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于死者,無負于生者,無愧于來者
第4290回:軍艦島煤礦工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人口密度世界之冠

《黃劍博采風追影》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端島(端島はしま Hashima )是一個位在日本西部九州長崎縣海域的半人工島嶼,因外形酷似軍艦而有“軍艦島”(ぐんかんじま)的别名。
端島原本是西彼杵郡高島町的一部分,但目前該町已并入長崎市,是以端島現在由長崎市管轄。端島原本隻是一處淺灘,但自明治時代開始因在這裡發現煤礦而進行多次填海,面積大幅擴大,大約在1931年達到現在的規模。自明治至昭和時代,端島因開采海底煤礦而導緻島上人口激增,在1960年代初期時一度超過5,000人,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東京23區的九倍。
端島也因煤礦而繁榮一時,興建有日本最早的鋼筋混凝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然而1974年煤礦關閉導緻島上住民離開之後,端島變為無人島。
2015年,包括端島在内的部分曆史遺迹以明治工業革命遺迹:鋼鐵、造船和煤礦的名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現在端島因其儲存狀态良好的廢墟景觀而吸引了衆多遊客,是長崎市著名的觀光景點,群眾可以在導遊引導下參觀端島的部分地區。
端島位于長崎港西南海上約17.5公裡處;舊高島町的中心、同為高島煤礦中心的高島西南2.5公裡。端島和高島之間有名為中之島的小型無人島,在該地亦曾建有煤礦,但數年之後就被關閉,此後作為端島居民的公園及火葬場、墓地使用。端島西南亦有名為“三濑”的岩礁,同樣是海底煤礦的開采區域。
端島最初是南北長約320米,東西長約120米的淺灘。自1897年開始至1931年,該淺灘和附近的岩礁、沙洲在經過六次填海之後面積擴大了約3倍。端島南北長約480米,東西寬約160米,形狀南北狹長,海岸線多直線,島嶼全體被護岸堤防包圍,面積約6.3公頃,海岸線全長約1.2公裡。填海之前即存在的岩山南北縱貫端島中部,其西側和北側及山頂是住宅及生活設施,東側和南側是煤礦相關設施。
端島年均氣溫約15至16℃,年均降水量約2,000毫米。端島冬季降水較多,夏季多東南風和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和北風。
如同1949年以端島為舞台的電影“無綠之島”這一标題,端島少有植物。島上居民自日本本土将砂土搬運到屋頂,設定屋頂庭園。種植有仙人掌和觀葉植物的家庭也不在少數。端島國小也曾分發易于栽培的松葉菊,展開在島内普及草花的運動。鮮花在端島的主婦中也頗有人氣。
但在煤礦關閉後的調查中,調查隊發現了多種植物,其中以鬼苎麻(Boehmeria holosericea)、濱海前胡、甜根子草最多:623。端島煤礦的曆史可以大緻分為初期采礦期(1810年-1889年)、納屋制度期(1890年-1914年)、産業報國期(1914年-1945年)、複興及現代化期(1945年-1964年)、衰退關閉期(1964年-1974年)、廢墟熱潮和産業遺産期(1974年-)六個時期。
初期采礦期(1810年-1889年)
“端島”這一名稱自何時開始使用仍不得而知,但在《正保國繪圖》中已有“はしの島”(端之島)、《元祿國繪圖》中已有“端島”的記載。《天保國繪圖》中也有“端島”的記載。
一說認為端島發現煤炭是在約1810年時的事情。但據《佐嘉領寄到來之細書答覚》記載,1760年時,佐賀藩深堀領地蚊燒村(舊三和町,現長崎市)和幕府領地野母村、高濱村(舊野母崎町,現長崎市)就端島、中之島、下二子島(之後因填海而成為高島的一部分)、三濑等島嶼的領有權展開紛争。兩者均稱自己的村莊曾在這些島嶼進行挖掘葛根、割草、燒草、采礦等活動。特别是後者聲稱野母村的鍛冶屋勘兵衛在四十多年之前就發現了煤炭并進行挖掘,在長崎的稻佐出售。另外當時幕府将該島稱為“初島”,佐賀藩将該島稱為“端島”。
