫室化現象。西田選擇的解決方案是,押寶核電事業。
筆者在西田任總裁期間,數次問到54億美元的并購,是不是把東芝的流動資金大部分用上,今後再去發展其他業務,讓東芝在資金上會感到比較困難?回收如此龐大的并購資金,讓企業有一定的利潤可賺,會不會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風險很大等問題。
在2006年到2009年的數次采訪西田總裁的時候,他在回答筆者提出的問題上,有較大的變化。在2009年6月西田卸任前,整個國際社會對核電的需求有了較為快速的增加。不僅美國如此,過去沒有建核電站技術、資金的國家,如土耳其、越南等等,也開始進入到了核電市場中,而更多的國家在計劃建核電站。
“我們在并購西屋時設想的回收費用所用的時間,在這些年不斷減少。”西田總裁說。
| 東芝集團總裁Masashi Muromachi在公司總部召開新聞釋出會
但同時,筆者看到東芝在不斷銷售自己的其他資産,以保證有較多的流動資金用于日常的經營。并購了西屋後,東芝很快以210億日元的價格,賣掉了東芝EMI公司,接着還賣掉了銀座東芝大樓(1610億日元),2008年接着賣了公司辦公大樓、在大阪梅田的辦公樓,獲得1500億日元。采訪西田總裁時,也問到了處理公司資産問題,他回答“這是選擇與集中的結果。”想一想也對,畢竟核電一上就是幾十年的項目,核電做好了,東芝幾十年的業務就能穩穩地拿在手中。至于東芝在西田任總裁時期從DVD業務等方面的退出,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戰略退卻。不過當時也能感受到東芝的危機。過分的集中,尤其在西田時代,将業務集中到了核電與半導體上,産業鍊開始變短,東芝更像在和未來對賭。
人算不如天算
2011年3月,日本東北地方大地震,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電站三座反應堆當即燒穿,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同等規模的世界最大核事故發生在了日本。盡管日本政府、企業在相關消息的封鎖上做了很多努力,但對核電的不信任該是那以後日本的社會現象。
世界很多國家建設核電站的計劃是以開始停頓,安倍晉三上台後,維持日本的核電政策,向世界推銷日本核電站,為此做了諸多的努力,但不論是土耳其還是越南,最後日本企業能否拿下建造電站的業務,實在難說。
2014年,筆者與日本的一家核電企業的董事外出旅行,談到2006年該公司與東芝競價并購西屋公司時,這位董事回憶說,他們的出價是25億到30億美元,無論如何不能了解東芝為何能夠拿出54億美元來。
很快到了2015年,東芝賬務造假的醜聞被披露了出來。其中較多的是和核電相關的造假。西屋公司的品牌估價,按日本媒體的說法是高估了2000億日元。東芝公司的股票被放進了“整理欄”。東芝股票退市,已經絕非天方夜譚。
| 東芝表示正就财務違規問題接受美國司法部調查
2016年年底,忽然從報紙上看到東芝子公司西屋,并購了美國核電工程企業芝加哥橋梁鋼鐵公司(CB&I),并購價格為2.29億美元(約270億日元)。向相關方面問詢是誰作出的這個決定時,竟然無人能夠回答。接着看到日本媒體報道說,CB&I公司的評估價格實際上是“零”,其在美國建設的核電項目已經多次停工,今後指望盈利幾乎沒有可能。
12月25日及26日兩天,本來已經在股市上屬于要注意的東芝股票遭到狂抛,兩天下來東芝在證券市場上的損失為5600億日元,整個東芝的市價不足100億美元。去杭州或者在北京随便找個IT富豪,便足以把整個東芝買下來了。
集中精力、财力做核電,在2005年前後怎麼看都值得,但6年後,到了2011年3月,不論安倍内閣如何制定維持日本核電的相關政策,但在日本今後不可能建設新核電站,去國外建設,企業需要帶入大量的資本,東芝就算是賬務造假沒有被揭露出來,從2011年以後的效益看,也沒有這方面的富裕資金。産業鍊太短,半導體中閃存業務能和南韓及中國台灣企業競争,但需要不斷大量資金投入,這方面已經讓東芝财務感受到了相當的艱難。需要更大更多投資的核電站建設,東芝根本玩不起來。子公司西屋對此更加清楚,混亂中拍出去2.29億美元,将東芝公司雪上加霜。
百年老店東芝,在2006年作出的并購西屋的決斷,2016年底西屋公司并購CB&I的選擇,如果說前者多少算是個經營上決斷的失誤,但10年後這個失誤讓東芝在核電問題上幾乎走上了絕路。看看東芝的半導體、電梯等社會基礎設施的制造能力,雖然依舊能與其他企業競争,但拿那裡的一點利潤去補核電的虧損,多少有精衛填海的感覺。
沒有福島核電站事故,東芝能否像西田總裁設想的那樣,保有數十年的業務,讓企業有穩固的收入?從前蘇聯、日本及美國的現狀看,可能性甚微。今後幾年該是核電站事故多發期,每次核電事故的出現,都讓核電建設企業、核電站本身難以支付各種賠償。東芝建設的核電站越多,在相關事故中需要賠付的金額也越大,就算日本沒有發生福島核電事故,但最後由于核電業務拉垮東芝也隻是個時間問題。
人算不如天算,東芝自從2006年并購西屋後,“天”大概已經給東芝預備了這樣一條絕路。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