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由浙江興業銀行大樓舊址改造成的星巴克臻選旗艦店已成為天津網紅打卡地;

整修一新的段祺瑞舊居被重新利用;

泰安道上的“神秘”建築——安裡甘教堂也即将揭開面紗……

這些沉睡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年的小洋樓如今正在悄然變身,以新的姿态展現在世人面前,而它們的改造者就是文物建築修複專家、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張威。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張威副教授

“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十二年裡,張威參與了一百多座小洋樓的改造。他說,早在大學時期他就對小洋樓着了迷,“‘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小洋樓是曆史留給天津的寶貴遺産,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集結。我從小就對小洋樓特别感興趣,記得大三的時候,天津大學和東京大學合作,開展了一個近代小洋樓的調研,靜園、德租界、張勳舊居……建築系師生把天津的小洋樓走了個遍。大四的時候,我又參與了墨爾本大學的一個活動,給張勳舊居做了改造方案,那次算是小試牛刀吧。”

從天大博士畢業後,張威申請做通路學者,到法國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學習。這期間他走訪了很多西方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修繕和再利用的經曆深深吸引了他。

“這些建築都有着幾百年的曆史,它們都是多次被修繕過的、改造過的,融入了很多現代裝置,像電燈電話,電梯空調等等。比如著名的聖彼得教堂,它在改造時就加裝了空調和電梯,那裡面有不同時代的電梯,十九世紀的,二十世紀的……再比如雅典衛城的後坡,安裝了露天電梯,這是一個無障礙設施……”張威說。

歸國後,張威很想把這些經驗學以緻用,讓國内的古建築也煥發新生,但始終找不到合适的機會。“文物建築的修複在咱們國家一直有比較大的争論,我記得有一部紀錄片就是反映這個問題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國際殘奧委會提出,在故宮三大殿以及長城上安裝臨時性無障礙設施,讓殘障人士能自主上去,結果部分文物專家反對,這個事就沒做成。”這件事對張威觸動很大,他認為文物建築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是并存的,“文物建築越來越多,每年都要修繕,真的養不起,一直空置對建築也并不好,據‘樣式雷’記載,清代的皇家建築如果沒人居住,十年就塌了。是以建築隻有合理改造好了,為現代人使用,這樣才能實作它的價值。”

天津的小洋樓大多曆經百年風雲,裡面的主人也從昔日帝王将相、商業巨子,變為新中國的百姓人家,一面承載着津城百年來的滄桑變化,一面又見證着天津現代化發展的嶄新程序。張威經常流連于五大道、解放路、意風區等洋樓聚集的街道,期待着這些小洋樓能夠重獲新生。“雖然天津一直在做小洋樓的保護利用,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作為居民住宅,有的改成辦公用房,還有的被用作飯館影樓,更有一些總是大門緊鎖、蛛絲塵網……”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天津慶王府内建築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2009年,天津市風貌整理公司打算把慶王府改造成城市會客廳,集餐飲、演出、會議接待等多種功能,特别提到要加裝一部電梯。接到這個任務,張威欣喜萬分,他說,“給文物建築加裝設施,有兩點特别重要。一是可識别性,以前是做的渾然一體,這種觀念是錯的,應該做的反差很大,就是來參觀的人一看是新的,跟原來的文物不一樣;二是可逆性,就是做的東西可以拆掉,不破壞原來結構。加裝電梯我們也遵循了這兩點,采用鋼結構加玻璃的材質,選擇在室外建築的背面安裝,不影響景觀,也不用拆改房間結構。”

為了做好第一個項目,張威團隊對慶王府的改造可以說是精益求精,“比如對牆皮的修複,我們不是用鏟子鏟,也不是直接刷塗料,而是潤濕後把以前的塗料一層層往下撥,還原建築本來的面目。像我們在整理一個房間的時候,就發現以前的牆體上有噴塗的圖案,非常漂亮,我們選取比較完好的一塊,用木框裱好了進行展示。另外,我們在裝空調的時候,發現一樓的石膏線非常精美,不能破壞原貌,就想了好多辦法最後把空調放在地下室,裝回風口的時候也找了很多地方,最後就在原來建築預留的暖氣窯裡面,暖氣下面地闆掏了洞作為回風口。每一層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都是根據建築的實際情況來研究解決方案。這裡的門窗保留比較好,但是以前塗過很多層漆,我們把門窗取下來先脫漆,露出木材本來的材質,把老朽的地方修補,所有的金屬插件、五金都回工廠修複。”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慶王府的電梯

安裡甘教堂屋頂是紅的

慶王府的修繕工程果然一炮打響,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霁翔為項目點贊,張威在業内也漸漸有了名氣。很多小洋樓的業主想要修繕,都想方設法聯系他,安裡甘教堂的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美麗的安立甘教堂内部

