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7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五“新”級政策

(一)以新型智慧城市為藍圖,拓寬發展新思路

2016年國家發改委提出要開展100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認為新型智慧城市要“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資料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絡空間安全清朗為主要目标,通過體系規劃、資訊主導、改革創新,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疊代演進,實作國家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新生态”,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建設智慧城市的路徑探索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地政府發展的目标和藍圖。

1、加強智慧城市體系規劃

智慧城市建設是實作城市資訊系統長遠發展的工程,需要建構集智慧交通、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社保、智慧安監等智慧工程于一體的知識體系、建設體系,不是一個規劃設計方案能夠完成的,是以,需要加強體系規劃,建構一套智慧城市規劃體系,由各部門統籌合力,确定各關鍵領域的實施措施,促進橫向縱向間的資訊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并為省、市、縣等不同層級間各部門的資訊共享與業務協同消除障礙。

2、建構大資料生态系統

随着資訊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彙融合,大資料迅猛增長,不斷推動社會生産要素的網絡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産方式和經濟運作機制,持續激發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催生新業态,顯著提升了經濟運作水準和效率。智慧城市建設必須要将大資料引入管理,運用大資料的技術和理念,建立用資料說話、用資料決策、用資料管理、資料創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實作基于資料的科學決策,讓公共服務的更,主力城市高效運作。

3、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新型智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驅動、智慧引領,要把握好資訊技術、應用與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的交彙點,順應變革方向,善于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注重滿足群衆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促進群衆的廣泛參與;要加強區域協作,充分利用資訊化的輻射能力,加強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群的統籌規劃和協同布局,協同設計,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要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與智慧城市結合深度促進城市發展的環境優化,加快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的滲透融合,加快推進産業轉型,提升城市的發展能力。

(二)以新興智慧産業為核心,厚植發展新動能

《國家資訊化發展戰略綱要》指出,資訊技術和産業發展程度決定着資訊化發展水準,我國正處于從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的關鍵時期,要抓住自主創新的牛鼻子,建構安全可控的資訊技術體系,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産業生态,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1、大力發展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是産品創新、産業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城市競争力的命脈所在,決定着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水準。各級政府應大力推進雲計算、大資料、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産品資訊化、生産制造、經營管理、節能減排、安全生産等領域的應用,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準研發;鼓勵企業将物聯網技術嵌入到産品中,提高産品物聯化、智能化成圖;加強對大資料技術的公關及國産資料軟體的政策扶持;引導大型企業建設基于雲計算的下一代資料中心,促進企業資料中心智能化、低碳化;加快制定大資料、雲計算相關技術标準及産品标準,規範服務市場,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的發展。

2、完善支撐服務體系

目前,智慧城市特别需要的技術支援、企業診斷、員工教育訓練等政府服務或社會服務,或是基本沒有,或是尚處于起步階段,相當部分智慧城市企業有問題難以解決,建議各級政府重點支援一批運作規範、支撐力強、業績突出、信譽良好、公信度高的智慧産業公共服務平台,覆寫研發設計、生産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産業鍊協同等領域。鼓勵有關平台創新營運機制和商業模式。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使平台的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突出,功能更加完善,服務品質和使用者滿意度穩步提升,增強對智慧産業發展的支撐。

(三)以多元化營運為主導,拓展發展新空間

在中央密集出台多項關于PPP模式的相關政策後,各地政府陸續釋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指導意見,開展了頗具當地特色的智慧城市PPP建設項目。但從目前的推廣成果來看,各級政府對PPP建設熱情高漲,社會資本則顯得相對冷靜,建設智慧城市的意願不高。針對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建議。

1、明确政府與市場的職能

目前社會對PPP模式的認知存在明顯的誤區,不論是社會資本、專家學者,還是一部分政府部門等,都把PPP單純地诠釋為一種新的城鄉基建融資模式。這種錯誤的認知導緻了社會資本對PPP項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疑慮。實際上,盡管PPP模式具有有效帶動社會融資的效應,但其本質是未來更高效地滿足社會對公共産品和服務的訴求,更有效地利用好政府财政資源,以此促進政府職能高效運作。是以推進PPP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政府和市場的職能,避免機遇政策推動的不穩定性,明确規定PPP模式的基本理念是政府搭台、市場唱戲,政府與社會資本基于權責對稱,行使各自職責,發揮市場的能動作用。

