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7日 第 13 版)
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
仲夏的午後,孩子們在村口玩鬧,一片祥和景象。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内,機器的嗡嗡聲也在新疆和田市古江巴格鄉賽克散村的村口響起。
“你今天的裙子美得很,也教教我們怎麼做呗!”7月4日,來到該村佳依服裝廠扶貧工廠中的房間門口,遠遠就聽到了工廠中的房間内傳出的交談和歡笑聲。步入工廠中的房間,隻見屋内整齊地擺放着縫紉機,婦女們正在裁剪、縫紉、熨燙,有條不紊地趕制校服。
順着她們的眼光看過去,得知她們說的正是44歲的村民阿吉尼沙·阿布杜拉。她穿了一件新裙子,大家誇這件新衣服很合身,顯得精神氣十足,也想自己做來一件穿。
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内婦女們正在縫紉機前忙碌着。那衣攝
阿吉尼沙2017年還是村裡的貧困戶。那時,全家靠阿吉尼沙一人開裁縫店的微薄收入來維持家用、供兩個女兒上學。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家庭開支也越來越多,裁縫店收入不穩定,全家人的生活難以為繼。“我們家成了貧困戶,大家都在為我們操心。”阿吉尼沙想,趕緊把“貧困戶”這頂帽子摘掉。
當時一聽說村裡要建扶貧工廠中的房間,阿吉尼沙第一個就報名了。因為會裁縫技術,在工作隊的協調幫助下,她很快在這裡就了業。2018年底阿吉尼沙甩掉“窮帽子”,并用自己攢下的錢住進了安居富民房。“在這幹活一個月4000元,離家兩步遠,擡腳就掙錢。” 阿吉尼沙指着不遠處一幢農家小屋說,那就是她家。
在這個寬敞明亮的扶貧工廠中的房間裡,還有幾十名像阿吉尼沙這樣的女工忙得不亦樂乎,工廠中的房間内充滿了活力。
談到脫貧緻富,阿吉尼沙越說越開心,頭一偏,眉宇間有些得意:“我二女兒去年從和田職業技術學校畢業來工廠中的房間工作,當上了工廠中的房間管理者,又學技術又掙錢。現在黨的政策好,隻要勤勞肯幹,我們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與阿吉尼沙一樣,當地大部分婦女都曾面臨着照顧家庭與就業增收難以平衡的困境,直到北京市海澱區于2018年投資88萬元援建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将就業機會“送”到家門口,并在廠區裡建立托幼所,免費托管幼兒,村裡的勞動力被有效利用了起來。光是佳依服裝廠就帶動76名農村婦女就業,其中3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佳衣服裝廠裡托幼所内免費托管幼兒。那衣攝
目前,和田市已建成投入運作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廠房59座,解決了1542人就業,其中貧困戶828人,2020年要建立廠房15座,預計帶動700人就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