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川副市長郭柏春:探索智慧城市建設的銀川模式

城市是社會文明進化的産物,是工業文明的載體。人類最早的居住載體是山洞。到了農耕文明之後,人們居住的載體是鄉村;在工業時代,人們居住的載體是城市。由于城市對大衆有一定的聚集功能,使城市為工業化生産提供了支撐的可能,也正是人口聚集促使服務業分工細化,進而促使第三産業的繁榮和發展。是以,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是,城市快速發展容易産生“城市病”,例如城市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治安問題等。同時,中國政府和群眾之間相對疏遠,存在資訊不對稱的現象。是以,銀川選擇通過智慧城市的建立來治理“城市病”。

智慧城市說起來很美好,但是建設起來卻很難。首先,智慧城市面臨投資難。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少則十幾億元,多則上百億元。而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缺乏多元化、多管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缺少投資回收途徑。現階段的智慧城市,社會資本參與很少,主要依靠政府投資,一次性投資過多,會造成政府财政壓力過大,财政難以持續大量投入。政府隻能以機關投資主體進行投資,而這樣就會造成新的資訊孤島。例如第一年政府為平安城市投資2億元;第二年政府為建設智慧城管投資1億元;第三年政府為智慧公交投資5000萬……各機關使用各自的系統,不利于資訊的互通共享。

其次,智慧城市面臨營運難。在傳統的建設營運模式中,軟硬體更新換代不及時、人員教育訓練不到位,容易造成功能落後等問題。目前,IT公司和政府合作大部分采取BT方式。但是,智慧城市和資訊行業息息相關,資訊行業5~7年是一個建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硬體需要更新、軟體需要更新、人員需要教育訓練。是以,城市營運及相應的管理手段很難即刻成立。

最後,智慧城市面臨共享難。分散投資導緻行政壁壘,容易産生智慧孤島,無法形成大資料。智慧城市的“智慧”主要展現在大資料挖掘方面。大資料的挖掘主要是來自于大資料的形成。而在大資料的形成環節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的資料共享、企業的資料共享、市民的資料共享。其中,政府資料共享尤為困難,因為政府之間資料業務共享的形式不統一,大部分證明資料還需要紙質材料進行銜接,缺乏“智慧”。

銀川立足自身,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技術架構創新,實作銀川模式的探索和建立。首先,銀川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解決投資難、營運難的問題。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企業在合作時,采用PPP營運模式,政府采取競争性方式選擇具有投資、營運管理能力的社會資本,雙方按照平等協商原則訂立合同,由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服務和專業營運,政府依據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結果向社會資本購買服務,資本市場實作投資回收與增值。

其次,銀川通過管理模式創新解決共享難。銀川政府強力推進“一把手”工程,實行市委書記負責制,将智慧城市辦公室設定在市委督察辦,整合資源、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實作資源共享。一方面,明确目标架構,明确智慧城市建設要解決哪些城市問題,要為老百姓解決什麼需求。另一方面,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準,将政府現有的被動式、善後式的管理模式改進成主動式、前瞻式、預防式的管理模式。與此同時,推動、振興産業發展,轉型更新傳統産業,衍生新的産業,增加政府稅收收入。

最後,銀川通過技術架構創新建構“一圖一網一雲”基礎架構。“一圖”是城市全景真三維地理資訊系統,空間模拟城市要素。“一網”即8000G全城光網絡,連接配接城市各個空間的節點。“一雲”即大資料中心雲平台,将各個節點各個要素産生的資料通過一網連接配接輸送到大資料中心進行存儲和挖掘。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上一篇: CCNA筆記
下一篇: CCNA筆記--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