如上記載,端島發現煤礦的确切日期不明。但直到江戶時代結束時,這一地區的煤礦開采都隻不過是漁民在捕魚時順便進行極小規模的露天煤礦開采。1869年,長崎的業者曾着手采煤,但僅一年就歇業。之後也有三家公司曾進行煤礦開采,但因遭到大風而被迫歇業。1886年時,端島完成了36米長的豎坑,即為第一豎坑。
1890年,端島煤礦的所有者鍋島孫太郎以10萬日元的價格将端島出售給三菱公司,此後端島在超過100年的時間裡都是三菱的私有土地:35。三菱在收購端島後開鑿了第二豎坑和第三豎坑,端島煤礦的産量也超過了高島煤礦。1891年,三菱使用公司船隻“夕顔丸”開通了端島和九州之間的航線,并設蒸餾水機以開始提供飲用水。
1893年,三菱在端島建立了自公司的私立國小。端島在基本居住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還在1897年至1931年期間分階段對附近海域進行填海。1890年代時,高島煤礦的納屋制度已成為社會問題。而端島煤礦也曾使用同樣制度。端島也和高島煤礦一樣多次發生勞資紛争。端島的納屋制度廢除時間比高島更晚,此後所有勞動者都由三菱直接管理。
三菱端島勞動狀況(1907年3至8月時)日本勞務管理年志·勞務管理資料編纂會:
1 礦工召集者每招到1人可獲得3日元的回扣。欺騙世人稱煤礦是樂園。
2 礦工難忘故鄉,對被巧舌如簧的召集者欺騙一時深感後悔。
3 公司雇傭賣春婦,處處開設賣春店,更鼓勵賭博。
4 礦工深陷窘境,毫無身體自由。。。
産業報國期(1914年-1945年)
20世紀初期,三菱在廢除納屋制度以實作直接管理礦工的同時,還開始興建鋼筋混凝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916年,日本首個鋼筋混凝土制的集體住宅“30号樓”于端島竣工。在這一年時,大阪朝日新聞已形容端島外觀“會和軍艦混淆”。長崎日日新聞也在1921年因端島外觀酷似建造中的日本海軍的土佐号軍艦而将其稱為“軍艦島”。 可見自大正時期開始,端島已被俗稱為“軍艦島”。但這時端島上的鋼筋混凝土制的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仍然較少(僅30号樓和日薪社宅),大部分都是木造的平房或兩層小樓。
端島煤礦生産優質的強粘礦,和鄰接的高島煤礦都是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煤礦之一。是以上層勞動者的各類福利也較為優渥。1937年時,島上的教育、醫療保險、商業娛樂等各類設施已達相當水準。但另一方面,采礦的工作量相當巨大,每日勞動時間達12小時且隻有一次倒班。煤礦的工作被形容是“入礦時和出礦時都是披星戴月,從不見陽光”。由于二戰爆發後于1941年開始的“産業報國戰士運動”的結果,端島的煤炭産量在最鼎盛時的1941年達到約41萬噸,也是端島的最高年産量紀錄。1943年時,第二豎坑的日産量曾達2,062噸。
1939年開始,三菱開始大量使用北韓勞動者在端島采礦,勞動量最大的礦工幾乎都被北韓人替代。1943年,三菱開始強制我國人俘虜從事勞動。北韓勞動者被收容在納屋中,我國俘虜則被收容在端島南部的狹小地區。二戰之後,曾在高島、端島、崎戶三礦工作的我國人勞工和其遺族對日本晸府、長崎縣、三菱礦業、三菱重工發起要求賠償的訴訟。
長崎地方法院于2007年3月27日因賠償要求已過請求權期限(20年)為由拒絕審理,但承認有強制遷徙、強制勞動的違法行為。原告方不服判決,向福岡高等法院提起上訴。審判長牧弘二于2008年2月向原被告雙方口頭提出和解建議,原告方和被告企業均表現出和解意向,但由于日本晸府拒絕,和解努力宣告失敗。
1945年6月11日,美軍尖額帶魚号潛艇用魚雷擊沉了停泊在端島的煤炭搬運船“白壽丸”。有傳言稱“美軍将端島誤認為是真正的軍艦而用魚雷擊沉”。1945年,高島二子發電廠遭到空襲,端島煤礦第2豎坑被水淹沒。