2、創新PPP産品的實作形式和交易模式

目前的PPP項目投資規模都較大,投資周期也較長,且多是非标準化和非證券化項目,這導緻PPP資産轉讓市場很難活躍,投資者風險不易轉移,對智慧城市建設的PPP項目的熱情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創新PPP産品的實作形式和交易模式,例如借鑒分級證券化基金模式,把參與PPP項目的各方權責與損益配置設定機制,内嵌到PPP産品設計中,使PPP具有硬限制。通過這種設計為PPP創造動态優化投資者結構和動态優化營運機制的環境,激發社會資本活力。

(四)以智慧治理體系為核心,打造發展新優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現代資訊技術的優勢,加快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比對的城市管理能力,并通過建構智慧城市,來完善城市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關鍵要保障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和城市社會的穩定、繁榮。

1、建構新一代智慧基礎設施

随着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廣泛推廣,基于新型資訊技術的各種業務和應用迅速改造了金融、商務、醫療、物流等傳統産業,社會各行各業都加速架構在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之上,是以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建構适應萬物物聯、智能化社會的新一代智慧基礎設施。各級政府亟需進一步推廣寬帶化,三網融合,建立高速、寬帶、融合、安全、無線的泛在網絡資訊基礎設施;加強技術研發、應用試驗、評估檢測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着力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産學研合作,增進企業之間的合作,優化智慧城市技術創新的軟硬體環境;推進各地雲計算中心的科學規劃及合理布局,防止由雲的重複覆寫産生的資源浪費;鼓勵與雲計算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雲平台的服務模式,提升雲平台的應用水準;根據行業應用的需要,在市政設施、農業、交通、環保等領域中應用物聯網技術,逐漸建構安全可控、覆寫全市的感覺網絡體系。

2、推動政府資料共享平台建設

資訊時代,政府掌握着大量的、關鍵的資料,但是以往由于資訊技術、體制機制等的限制,各級政府及各部門之間的資訊網絡往往自成體系,互相割裂,互相之間的資料難以實作互通和共享,導緻政府掌握的資料大多處于割裂和休眠狀态。打通不同政府部門間的資料壁壘,建構城市公共基礎資料庫,建設大資料中心,內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輿情等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全面整合、開放政府和事業機關公共基礎資料,建設供全社會共同使用的政府資料共享平台,實作各部門資訊資源集約布局、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壓縮政府開支、降低行政成本。

3、完善城市綜合管理運作體系

經過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設,各級政府大規模、高強度建設智慧基礎設施的階段已經過去,智慧城市建設和管理面臨着保障大量已建城市設施高效安全運作、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新任務。在新的階段,智慧城市建設需城市綜合管理運作體系為先導,建設全面覆寫、安全保障的智慧感覺、傳輸網絡、高速運算、資訊交換及服務營運支撐架構的智慧化環境,加快現有城市基礎設施的智慧化改造,提升電力、瓦斯、交通、水務、物流等公用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準,實作運作管理精準化、協同化、一體化實作智慧管理應用內建和感覺網絡的統一管控,創造良好的城市營運條件與服務保障。

(五)以完善保障體系為支撐,培育發展新環境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工程,涉及到國土、交通、環保、城建等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和落實部署,是以要確定智慧城市建設的統籌兼顧、穩步推進必須有一套完善的保障體系,保障智慧城市建設發展。

1、實作行業統一的标準與規範

建設智慧城市,需要把以前城市中的教育、醫療、交通、市政等各部門間分割的資訊,整合到一個平台上,如果沒有統一的标準,各地、各部門智慧系統建設都從自身利益和需求出發,不同的系統之間标準不一、接口複雜,不易實作系統互聯互通和資訊的協同共享,勢必形成新的城市間的資訊割裂,形成和擴大“資訊孤島”問題。是以,建設統一合理的标準意義重大。建議政府建立統一的資訊化架構标準,實作跨系統技術內建與資訊共享,盡量減少資訊化孤島促進資源共享。發揮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推進資訊技術基礎标準、資訊資源标準、網絡基礎設施标準、資訊安全标準、應用标準、管理标準等應用規範和技術标準體系建設。

2、加強智慧城市人才培養和引進

強智慧産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人才分類指導目錄,搭建創新創業平台,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激勵和服務機制,堅持人才使用的多元化與國際化,鼓勵智慧産業領域的海外高端人才回國創業。引導科研院所與當地本土潛力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同國内外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建人才培養體系。激發創新型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完善人力資本和技術入股激勵機制,加大要素配置設定力度。高校及時調整專業和課程體系,開設跨院系、跨專業的新一代資訊技術通選課,培養智慧産業所需的複合型人才,積極探索建立政、産、學、研、企深度合作的智慧人才培養新模式。

文章來源:微信公衆号智慧城市決策參考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