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秀才”、“舉人”、“進士”這些稱呼雖然不都是因為科舉産生的,但現在提到這些身份,一般都預設為是明清時期的科舉人才稱呼。

是以,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社會地位,嚴格來說需要從唐宋之前與明清之後兩個時代來談。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唐宋前的“秀才”、“舉人”和“進士”,隻是一種普通身份

“秀才”其實在漢代就有了,也稱為“茂才”,是察舉制的一種産物,在記錄當時曆史的典籍中經常會看到“舉茂才”的記載,就是講的這件事。

到了唐代進行科舉制的改革,曾經設定了“

秀才科

”,是以參加這一科考試的人就被稱為“秀才”。但是這科考試後來被取消了,隻存在了很短的時間。

察舉制下的“秀才”或者“茂才”在當時就是“舉人”。

這是受了“舉孝廉”等傳統的影響,由地方推薦人才去中央考試,即鄉貢,這些人就被稱為“舉人”。

而“進士”的稱呼也比較廣泛。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不同于明清時期叫做“考進士”,在唐朝,凡是參加科舉“進士科”考試的考生,都被稱作“進士”。

也就是說,不管你考沒考中,隻要是要參加這門考試的人,都叫“進士”。

是以,唐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其實沒有那麼值錢,實際上就是讀書人的另一種稱呼而已,再具體一點就是讀書人中比較優秀的那一部分。

社會地位和正常讀書人沒有什麼不同,當然考試合格的會進入官府學習,比如翰林等機構,在這樣的學校裡畢業了,說明具備了一定的治政能力,才會有機會被授予有實權的官職。

地方官對這些人不會很敬畏,頂多表示讀書人之間的尊重罷了。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明清之後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較高

今天提到“秀才”等稱呼,一般預設的就是明清科舉之後誕生的人才,更像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階層,介于“官吏”與“百姓”之間。

一個讀書人的真正的起點就是從考中“秀才”開始。

不要認為這個秀才很好取得,它也需要考試,并且難度還不低,不是誰都能考得上的,畢竟在古代讀書本身就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現在有些認為“秀才”就相當于今天的大學大學,這是外行人的信口胡謅,當不得真。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有人做過統計,有清一代童生,也就是考中秀才之前的讀書人的稱呼,數量大概在200-300萬,而能取得秀才身份的不到50萬,而清朝人口在一億到四億之間。

二百餘年的時間裡,人口過億的帝國,總共才有不到50萬的秀才,還認為“秀才”很容易考上嗎?

當然,考上了秀才,雖然一般并不能做官,但也意味着具有了初步的治政資格。

同時,秀才也有了很多特權。

比如見官不跪,當然也得看什麼官;受審不刑,自然也分等級;不服徭役,不交田稅,這兩條就比較實在了。

說明隻要考中了秀才,其生活水準在當時是要比普通人好太多了。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如果能力夠強,三等中考上了一等,朝廷每月還給米給錢,逢年過節還有特殊慰問,鼓勵他們繼續向上考。

因為基層官員不夠,是以一些基礎工作,比如文書、訴訟等等活計都外包給秀才們來做,他們也為百姓幫忙,口碑一般都不錯,官府和民間都有點面子,這是其他舉人等身份的人所不具備的。

是以,地方官對于秀才雖然談不上敬畏,但一般也不會得罪,畢竟他們自己曾經也是這個出身。

而能做到地方官,最差也是一個舉人出身,秀才對地方官才是應該敬畏的。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如果能從秀才中考到“舉人”,那就更厲害了。

我們說秀才在有清一代不足50萬人,舉人就更少了,隻有區區十五萬人。近三百年的時間隻選出了這麼點人,平均下來一年也不到一千人,可想而知其中的難度了。

當然,考中了舉人就以為着可以做官了,如果隻是舉人的話,當個縣長一類的官職是最低級的,當然還有上升的空間。

這個時候的身份就已經不再是普通百姓了,而是代表着官府。

我們常常把古代群眾分為“士農工商”,其實在它們上面,還有官吏,是治理這些百姓的。他們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治下百姓的生活水準,别管你是什麼農民還是富商,都得老老實實聽話。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是以,一旦省裡下達了通知書,宣告某一處地方的秀才中舉了,那可真是大事。不說之前周圍人的敬畏态度,就是各路富商都得趕來巴結,提前施恩,有仇怨的最好提前賠禮消解,要不然說不定哪天就回家鄉當父母官了。

而對于當地官員來說,這也是一件榮耀的事兒,趁此機會來結交一番絕對沒有壞處,說不定這就是以後的同僚。尊敬有之,雖然不至于敬畏,但一定不會輕易得罪,平輩論交就可以了。

這種待遇大概就是“一步升天”,能了解範進中舉之後為何發瘋了吧?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到了進士階段,那很大可能就是未來的中央大員。

不同于秀才考舉人,考中舉人的學子必須要去考進士,路費、學費官府報帳,這叫做“公車”。近代有一個“公車上書”,那個“公車”就是這個意思。

三年一次的進士考試,錄取人數大概在300左右,這個競争多麼激烈不用多說了。

好笑的是,還有人将考進士比作聯考,這差得太遠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考試就不是一場兩場就能考完的,往往要考很多次,可以了解為初試、複試、面試、二面、三面……最後來個殿試分出三甲,這還不算完,一甲三名除去在外,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其餘人參加朝試。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這一系列考試結束之後就能做官嗎?

也對也不對,因為确實是有官職在身了,但實際上還處于學習如何做官的階段,并沒有太過重要的職權,有一些得到重視的人才往往學習過之後還要外放鍛煉,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說到這就能知道了,進士的身份是很高貴的,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是進士出身,甚至大多數的官員都沒達到這個水準。這裡所說的“進士”出身還是指的所有考中的舉人,沒有細分等級的。如果細分的話還有“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等等差異。

那麼,地方官在考中了“進士”的人眼中其實就不是一個級别的存在了,不出意外的話,他們甚至一輩子都很難再見到考中進士的人,因為這些人才幾乎都是中央的預備隊。即使再差勁的進士,也能當個五品官左右,最差是個省部級,厲害得話稱為皇帝之外的一把手都不是沒有可能。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是以就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南方一些盛産“狀元”、“進士”等地區任職的地方官往往很憋屈,不太敢得罪太多人,誰知道被得罪的人家裡是不是曾經有個“進士”呢?

當地父母官或許會對自己治下出了一個進士感到自豪,但說到“敬畏”,因為也沒什麼太多交集了,估計這種态度也沒多大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