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旗飄揚在東部戰區空軍某通信旅“前哨連”某海島通信台站。孔繁星、顧世鑫攝
“前哨連”指導員汪曉趕上了最後一趟離島的漁船。
駐守在某海島通信台站的官兵。孔繁星、顧世鑫攝
年前,島上下了一場雪,天氣比往年更冷,往來漁船一天比一天少。
提起汪曉和連長孔繁星,船家都不陌生。
春節期間,他們是船上的特殊乘客。每年大部分人趕着回家的時候,他們都坐着渡船往返在海島之間。
茫茫大海,一艘漁船,連接配接着小島和陸地。
霧氣籠罩着漁船。汪曉站在船頭,很多時候,他像是連接配接各個海島通信台站的一座橋梁。
“像不放心孩子獨自在家的家長。”孔繁星和汪曉知道,跋涉在海陸之間,并不能縮短這些海島之間的距離。
但在他們看來,這能讓官兵們的心靠得更近。
那裡有小島最美的風景
小島有多小?
來通信台站之前,指導員汪曉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浪潮颠簸中,汪曉登上東海之濱這個偏遠的小島。這個通信台站所在小島面積隻有0.5平方公裡,大緻相當于4個足球場那麼大。
那年夏天,東部戰區空軍某通信旅将通信台站開設到這個小島。接到指令後,官兵乘船帶着通信裝置和一些日常用品來到這裡。
待台站建好,夏天也接近了尾聲。随之而來,是日漸濕冷的天氣和呼嘯肆虐的海風。
海風,是小島的“常客”。風力大時,可達10級以上。平日裡,島上官兵除了檢修平地機房裡的裝置,還要維護通信鐵塔上的裝置。
通信鐵塔高十幾米,人體在高處要保持平衡,難度系數很大。爬上鐵塔需要勇氣,更需要經驗。“往往愈到高處,愈能感受到風的力量。”台站長楊光說。
一次檢測時,官兵們發現鐵塔上天線出現腐蝕,需要抓緊修複。楊光一馬當先爬上鐵塔,部件上油、擰緊螺絲、檢測信号……頂着海風連續4天高空作業,隐患終于被排除。
檢修完畢,楊光從通信鐵塔上遠望。基岩裸露、岬角遍布、岸線曲折、驚濤拍岸,夕陽的光芒染紅天際……“那是我見過最美的海景。”楊光說。
從官兵值勤的台站俯瞰,小島宛如浩瀚東海中的一顆明珠。通信鐵塔上,有小島最美的風景,也有守島官兵軍旅人生最美的風景。
用足迹描摹着祖國那段海岸線
告别楊光所在的海島,指導員汪曉轉身望向大海。他還要奔赴連隊另一個海島通信台站。
連隊多個台站分布在不同海島。在路上,是汪曉工作的常态。
調整改革後,汪曉來到這個“前哨連”,擔任第一任指導員。船票、汽車票、火車票……在汪曉錢包裡,你總能找到厚厚一疊票據。
“如果說我們的台站是海島之巅的一粒粒珍珠,我就要做把他們串起來的那根線。”汪曉笑着打了個比方,“台站距離遠,我必須得多走多看,才放心。”
這一次,汪曉要去的海島通信台站位于該海島最高峰,也是這一帶群山的最高峰。
站在峰頂,海風吹得汪曉打了個哆嗦,也喚醒了他記憶深處難以忘記的那個場景——
那個深夜,罕見的雷暴向通信台站襲來,閃電在值班室的天花闆上印出一道道銀線,不停地變幻着紋路,将暗夜映成了白晝。
雷暴過去,通信裝置告警燈不停閃爍。官兵們背上工具包、穿上雨衣立刻出發展開檢修。
海風席卷着大雨轉瞬即至。一路上山檢修的官兵,背負着數十斤的重物艱難跋涉。那次檢修,他們戰鬥到次日黎明,通信信号在第一時間恢複暢通。
“我至今記得他們在風雨中拼搏的身影。”汪曉說,“每每想起他們,我都為他們驕傲。”
日複一日,島上官兵守着通信台站。年複一年,汪曉用足迹描摹着祖國那段海岸線。
為你擦幹眼角的淚
“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在春節這個特殊時刻,“前哨連”官兵都會想起同一個人。
“今年不知道誰能收到指導員的專屬紅包。”每年除夕夜,指導員汪曉都會悄悄在戰友軍帽下,塞上一個新年紅包。紅包裡,寫着他給戰友的寄語。
今年,讓汪曉最擔心的是一個海島通信台站的台站長程昱凱。
去年,程昱凱收獲了人生之喜:與舞蹈老師景肖南相識相戀,步入了婚姻殿堂。今年是他們新婚第一年,按照程昱凱老家習俗,這對新人要在大年三十與親人一同守歲。
飯桌上,程昱凱心事重重。吃完年夜飯,他匆匆裹上軍大衣,走出門外。倚靠在營房門前的大石頭上,他撥通了妻子的視訊電話。
一邊是視訊裡遠在家鄉的妻子,一邊是眼前遮住視線的雲霧。看着視訊中妻子知足的笑容,這段日子一直想與她商量的事,到了程昱凱嘴邊又咽了下去。
“我知道你想和我說什麼……你想繼續留在島上,是嗎?” 視訊那頭,妻子看出了他的心事。
程昱凱愣了一下。沒等他回答,妻子緩緩地說:“我想你早點回來,但是愛一個人,就要尊重他的抉擇。我支援你!”
挂掉電話的最後一刻,視訊鏡頭定格在程昱凱身後的那塊天然礁石上。礁石的正面刻着“忠誠”二字,背面的“光輝一頁”刻滿了駐守官兵的名字。
踮起腳尖,程昱凱眺望着山下的燈火。轉過身子,欣慰的笑容綻放在這位老兵的臉上。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