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提升網絡安全軟實力

伴随網絡空間深入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安全日益成為各國在虛拟空間所面對的最大威脅。作為網絡空間戰防禦和攻擊最關鍵的“軟實力”——網絡安全人才也被頻繁提及。通覽各國網絡安全戰略,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早在2011年就釋出了《網絡安全教育戰略計劃》,英國在2009年釋出的《網絡安全戰略》中明确鼓勵建立網絡安全專業人才隊伍,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國家和地區也采取多種措施鼓勵人才培養。

盡管如此,國際資訊系統審計協會在《2015年全球網絡安全狀況報告》中指出,網絡安全專業人士仍嚴重短缺,未來需求還會成倍增長。有鑒于此,本文梳理主要發達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戰略以及2015年新舉措,并結合我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現狀提出建議。

美國:頂層設計不斷加碼

——頂層設計加碼,網安人才成為重要支柱

奧巴馬在2015年1月國情咨文中提出,網絡安全改革的目标包括加強私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資訊共享,提升反間諜能力和擴大聯邦政府的網絡空間教育訓練。更加系統且有重點的網絡安全人才發展戰略為美國網絡安全人才中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4月,奧巴馬簽署授權對跨境黑客進行“制裁”的總統令,宣布來自國外的網絡威脅是“國家緊急狀态”,将對發動網絡攻擊、危及美國國家安全或經濟健康的海外行為主體實施制裁。同月,美國國防部釋出新版《網絡安全戰略概要》,該《概要》表示,需要依靠133個小組的網軍完成保護國防部自身網絡、系統和資訊,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可能産生嚴重後果的網絡攻擊,在網絡空間為軍事行動和應急計劃提供支援三大目标。

——風投企業試點網羅創新技術,公私部門合作進一步深化

2015年4月,美國國防部部長阿什頓·卡特前往矽谷招募高科技人才,用于建立網絡安全力量,此批人才還可作為後備軍團以應對不時之需。這批網絡力量有望在2018年正式啟用,将會超過6200名從業人員。該機構将用于研究新技術,并與資訊技術企業建立良好關系。同月,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傑·約翰遜也表示,國土安全部計劃在矽谷設辦公室,作為矽谷企業與政府的又一個聯絡點,他希望矽谷高技術人才考慮加入政府部門,充實政府的網絡安全力量。約翰遜表示,中央情報局多年前設立的風投企業In-Q-Tel将進行項目試點,In-Q-Tel專門網羅可用于情報工作的創新技術。同時,美國政府已成立的數字服務部門團隊也有助于人才在政府和私營企業間流動。

英國:不拘一格降人才

——政府及公共部門積極選拔培養網安人才,提供未來生力軍

2015年3月,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開展名為“網絡第一”的試點贊助計劃。該計劃旨在最大範圍内識别技術人才,以幫助英國政府及國家安全相關企業滿足未來的需求。該計劃将通過學校競賽的方式,例如網絡安全挑戰夏令營項目和全國數學競賽,選拔在網絡安全領域顯示出頂級職業潛力的人。

同月,内閣大臣弗朗西斯·莫德宣布英國政府将與多方組織合作提供一定數量的學徒教育訓練機會,進而增加公務員隊伍中網絡專家的數量,同時還将在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設定網絡安全教育訓練課程。

英國政府在公務員快速通道學徒項目中增加了網絡安全教育訓練,并且在科技雇主合作平台(一個由企業雇主搭建的網絡平台)的支援下建立了網絡安全教育訓練架構。計劃旨在将年輕一代培養成網絡入侵分析師,并輸送到網絡安全運作崗位。

——重視網絡安全教育,規範課程和師資

英國推出一系列教育計劃完善網絡安全教育。從2016年9月起,網絡安全知識技能将成為取得計算機及數字化相關的繼續教育資格證書的關鍵考核因素,這意味着16~19歲的學生如果選擇此類專業将接受網絡安全方面的基礎知識教育。此外,從2016年起,英國工程技術學會将網絡安全列為學士學位課程的必要組成部分。此前,英國計算機協會已經将安全方面的課程列為擷取計算機領域學位的必要學科。英國教育大臣尼基·摩根在2015年1月的教育教育訓練和技術展上表示,英國教育部計劃投資360萬英鎊支援學校的新計算機課程。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谷歌、IBM、微軟等科技公司以及電信營運商O2将與大學一起,對下一代計算機教師進行教育訓練。

——私營部門積極舉辦網安挑戰賽,鼓勵技術創新

2015年1月,英國防務公司QinetiQ組織業餘網絡防禦人員,在全球線上恐怖威脅模拟平台上進行競賽。該模拟平台是英國系列網絡安全挑戰賽活動之一,是基于真實世界中最近出現的已成功滲透到全球公司的攻擊活動而開發的。此次競賽獲勝者和其他10個參賽者也獲得2015網絡安全挑戰大師班決賽參賽資格。同月,歐洲首家網絡安全創新公司CyLon在英國成立。CyLon由企業家、風投公司以及網絡安全專家組成,不以盈利為目的,旨在确立英國在全球資訊安全創新中的核心地位。 CyLon于2015年第二季度展開首個為期12周的創新項目,英國内閣大臣弗朗西斯·莫德表示,該舉措會協助政府将英國打造為全球電子商務環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上一篇: TensorFlow用法
下一篇: 專業術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