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享單車,資訊安全應未雨綢缪

前日,摩拜單車首現泉州,一時間泉州的共享單車市場呈現出“三國殺”局面。據了解,目前三個平台收取的押金金額每人在199元至300元不等,且都約定押金可原路退還,但積沙成塔,成千上萬使用者繳納的押金就相當可觀了。為何注冊就要交押金?這麼多使用者交的押金放哪兒了?誰在管理?而三大公司有龐大的注冊使用者資訊在手,能否保證資訊安全不洩露?記者就此采訪了泉州三種共享單車負責方。(3月10日《泉州晚報》)

注冊而未使用單車,就需要交納押金,這是否合理?巨額押金的管理問題、監督問題,成為不少網友關注的熱點。但在筆者看來,使用者的資訊安全比押金問題更值得關注。共享單車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在資訊安全方面未雨綢缪,因為這涉及到個人隐私,共享單車管理平台必須把使用者的相關資訊封存在“資料保險箱”裡。

或許用人不以為然——不就是在注冊共享單車填寫了手機号與實名認證嗎?這樣的個人資訊随處可以,能算什麼隐私?當然,如果僅僅從手機号和實名認證來看,這樣的個人資訊确實不是多麼重要的資訊。不過,它還有一個危及到個人隐私的地方,令我們不容忽視個人隐私的重要性,即不少的共享單車都自帶了GPS定位系統。商家這樣做,目的是為了了解共享單車的具體位置,防止被人為地破獲或偷盜。

表面上看,共享單車的GPS定位系統是出于安全的需要。可是,它随時記錄了你的行蹤,你騎車經曆過的地方,換自行車的軌迹等等。這些資料對我們來說,那是一堆枯燥無味的資料,是一堆垃圾,然而,對某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而言,可能就是難得的寶貝。這些個人資訊可能會不法分子違法犯罪提供幫助。再者,它或許會為不信任的夫婦之間調查婚外情提供幫助。可見,個人騎車出行的軌迹是需要保護的個人隐私。

誠然,現在還沒有因使用者資訊洩露而引發的負面事件,大家還沒有意識到資訊洩露的嚴重性。不過,保護使用者資訊方面,未雨綢缪絕對是正确的,等真的出現了惡性的負面事件,再想起來彌補資訊保護的漏洞,對受傷害的使用者來說,豈不是晚到黃花菜都涼了嗎?之前,因為管理漏洞,如家、漢庭等大批酒店的開房記錄被第三方存儲,導緻了沸沸揚揚的開房記錄洩露事件,這就應當是個教訓。

如今,三家共享單車進入了泉州,泉州使用者的資訊安全應當被重視。竊以為,管理好使用者的資訊,我們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管理資料的機構或個人應當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尊重個人資料和資訊,不能參與販賣資訊。其次,資料儲存的管理部門要經常對直接負責人敲警鐘,不能把資訊交個個人後甩手不問。第三,要購置固若金湯的防火牆,不能輕易被黑客攻擊、截獲,確定使用者資訊安全。

這是個資訊滿天飛的時代,使用者的資訊受到巨大的威脅。不過,法治越來越健全,國家對公民資訊安全也越來越重視,如果共享單車的個人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上一篇: 說明情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