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弄虛作假籌款治病的人,消耗的是那些本該屬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資源,以及難能可貴的善意。 “中國有十幾億人,隻要每個人給我1塊錢,我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沒想到,這個古早的段子,還真的有人付諸行動。 4月,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本名吳帥)腦溢血住院。5月1日,其妻子張泓藝以吳鶴臣父母的名義在水滴籌上發起100萬元的籌款。 在籌款頁面上,吳鶴臣的家庭被認證為“貧困戶”。但是,他們家在北京有兩套公租房、一輛車,父母終身俸過萬,有醫保,夫妻雙方一個是相聲演員一個是運動員。 另一方面,不少知情網友反映,治療腦溢血的費用不需要100萬。根據微網誌字尾顯示,張泓藝在吳鶴臣生病後,還入手了售價5000+的高端手機。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事關重疾、名人、捐款、貧富,這件事處處戳中痛點,公衆的質疑很快湧至,德雲社及吳鶴臣的師父郭德綱也被卷入其中。 順藤摸瓜的網友們,又挖出了籌款平台背後的造假産業鍊。有人專門開網店,提供虛假病曆、撰寫籌款文案,要慘、要感人,要讓人一讀就想捐錢,而代寫500字隻要50元。 對很多陷入絕境的家庭而言,籌款平台是迅速獲得幫助、走出絕境的希望,它的存在本身是好的。 可惜的是,總有人善于在這樣的地方挖掘商機,利用别人的善良,成全自己的貪婪。 憑什麼要求善良? 5月3日,張泓藝接連在微網誌上發文回應質疑,刨去大量情緒行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幾點: 1、第一次發起衆籌,不懂規則,100萬是平台上限,錯填; 2、籌款已經停止了,共籌到148184元,沒有逼捐騙捐; 3、兩套房子是公租房,不能出售; 4、車是婚前财産,家裡還有癱瘓病人,出行不便,車不能賣; 5、德雲社沒有不管吳鶴臣,師父及同門都有關注看望。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沒想過真募捐100萬,14萬多就關閉了;房子是無法出售的,而且還得住,是以也不能出租;車子還要開,賣了不友善;衆籌是自願的,怎麼能叫騙人呢? 籌款平台随後回應稱,平台沒有資格稽核發起人的車産房産情況;貧困戶認證“應是”發起人誤操作;這次募得款項将直接對公彙入醫院,在打款前,捐贈人可随時申請退款。 但據财新網報道,捐贈人不可單方面撤銷捐款,且需同意承擔全部風險及責任。 盡管大衆并沒有被張泓藝的解釋說服,她也并未表示出任何退款意向。其發言中多次提到:“捐是情分,不捐是本分。”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雖然說“不捐是本分”,“沒有逼捐沒有騙捐”,但從其文章标題上看來,她認為,對吳鶴臣的病,網友們請“務必善良”。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一線城市有房有車,還是一位名人,患病卻面向公衆募捐,且金額遠超出治療所需,這似乎扯開了籌款事件上那塊名為“善良”的遮羞布。 誰在利用善良? 搜尋相關新聞,鑽愛心籌款漏洞的人實在太多了。 2015年,安徽26歲女子為救一名被狗追的小女孩,而被惡犬咬成重傷,收到了超過80萬的愛心捐款。 但經過調查發現,真相不是“見義勇為受傷”,而是其男友沒有關好自己養的狗,事發後又為了籌款編造謊言。 去年,廣西的鄧女士稱女兒小黃因病毒感染住進ICU,無錢醫治,籌得了25萬元。但事實上,鄧女士有多家餐館、好幾套房,開的也是名車。 更令人震驚的是,被質疑後,其女兒小黃(據說大病初愈)公開宣戰網友,滿口髒話,輿論一片嘩然。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小黃與網友的罵戰。不雅字眼已模糊處理。 嚴格來說,吳鶴臣這件事是醫療籌款,而非“衆籌”。衆籌由“crowdfunding”翻譯而來,是指個人或小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向大衆籌集資金的一種集資方式,通過某種平台連結起贊助者與提案者,用來支援各種活動。 衆籌與募捐的差別就在于,衆籌是需要回報的,贊助者需要看到産出。常見的有遊戲開發衆籌、巡演衆籌、電影衆籌等,比如《大魚海棠》。 這次事件中的籌款平台在其官網的介紹頁面和對此事的回應聲明中,也均使用“籌款”而非“衆籌”一詞。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贊助某個人、某個公司的項目,這叫衆籌。 如今,衆籌與募捐的概念似乎已經模糊。但确定的是,吳鶴臣及其家人的行為是“募捐”,是用公衆的善意來擷取免費的幫助。 今年三月份,湖北楊女士因鼻咽癌發起20萬元籌款,在被網友揭露她是武漢一名女老闆後,楊女士回應:“公司盈利每年幾十萬,但我每月工資1萬,還要還6千貸款。我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急用。” 這實在讓人感到不解。名下有這麼多資産,急為什麼不去貸款反而選擇籌款?是因為不僅沒利息,連本金也不必還嗎?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什麼是救急?在大部分人的了解中,救急并不等于募捐,是需要還的。 2017年,剛找到工作的小林突然接到父親腦梗的消息。他匆匆辭職回家,眼看着父親住院、轉院、送進ICU、送進手術室。小林家在鄉下,沒有車,房子也賣不出去,父母都是農民,幾天時間,家裡就拿不出錢了。 他找親戚和同學借了手術費,但後續的醫療費用沒有着落。小林選擇了網絡籌款,2萬元。不會炒作、也沒有大V幫轉,籌款速度不快,捐款的也大都是熟人。在父親病情穩定之後,小林重新找了工作,按着當初捐款名單裡認識的ID,一點點地把大部分錢都還掉了。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層出不窮的騙捐,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又少了一條求助之路。 和那位“救急”的楊女士一樣,吳鶴臣的家庭境況顯然達不到“需要救窮”的程度。