提起安裡甘教堂,無論是天津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可能都會覺得有些陌生。它是由基督教聖公會(也稱安裡甘會)創辦,建築風格有着典型的英國風格,與天津其他教堂風格不盡相同,獨樹一幟。而且這些年來,安裡甘教堂也一直處于空置狀态,冷色調的青磚牆面配上緊閉的門窗,讓人仿佛感覺到了來自中世紀的宗教的神秘。

2016年,從澳洲回國的郝博雅接手安裡甘的開發經營工作,“我一直很關注它,想把它改造成一個藝術中心,這裡的主堂非常适合合唱、室内樂以及古典音樂表演。但是2009年前這裡破敗不堪,主堂的屋頂上連瓦片都沒有,鋪着油氈,根本不具備改造條件。據說,2009年的改造就是張威老師他們做的,是以後期内部改造,我又找了他。”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修複前的安裡甘教堂

回想起安裡甘教堂的幾次修複過程,張威笑了,他說這期間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安裡甘教堂留存下來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屋頂的瓦片到底是什麼顔色的呢?這個不能憑想象,說建築是灰色的,屋頂就是灰色的。我們發現主堂鐘樓的屋頂瓦片是紅色,推斷主堂也是紅色。後樓的鐘樓是圓錐型的,需要特定的小瓦,我們專門根據留下的痕迹,做了牛舌瓦,這個瓦一出來,在天津文保志願者圈裡就炸了,覺得紅瓦太醜了,大家都認為應該是灰色的。而天津曆史上的建築就沒用過灰瓦,都是陶瓦。後來我們整修院子時,從地底下挖出瓦的殘片,印證了我們的推測,也得到了天津文保志願者的認可。教堂的牆面我們盡量保留了原始痕迹,沒有徹底修,這是一座英式教堂,英國建築理念就是殘缺的美,是以我們采取最小幹預原則。”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修複後的安立甘教堂

天津也有了網紅星巴克

2017年底,和平區向星巴克推薦了張威,請他為在星巴克臻選旗艦店設計把關。接到邀請,張威很興奮,因為在星巴克臻選旗艦店選址在曾經的浙江興業銀行大樓。張威說:“這個大樓可不一般,他是由咱們中國第一批留洋建築師,也是我們天津大學建築系創始人之一沈理源先生設計的,是民國時期鼎盛一時的銀行。而且這個建築位于咱們天津濱江道和和平路的交口處‘大銅錢’那,可以說是天津金街最核心的位置,既是文物建築又是代表性城市景觀,它的活化,可以說具有特殊意義。”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張威沒想到,這個項目的實施卻困難重重。“這個建築1997年被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機關,是以它的改造大家都很重視。過程中,文物部門、使用方星巴克、包括和平區都有很多沖突,主要是文物保護和商業開發的沖突。第一個沖突就是星巴克考慮到顧客購物的動線想拆掉裡面的櫃台,文物局和我們都堅持不要拆。我是顧問,就跟星巴克講這個櫃台的意義,怎麼做是符合文物保護要求的,在保護櫃台的情況下怎麼做能達到他的要求。”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改造後的星巴克甄選旗艦店大堂

浙江興業銀行時期留下的雕刻大理石獅子的櫃台保留住了,但是改造方案上,商家和文保專家的沖突一個接一個。“最大的一個沖突就是大廳裡的操作台,它有很多上下水,按照規定上水和下水不能在一起,強電和弱電不能在一起,這樣四五個水槽,得打好幾十個眼,大理石地面得打成篩子,這肯定不行。”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吧台下100多年曆史的石獅雕像

當時,張威給出一個方案,在操作台上做個台子,所有管道從一個孔進地下。這個方案文保專家很滿意。但是如果做了台子,服務員就要比顧客高30cm,對顧客來說服務員居高臨下了,感受不好,星巴克不同意。雙方都很強硬,互不相讓,星巴克甚至考慮了退出。“這個建築已經空置十年了,還是希望能找到解決方案。允許在店内打幾個孔,也已經是文保部門對改造者做出的最大讓步了。”我們就在操作台所在的地面反複觀察、琢磨,終于發現這附近有幾塊石材跟别的石材有點不一樣,确認了是曾經破損後再修複的石材,我們就在這幾塊新石材上,給那些上下水、強弱電加了套管保護,再合并打孔,最後就隻打了6個孔。同時,還對地面進行了防滲透、防老化、防水三層保護,最大程度保護了一百年前的拼花大理石。”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興業銀行櫃台的新舊對比

