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22日文章,原題:對美國孩子的溺愛是北京的“福音” 最近我剛為兒子在紐澤西州一家公立學校辦理了三年級入學手續。他在中國成都完成了二年級學業,在那裡,他每天都一路小跑去上學,書包裡裝滿厚重的課本和習題材料。在美國,他上學時書包裡幾乎什麼都沒有,隻有一種被要求帶的“健康零食”。第一天放學回家,他的數學作業是35道加法題。他用了一分鐘就完成了這份作業。

圖源:視覺中國
我的兒子不是天才,但他從小就開始學習數學。中國社會存在一種核心信念,即天才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是以學校應該嚴格要求孩子。中國學生在國際數學和科學考試中名列前茅。美國将如何與一個決心培養最優秀數學家、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中國競争?
中國的教育推動青少年朝着為黨和國家服務的方向發展。年輕人被培養為能經受艱苦工作和激烈競争的技能勞動者。美國教育強調開放思維,但似乎沒有傳授多少真才實學。在美國高校求學多年,我目睹了一些院校為沒有心理疾病的學生編造“焦慮”和“抑郁”的謊言,這讓我感到不安。學校管理人員動辄使用“創傷”等極誇張的術語,或者張口就說“我無法想象你的遭遇”等戲劇化的台詞,進而将最多可被描述為失望的事情說成“災難”。(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