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永遠不缺奇葩現象,在S+武俠大劇(嚴格來說隻能算是古裝劇)熱播之際,我們一起來欣賞下新時代的S+級别“精彩”打戲。

一個字總結:慢。
慢到了國産打戲階段性巅峰的地步,不誇張地說,即使觀衆調成三倍速,這部劇後續的打戲,看起來仍舊都是慢的,建議平台開啟4倍速服務。
再欣賞一下宗師級别劍客的招式,非常考驗觀衆的眼力。
因為眼神稍微差一點,就會以為人家的三招長得一模一樣。
江湖風雲人物的經典招式都設計成這個樣子,就不要期待兩大高手的“近身”對決了,基本上就是一大段的輕功空中追逐。
“你快來追我呀”。
“老子追上你了”。
對打?級别太進階,我等凡人看不出來高手是怎麼對決的。
招式?級别太進階,是以化繁為簡了。
雖然不懂,但七話大受震撼。
小制作、不以打戲為看點的古偶慢動作泛濫、招式匮乏、動作敷衍,我們忍着忍着也就習慣了,玩武俠的S+大制作給出這種水準的打戲,委實有點忍不了。
或許,我們也是時候回顧一下老劇裡真正的打戲了。
慢動作,在老武俠劇裡也經常出現。
但老劇的打開方式絕對不是從頭慢到尾,而是根據功夫種類、鏡頭效果、意境需求搭配出來的特殊設計,動作慢,神韻不慢,鏡頭慢,招式絕對不簡。
比如李連傑《太極張三豐》悟出太極的名場面。
慢是太極的特色,以柔克剛,動作慢但招式清晰有力,每一招都落在實處,讓觀衆能立馬信服這是功夫宗師,而不是演員花拳繡腿裝X。
吳京在《太極宗師》也有很多打太極的名場面,其中不乏單人打戲,也不是為了節奏走快打的風格,卻能讓觀衆感受到武者身邊的氣流湧動。
即使如此,太極宗師們真正對打的時候,導演也不會真的搞慢鏡頭或讓男主站在那裡不動打一段太極,反而因為功夫種類的特殊性更需要招式嚴謹又好看。
與需要劇情搭配的慢動作相比,拳拳到肉的快打,在武俠劇中運用更廣泛。
在這方面,曾經被譽為古偶兩大巨頭之一的周易是個案例寶庫,他們的打戲設計密集又專業,随手拉一部劇出來,幾乎能截出幾十場經典打戲。
于波對戰徐少強,近身快戰,單拳法特寫就變化了五六招。
楊俊毅對徐少強,使用的是掌法,不僅變化多個花式,老戲骨還加了個淩空翻。
釋小龍、張晉、楊俊毅曾有場三人夾心混戰也非常經典,先是張晉與釋小龍的雙人戰,兩個都是行家,整段戲招式行雲流水,一點也不帶卡頓的。
待另一個國術行家楊俊毅加入阻攔時,三人應該已經相當于是随機應變了,但仍舊搭配得當,沒有一個多餘的招式,“神仙打架”,莫過于此。
除了快打外,周易也會玩一些簡潔設計、定格花式或慢動作,使用頻率不多,但創意一般都很出彩,是那種一出招就讓觀衆印象深刻的類型。
比如《七種武器之孔雀翎》穆婷婷的打戲,淩空玩竹子甩人夠簡潔吧,比S+大劇女主出場戲利落的多,同樣是沒招式設計,卻有武打味道。
女主新婚夜的打戲有一個慢動作騰空,搭配了一個踏劍動作,雖然不算打戲裡多麼新穎的招式,卻很有技巧感,好看,也有足夠說服力。
《天龍八部》裡修慶大佬也玩過幾個慢動作,但觀衆根本不會在意鏡頭慢不慢,隻會驚豔于角色的定格POSE太美,點贊氛圍感拉的夠滿。
簡約招式、慢動作都不是打戲拉胯的原罪,不好看、沒武俠味才是關鍵。
有人說慢動作是追求打戲的飄逸感,這其實是嚴重的誤區,因為打戲的飄逸,從來不是靠人慢、畫面慢來诠釋,而是看演員的整體完成效果。
演員修慶的打戲便是經典代表。
《天龍八部》裡他飾演的慕容複每一場打戲都能稱得起一句“潇灑飄逸”贊譽,而且他的打戲特别有誠意,劍花、轉扇、一字馬、淩空、下腰說來就來。
把擺個木讷POSE再拉各種拉慢動作的PPT式打戲強凹成“飄逸”,似乎演員做個一字馬就沒了“仙氣”一樣,這種認知,怕不是新式挽尊話術。
老武俠打戲裡的常見“花招”,從來不會過氣,無論打戲追求飄逸還是淩厲,他們都可以融入進來,反而是失去基礎款的招式,看起來無仙氣,隻有亂氣。
連老神話劇裡真正的神仙打架,還設計過後踢腿的動作,照樣很好看。
釋小龍打硬戰前挽個劍花,範兒就起來了。
劉詩詩在《怪俠一枝》裡甚至把挽劍花玩成招牌動作,又飒又美。
《神雕俠侶》裡劉亦菲打着打着來個一字馬,會讓小龍女變得俗氣嗎?