2019年,星巴克甄選旗艦店開業,迅速爆紅網絡。回首三年來的改造過程,張威不勝感慨:“可以說,這一次的修繕與改造,都遵循了文物保護的最小幹預和可逆性原則,還要最大可能地還原當時興業銀行的氛圍。國家文物局專門來調研了,他們很認可,并作為文物改造活化案例向全國推廣。”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在星巴克甄選旗艦店,記者看到了正在喝咖啡的顧客馬甯。馬甯說自己是天津人,但是也經常來這打卡:“每次來都要排很長的隊,但是還想來,坐在這樣的建築裡喝咖啡,感覺咖啡的味道都更醇厚了。而且每次都有新的感受。看拱頂、看拼花的大理石地面,覺得都特别美。這種細細地品味一個建築,比走馬觀花地參觀好多了。我覺得這是小洋樓合适的打開方式。”

段祺瑞舊居屋頂的黑科技

在鞍山道上,有一個紅漆大門,門裡是封閉改造的段祺瑞舊居。每每路過這個紅色大門,71歲的張女士都會感慨:“這裡曾是段祺瑞舊居,也曾經是我的母校鞍山道中學,我在這呆了5年時間,它一直在改造,也不知道要改成什麼樣子。”

要改成什麼樣子?這也是2018年張威接手改造段祺瑞舊居項目後,一直萦繞在他腦海中的問題。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大門緊閉的段祺瑞舊居

段祺瑞舊居建于1920年,是一座兩層歐式古典風格建築,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機關。解放後曾被共青團市委、鞍山道中學、和平區教研室、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等機關使用,2010年後閑置。2018年,天津市風貌建築整理公司準備對段祺瑞舊居進行徹底的大修,恢複原貌,于是就找到了張威。“這個建築最有特色的是它有一個木結構的大挑檐和木結構的大屋頂,大屋頂的正中間還有一座圓形的重檐西式涼亭。這個大屋頂和涼亭,讓建築顯得鶴立雞群。可惜,1976年地震把大屋頂震損了,這個最有特色的大屋頂就被拆除了。”張威說。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修繕後的屋頂内部照片

現在,這個大屋頂要恢複,可是沒有以前的圖紙,它到底是什麼屋頂制式呢?為此,張威查找了很多資料,又找到了文保愛好者搜集曆史照片終于确定了制式,可是裡面的結構怎麼處理呢?張威決定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根據曆史照片,我們推測出它的屋頂形式。但是裡面具體結構不知道,考慮到施工問題,因為下面還有房屋在,是以盡量采用預制裝配,就是在外面搭好了,直接安裝,這樣有利于對下面房屋的保護。我們采用加拿大的新技術,重木結構。這種結構,應用的是內建木材,這種材料強度高、不變形,還環保防火。”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重木結構的屋頂以及新安裝的樓梯

在建立的屋頂上面,有幾個玻璃半球,張威告訴記者,這是采光管道,通過這個黑科技可以實作綠色照明:“這個透明的半球,是采光罩,通過采光罩可以高效采集室外自然光線,下面呢有個光反射通道,由系統底部的漫射裝置可以把自然光均勻高效的照射到任何需要光線的地方,從黎明到黃昏,甚至雨天陰天,都不用開燈,節能環保。”

段祺瑞舊居因為幾度易主,疏于保護,又曾遭遇了大地震,是以附樓等地方都是後來重建的。這些建立築并不屬于文物本體,這為張威的改造提供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他發現原有的主樓和建立的附樓之間的交通不是很不友善,就在主樓背後做了個現代化的玻璃連接配接體:“附樓已經是翻蓋的,不是純文物,是以就建了個大玻璃盒子,做了個共享空間,将附樓和主樓連接配接起來。而且以前主樓背後是個大玻璃窗很漂亮,但是很少有人去看,現在可以展示出來。這種連接配接方式是個突破。”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主樓附樓玻璃共享空間示意圖

實錄|我給慶王府裝電梯!

▲玻璃共享空間和漂亮的窗戶

段祺瑞舊居因為修整活化的好,适合現代人使用,将作為聯想集團的辦公用房。看到自己精心整修的小洋樓有了新的用途,張威覺得特别欣慰:

這就是文物活化的過程,其實文物也不一定是放在那擺着就好,它可以利用得很好。近代中國看天津,天津有很多小洋樓,其中很多都是文物。這既是留給我們城市的财富,也是留給我們的課題。如何才能保護的同時利用好這些建築?

這幾年,我在天津修小洋樓,越來越感受到大家觀念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學界觀念的變化,也包括文物保護部門和政府部門,大家都對文物的保護和開放模式有了更多的思考。這讓天津的小洋樓,有了更美好的可能,也為文物保護活化利用有了新的模式。

記者 | 宋震 王瑞

編輯 | 陳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