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從這個資料上看,光是吳鶴臣父母的終身俸,就已經超過很多家庭了。 另一方面,吳鶴臣作為德雲社的演員,其實已經擁有很多普通人沒有的人脈。 其妻子張泓藝稱“說起親戚借款,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多說什麼”,同時又表示“德雲社沒有不管”,或許可以了解為親戚難求,但朋友還在。 既然如此,緣何就到了需要面向社會募捐的地步?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2016年的一起籌款事件,也引起了大量争議。深圳媒體人羅爾為患白血病的女兒羅一笑寫下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不久,羅一笑事件得到廣泛傳播,被感動的網友們通過文章打賞和其他捐助通道捐出200多萬元。 質疑也随之而來,羅爾随後也向媒體承認自己有一輛10萬的車和3套房,一套在深圳,80多平方米,自住,而另外東莞的兩套房由于不能轉賣以及沒有房産證,已出租但目前無法抵押及轉讓。 因“羅一笑事件”傳播遠超預期,帶來不好的社會影響,羅爾也發表聲明“深表歉意”,并在征得捐款人同意的情況下,将所籌款項捐出成立白血病患兒救助專項基金。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羅爾事件的後續,是同一位作者的另一篇爆款文章:《我承認,我被錢砸暈了頭》。 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人們似乎淡忘了羅一笑事件,相反地,朋友圈裡的醫療籌款連結越來越多,每一個都聲稱“走投無路”,無從分辨。 國外也有過愛心籌款的騙局。此前,一名流浪漢用最後的20美元給陌生女子加油,這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傳遍全網,而該女子則借此機會為流浪漢籌款,獲得了40多萬美元的善款。 沒想到,暖心故事一再反轉,這不過是流浪漢、女子與其男友三人共同策劃的騙局,目的就是騙取好心人的捐款。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某男舒立 在微網誌上分享了一些醫療籌款背後的真相: 有車有房甚至有企業,但隻要一生病,想到的不是動用自己的資産,不是親友借款,而是去網上籌款。 甚至,自己完全能解決的小問題,也要到籌款平台上吸一波金。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因為自己的資産要用來保障生活品質,親戚朋友的錢借了還得還,唯獨“善款”,輕松來,放心花,不用還。 什麼人需要籌款? 綜藝節目《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給走投有路的人捐款是不是蠢?” 持“不蠢”立場的辯手董婧發言稱:“在求助這件事上,我的路越少,我就越有優勢。這些求助者,是以不得不比慘……渲染苦難,暗示這個求助的人他過得不如我們。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出于’你不如我我就幫你一把’的同情心,去捐款。”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人們為什麼沒那麼樂意幫助走投有路的人? 反方觀點認為:“發現他走投有路時,我的優越感少了。……我們不僅願意幫助一些人渡過他們的困難,我們也願意幫助一些人,體面地渡過他們的困難。” “體面地渡過困難”,非常動人的論點。但在現實情況中,捐贈人的憤怒不僅是“優越感少了”,還事關被蒙蔽、被欺騙。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正方辯手黃執中則說道:“當善良到跟菩薩一樣的時候,你會巴不得自己有千手千眼。為什麼要千眼?一是我能看盡世間的苦難,不要遺漏,二是我能看清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不要被蒙蔽。” “體面地渡過困難”,不用賣房賣車,不用身負債務,這當然很好。如果我是這個人的朋友,我足夠了解并相信他的品行,我願意這樣做。 但這樣的幫助是出于私人的愛,而不是陌生的善意。這樣的行為動用的是私人的資源,而非社會的資源。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新華網2017年文章指出,“網絡求助不屬于慈善募捐”。 有各種通過醫療籌款不當獲利的人,也有人真的需要大家的幫助才能走出絕境。 我們難以接受拿貧困補助的學生穿名牌、吃大餐,難以接受走投有路、甚至比普通人還多幾條路的名人聲稱需要募捐,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人消耗的,是本該屬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資源,以及難能可貴的陌生善意。 當沒房沒車的工薪族發現,自己捐助的家庭有房有車有工作,該作何感想? 這無關捐出的金額,被愚弄的好心人,那些受傷的善意,總有一天會被耗完。 在籌款平台上由個人發起的籌款,其資産狀況、動機和款項用途,目前仍有太多不明确之處。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而平台的稽核範圍、承擔的義務也受到一定限制,甚至是被平台方主動忽視。 利用善良謀利不是什麼新鮮事,人類的貪欲總是無孔不入。有網友爆料稱,各大醫院裡每天都有籌款平台的人蹲守,尋找那些有意向發起籌款的人。

羅爾事件之後,溫州都市報發起調查,超過半數人表示對網絡捐款的真實性存疑。 至于這背後的利益鍊究竟如何運作,恐怕又是一個觸目驚心的真相。 如何稽核籌款發起人、如何淨化籌款平台的環境,面向公衆籌款的前提是什麼,我們或許不能給出嚴格的标準。但起碼,出于誠實坦然,出于成年人的責任,要有一定的底線。 如果醫療費用沒有超出自身或家庭的承受能力,如果還有親戚朋友能夠提供幫助,如果還有醫保或商業保險可以保障,請問,你面對困境卻不想降低生活品質的貪婪要求,憑什麼要讓善良的陌生人來買單? ✎作者| 升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文章來源:新周刊)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