并沒有,反而讓打戲更有看頭了,用一字馬搭配白绫,頗顯柔中帶剛的味道。
或許有人覺得上述案例都是專業武打演員或有舞蹈功底的藝人,他們是玩打戲的行家,打出來好看是正常的,不能要求普通演員也要達到這種專業效果。
這種觀點,隻能說缺乏對打戲的敬畏。
葉璇非打星也非科班舞蹈生,但在《天下第一》裡,仍舊能拍近身對招,姿态絕對拿捏到位,力量感甚至都被烘托出來了。
唐人古偶時期的胡歌,沒有任何功夫底子,卻能在《少年楊家将》裡耍一套超長的楊家槍,整套動作一氣呵成,文生,拍打戲未必一定比武生遜色。
老武俠劇真正的打星其實并不多,打戲能不能合格,演員的訓練效果是一方面,制作方在時間上的投入以及導演的審美,對打戲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演員的敬業問題前期業内已經多次狠批過了,這裡就不多做贅述,着重聊一下制作方和導演的問題吧,因為有演員在前面頂着,他們實在隐身太久了。
近幾年慢動作泛濫這個問題,明顯就是制作方與導演共同的鍋,這個問題其實從2015年左右便開始了,隻是當時武俠劇逐漸減産,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直到蔣家駿重拍金庸武俠,打戲過慢才徹底曝光,17版《射雕英雄傳》好評劇多卻也因慢動作收獲部分差評,19版《新倚天屠龍記》因慢動作被全網批。
客觀來說,這兩部劇的打戲招式設計并不算差,演員也多是真人上陣完成高難度動作,但制作方和導演卻覺得用“新技術”搞慢動作能讓觀衆“看得清”。
可觀衆要求的不是用顯微鏡看打戲,而是體驗打戲的熱血感,“看得清”這種解釋對觀衆來說毫無說服力,最終導演隻得出面道歉調整。
但慢動作問題仍舊屢罵屢現,《新倚天》甩鍋給新技術,但那些明知會挨罵還大量使用的劇組,如果說不是為了“水”時間或掩蓋打得敷衍,委實沒人信。
除了慢動作與招式設計外,打戲的鏡頭氛圍感也非常重要,因打戲遭到圍攻的《雪中悍刀行》其實拍打戲時花費了很大功夫,從采訪中看得出劇組有在努力做劇。
但如果努力在錯的方向,效果便不可能好。
《雪中》開局的打戲慢動作就是導演為了追求“飄逸”效果設計的,可成片卻并不飄逸,甚至沒有氛圍感,再好的特效,也撐不起這場打戲空洞的靈魂。
《天下第一》裡有一段技巧非常低且特效現在來看極其五毛的打戲,但鏡頭切換與音樂的搭配,卻把效果分拉滿,當時觀衆看了基本都心潮澎湃。
并不是以所謂的“電影質感”做劇就是匠心出品,質感的好與壞,永遠都是由觀衆來衡量,打戲得快與慢,招式的簡與繁,都應該為觀衆服務,為效果服務。
導演對打戲的魅力認知不足,或是打戲審美不到位,那麼大量金錢與時間創作出來的打戲,仍舊隻會以空洞的方式呈現,這樣的打戲,無形又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