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内預計,光熱發電将在“十三五”期間開啟千億級市場,但是仍要推動實實在在的技術革命,突破技術、标準、政策等方面的瓶頸,同時一定要避免出現類似光伏那樣的同質化競争局面,實行光熱行業的穩步發展。
光熱發電行業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标杆上網電價。
9月1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太陽能熱發電标杆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核定太陽能熱發電标杆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15元。該标杆電價的出台是我國光熱發電行業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真正意義上開啟了光熱發電市場。《通知》一出台就引起了業内熱議。多位業内人士不無激動地指出,雖然1.15元/千瓦時比企業普遍希望的1.2元低,但與此前盛傳的1.1元相比,已經非常令人興奮了!
據公開資料,制定全國統一的太陽能熱發電标杆上網電價政策,既有利于對光熱發電産業适當規模發展的經濟性進行探索和試驗,支援友好型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也有利于防止相關産業依賴高額補貼盲目擴張,盡可能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提高電價附加資金補貼效率。業界早在兩三年前即翹首期盼,但由于缺乏實際的案例支撐,該政策遲遲未能出台。
根據行業調研和研究機構測算,标杆電價定在1.1元/千瓦時以下時,全行業都很難獲得合理回報,而這也是導緻多方博弈、價格遲遲未能出台的原因;标杆電價在1.2元/千瓦時左右時,可保證企業獲得一定收益,IRR約8%—10%。據了解,雖然最終出台的1.15元/千瓦時的價格低于普遍預期,但已經達到多數企業能夠接受的程度。
同時,《通知》明确,将鼓勵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光熱發電企業采取稅費減免、财政補貼、綠色信貸、土地優惠等措施,多措并舉支援光熱發電産業發展。
市場規模将達1500億元
光熱發電作為光伏之外的太陽能利用又一重要技術領域,同等裝機規模下,無論是發電效率還是電源的穩定性都遠勝光伏。我國從“七五”時期便一直支援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究,在專利數、論文數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和光伏産業的高速增長大相徑庭,受制于政策環境、成本等問題,光熱産業遲遲未能啟動。
據了解,“十二五”時期,我國安排了1吉瓦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示範項目。但自2010年亞洲首座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在北京延慶動工以來,截至2015年底,我國光熱裝機規模僅為18兆瓦,僅相當于4台4兆瓦風力發電機的裝機容量,甚至趕不上我國一個大型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規模。而據CSPPLAZA研究中心統計,2015年,全球建成光熱發電裝機容量約4940.1兆瓦,比2014年增加9.3%,其中,西班牙裝機總量近2400兆瓦,美國約1900兆瓦,兩者合計占全球裝機總容量的90%。
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光伏标杆電價政策出台後,當年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同比增長超過700%。由此推測,處在類似發展階段的光熱行業,或将迎來爆發期。根據國家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光熱發電裝機目标總量将不低于5吉瓦,按此估算,市場規模最少将達到1500億元。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制定全國統一的太陽能熱發電标杆上網電價政策,對一定的裝機規模進行價格支援,引導企業采用先進技術、開發優質光熱資源,既有利于對光熱發電産業的經濟性進行探索和試驗,支援友好型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也有利于防止相關産業依賴高額補貼盲目擴張,盡可能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提高電價附加資金補貼效率。
未來将逐漸趕超光伏
而事實上,光熱發電和光伏發電技術都是已被證明的太陽能技術,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裝機光伏發電達到135GW,目前仍以每天約100MW的速度增加,這主要是受益于光伏發電成本在過去五年的大幅削減,全球各個光伏市場的崛起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的顯著增長等因素影響。
與光伏發電相比,光熱發電具有并網友好、儲熱連續、發電穩定等優勢,是以最有條件逐漸替代火電承擔基礎電力負荷,成為防治大氣污染的重要途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光熱發電開始在歐美國家商業化應用,目前在美國、西班牙等國已實作産業化。雖然受到低成本光伏競争的壓制,但光熱發電的成長速度依然較快,截至2014年5月,全球已并網光熱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4000兆瓦。據預測,2020年全球光熱發電裝機将超過42000兆瓦。
國際能源署總幹事Maria指出,光伏和光熱的市場形勢将伴随時間的推移而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在部分溫暖的國家和地區,更為廉價的光伏可以用于滿足高峰期電力需求,是以很容易得到快速發展,但當光伏裝機達到較高份額後,對光熱這種可在晚間持續供電的技術的需求就會顯著增加。而且光熱的能量存儲是十分高效的,比電能存儲要廉價的多。這也是光熱發電的最大競争優勢。
業内人士預測,直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的增長都需要大部分依靠光伏發電,這得益于光伏仍在下降的成本、技術層面的持續提升等。但到2030年後,這一情形将得到改變,在光伏發電占到全球總發電能力的5%—15%時,光伏将開始逐漸失去其競争優勢,光熱發電的規模化應用将開始起飛。國際能源機構認為,光熱發電在中東、智利等國将獲得顯著發展,成本将逐漸接近光伏。2050年光伏發電将為全球貢獻16%的電力,光熱發電占全球電力的比重将達到11%。
急需技術突破協同創新
與此同時,電價釋出之際,評估自家實力和同行者的水準自然是起跑前的工作之一。至此,“技術”與“合作”自然成為當下光熱産業讨論的熱點詞彙。即使國際上堪稱已經成熟的光熱技術,也仍存在成本過高、效率偏低等不足,是以尚需技術創新等來打破光熱産業發展的桎梏。
“光熱發電成本的降低主要靠中國。光熱發電将會成為中國繼高鐵之後的又一個超級産業。”國家太陽能光熱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馬重芳指出,中國高鐵是在國外高鐵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光熱發電則是在國際光熱發電還未找到最終解決方案的情況下發展的。由于我國光熱發電企業的電站建設及營運經驗不足,尚未打造成熟的完整的産業鍊體系。即使是各地的設計院等機關,凡是要從事光熱發電的也在積極抛出合作的橄榄枝,欲在光熱發電啟動之時充實實力,赢得先機。
針對光熱發電在電網中的定位,在初期是作為調峰電源還是側重于成為一個發電電源的問題,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表示,在初期光熱發電還是要着眼于降低成本,推進産業化。雖然電網非常歡迎光熱來調峰,但是過于追求它的調峰,其儲熱配置過高,很可能會影響光熱在初期的市場化和商業化的應用。是以,光熱在電網中的定位應充分考慮其不同的發展階段。
那麼,“十三五”時期我國光熱發電科技主要有哪些發展方向?國家太陽能光熱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理事長王志峰認為,一是低成本聚光器及高效率集熱場技術、新的聚光曲面及跟蹤方式。二是能夠靈活啟動的高參數光熱發電技術。三是帶有儲熱的光熱發電關鍵技術與系統內建研究、高溫儲熱技術。四是與化學能轉換和存儲耦合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傳熱溫差小、儲熱密度大以及釋能溫度高的化學傳熱儲熱等。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