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這皇帝不簡單,他總結出治理黃河四個絕招,取得不錯的效果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是它孕育出了華夏的文明。不過作為我國國内第二大河流,黃河經常會發生泛濫現象,令百姓不堪其擾。至清康熙朝時,該種現象愈演愈烈,最後康熙皇帝不得不采取了“治河四招”才讓黃河泛濫的苗頭,得到了遏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清朝這皇帝不簡單,他總結出治理黃河四個絕招,取得不錯的效果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康熙皇帝名愛新覺羅·玄烨,是清王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從8歲登基,至14歲時便開始親政,共在位61年時間,也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執政時期,曾挫敗了權臣鳌拜,掃平三藩之亂,抗擊沙俄侵略,親征葛爾丹,能坐擁以上種種功績,康熙絕對稱得上是清代最有作為的帝王。除此之外,康熙皇帝還曾對“河務”大加重視,甚至還将其與“三藩”和“漕運”列為本朝三件大事,專門刻在殿内柱上。

“河務”,也就是治理黃河。就是不讓黃河潰壩決堤,安靜地流淌,為民造福,而不是添亂。

清朝這皇帝不簡單,他總結出治理黃河四個絕招,取得不錯的效果

黃河蜿蜒曲折,全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裡,其源頭發自青藏高原地區,并流經我國9個省及自治區。可是黃河也有發怒的時候,由于黃河中遊經過黃土高原地區,故此河水之中夾帶着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有一大部分都會沉積在河底形成淤堵,這才引起了泛濫或改道事件的發生。

明末清初之時,中原戰亂不斷,幾方勢力都忙于征戰,緻使黃河河務荒廢,至康熙時期,黃河幾乎每年都要泛濫一次,這令初登大寶的康熙皇帝極為頭疼。為了治理黃河,康熙皇帝徹夜研究河務河防圖,并拟定了四條治黃方案:

一、調查河源

清朝這皇帝不簡單,他總結出治理黃河四個絕招,取得不錯的效果

正所謂“醫病須知根本”,至清初以來,人們隻知道黃河的流域路徑,而對其源頭所在地方位,一直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态。為了徹底勘察黃河河道,康熙派遣地理官員拉錫尋訪黃河源頭。史書記載稱:“使西域訪河源,出潢中寨,閱三月而返,曆番帳七十七處,計程三千三百裡”。

不僅如此,康熙皇帝還命各地河務派人對所在轄區進行視察,并将河防情況一一在圖上做出标記,如此便能夠對全國黃河情況一覽無餘。

二、綜合治理

清代都城位于我國北方地區,大量歲貢及物資都要通過漕運由南向北輸送,而輸送的主要手段便是運河之上的漕運。

清朝這皇帝不簡單,他總結出治理黃河四個絕招,取得不錯的效果

清代之前,曆代王朝都對黃河有過針對性的治理,黃河的泛濫,不僅令各地百姓遭災,同時也會影響漕運,可是前朝都犯了一個緻命性的錯誤,便是将黃河獨立治理。要知道黃河與運河、淮河彼此都有交集,也能互相影響,一旦單獨治理,必然會出現很大的局限性。

康熙皇帝聽從了大臣靳輔的建議,将黃河、淮河、運河三條河流合在一起進行治理,将治河眼光從局部提升到了總體。

三、取消簽派

在治河制度方面,康熙皇帝也認識到了前朝的弊端。當時采取的是由中央選派官員的方式主持治水大計,可委派官員多數養尊處優,不懂得深入基層,而且對于當地河防情況難以全面了解,這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瞎指揮”的現象。

清朝這皇帝不簡單,他總結出治理黃河四個絕招,取得不錯的效果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康熙皇帝決定實行招募制度,即在當地委派地方官,并予以治河大權,大大提高了治河的效率。

四、選賢任能

清朝對于黃河的重視有目共睹,為了能夠令全國治河成果有效的統一,康熙皇帝還選拔了不少善于河務的能臣。康熙曾親口說過:“河務不得其人,必誤漕運”,可見其對于人才選拔的重視。

在康熙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一大批優秀的河務人才被選拔出來,他們被分派到各地,輔助當地官員進行河道治理,并積極向皇帝彙報所得成果,令康熙皇帝能夠第一時間得到重要的治河訊息。

康熙皇帝不愧是千古名君,“四管齊下”之後,黃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治理,此後的22年中,盡管黃河漲水有26次之多,可決口次數隻有1次。如此驚人的資料,完全可以說明康熙皇帝對黃河治理的顯著成效。

清朝這皇帝不簡單,他總結出治理黃河四個絕招,取得不錯的效果

從康熙皇帝治水的曆史來看,黃河本身并不是難以馴服,隻要選對方式采取适當的方法,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直至如今,黃河在我國相關部門的有效治理下,已經變得十分溫馴,甚至還能在各個方面為人類造福,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