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慧城市落地難的原因分析

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理念Smart City,從智能建築(SB)、智慧城市(SC)到最終的智慧地球(SE)概念。從2010年以來,各個城市相繼提出建設智慧城市,例如智慧武漢、智慧上海,廣東省内包括智慧天河、智慧蘿崗、智慧南沙等,智慧城市成為全國建設的熱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3年1月和7月開展兩批共計193個智慧城市試點,具體包括76個省會城市/地級市,75個城區、縣及縣級市,34個新區和8個鎮。

智慧城市緣何概念多,落地少?

一是誤把趨勢當項目。智慧城市是一個總體的概念,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沒有一個開始和截止期,如同當年提資訊化、現代化一樣,沒有說哪天就幹成的,二三十年過去了,還在努力,智慧城市亦如此。

二是資料擷取難。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全面充分的大資料基礎上的,來自城市各個角落、各個層面的資訊互動起來、分享起來,才能夠實作資料的挖掘,這是智慧化的關鍵步驟。是以,對所有智慧城市的建設者來說,政府的資料開放是成敗的一個關鍵,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因為這已不完全是技術性問題,更是城市管理思想問題,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就必然有中國的特色和需求。還有就是,政府各部門對開放和共享資料不太積極,也是不願對部門利益和權力的放棄。

三是資源整合難。各主管部門往往各自為政,按照自身職責範圍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看似合情合理,實則問題很多。因為各部委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标準和政策意見各有側重,各部委的智慧城市建設要求到了地方後,地方政府就很容易因為面對标準規範的不同而難以判斷和選擇,而且一些地方原有的部門間協調機制也會被打破,統籌難度加大,各部門齊心協力和資源整合就成為難題,這往往就造成我們看到的互相推诿扯皮的消極現象。

四是投資過大,資金難。餅畫大了難啃下。一般都會提出一個巨大的投資,可能遠超出一個城市的财政承受力,設計也面面俱到,林林總總,智慧城市如同一個框,什麼都往裡裝,結果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令人無從下手。發改委在《關于同意深圳市等80個城市建設資訊惠民國家試點城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國家将為試點城市提供資金支援。《通知》明确了國家将采取“後補助方式”支援資訊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建設,而且各城市獲得财政支援的多寡與其考核驗收結果直接挂鈎。在公布了智慧城市試點之後,在住建部的牽頭下,國開行提出為相關項目提供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之後又有兩家商業銀行作出承諾,表示将提供不低于國開行的授信額度,支援智慧城市建設。另有其他投資機構也在2013年4月初簽訂了2000億元的投資額度。

五是缺乏頂層設計,缺失統一協調。誰都搞不清到底該怎麼做,缺乏标準,如同瞎子摸象般去描述,誰都說摸到智慧城市了,實際都是一小部分,以緻共享互聯很難實作,政府會覺得不靠譜,不敢下決心。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應從從上往下設計,而工程實施應從下往上實施。

智慧城市涵蓋各個行業、各個專業技術領域,包括智慧交通、智慧電力、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智慧地球更是遙遠的事,是以隻能從大的目标方向上提要求、做頂層設計,智慧城市應是智能城市、平安城市、綠色低碳城市,生态城市。

反過來,一些小城市,如廣東揭陽:從智慧園區入手,根據揭陽的經濟、工業特點,根據智慧城市的上述大目标,提出建設20個各具地方特色的智慧城市産業園區。揭陽采用“産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模式,初步形成20個區域産業特色鮮明、創新集聚效應明顯、産業鍊條配套服務完善的産業園區,具備良好的産業發展基礎。其中包括中德金屬生态城、揭東經濟開發區、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等。是以,在智慧建築與智慧城市間增加一層智慧園區(或社群)從智慧園區入手,與工程應用相結合,或許更容易落地。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