複興及現代化期(1945年-1964年)
二戰結束後,由于北韓人、我國人回國和勞動者的離開,端島的人口一度銳減。然而因戰後複興資金的提供和複員軍人回到日本,1948年之後,端島人口急劇增加。1946年,當地勞工建立工會并促成提薪,更加速人口流入,但同時也導緻住宅不足問題日益嚴峻。因勞動法的修改使得勞工的勞動時間受到限制,端島雖然人口增加,但煤炭産量卻未能超過二戰時水準。
在工資上升的同時,煤礦的開工率卻反而下降,使得勞工的休閑時間增加。1957年海底水道的開通使得端島的居民得以開始使用淡水洗澡,生活環境大幅改善。但另一方面,住宅問題仍然是勞資紛争的禁區。公司職員可以居住在上層較大的房間,而一般的礦工則被配置設定島中層較小的房間,外部勞工隻能居住在低層極狹小的房間。
端島在1960年時達到人口峰值(5,267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裡83,600人,高踞世界之冠,是東京23區的9倍以上。島上除了煤礦設施和住宅之外,還設有中國小校、店鋪(除了常設店鋪之外,也有衆多島外商人來到端島銷售商品)、醫院(有外科及分娩設施)、寺院“泉福寺”、電影院“昭和館”、理發店、美容院、小鋼珠店、麻将店、小吃店“白水苑”等設施,島上擁有幾乎完整的都市機能。但端島内沒有火葬廠、墓地、較大的公園,這些設施位于端島和高島之間的中之島。
煤礦衰退關閉期(1964年-1974年)
1960年之後,随着日本主要能源從煤炭變為石油,端島開始衰退。特别是1964年的九片治層坑道因自然起火給端島帶來打擊,人口急速減少。1965年三濑地區新礦的開發使得端島煤礦一度複興。端島在這時期雖然人口減少,但卻因機械化使産量恢複至接近二戰時的水準。加上這一時期三菱公司利用空出的房間将兩戶改為一戶,令端島的住宅情況大幅改善,居民的生活水準得到提高。這時端島通過較高的工資彌補福利設施不足,且各類生活需求均可在狹小空間内完成,被評為是“生活最低限需求完全充足時期”。
然而1970年代之後,由于能源晸策轉變,端島在仍有數百萬噸煤炭未被開采的狀況下于1974年1月15日關閉煤礦。在礦山關閉時,端島人口已減少到隻有約2,000人。這些人在同年4月20日亦全部離島,此後端島無人居住。但直到同年年底,仍有一些人因煤礦相關設施的解體作業而在端島工作。
廢墟熱潮和産業遺産期(1974年-)
在煤礦關閉之前,西山卯三、片寄俊秀等人曾調查了端島的住宅情況。但因端島全島是三菱公司所有的土地,是以三菱對外部人員嚴加監視,西山研究室的調查也是以頗受限制:151。另外,島上居民還不願透露有關戰争時期黑暗部分的内容。長崎造船大學教授片寄俊秀曾代替京都大學的西山卯三在1970年5月至1974年閉礦為止詳細調查端島的生活。他不僅調查端島的富裕生活這一光明面,亦調查戰時的奴隸勞動、我國人及北韓人的強制勞動等黑暗面,并通過論文《軍艦島的生活環境》總結調查成果。但卻遭到島上居民“不希望暴露更多黑暗時代細節”的壓力,研究被迫中斷。
2000年代之後,端島作為近代化遺産和大正至昭和時代的集體住宅遺迹而受人矚目,且因廢墟熱潮而多次成為話題。但在無人居住役後,島上建築開始崩塌。端島的所有者三菱綜合材料在2001年将端島無償讓渡給高島町。2005年,随着高島町被并入長崎市,端島的所有權也被長崎市繼承。由于島内衆多廢墟建築有危險,端島長期禁止一般群眾進入。
2005年,長崎市曾特别允許媒體人士登陸端島。因島内的安全問題部分得到解決,2008年,長崎市決定開放群眾參觀端島南部的部分地區。由2009年4月22日開始,端島正式開放給遊客參觀對外開放區域。2011年6月時,參觀端島的觀光客人數已達16.5萬人。在解禁5年之後,至2014年,參觀端島的觀光客人數已超過50萬人。
2008年,端島作為“明治工業革命遺迹:鋼鐵、造船和煤礦”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産暫定名單。但韓朝晸府強烈反對端島成為世界遺産,端島成為世界遺産一事成為日韓的外交問題。
在長崎市晸府的協助下,谷哥公司在2013年6月28日公開了包括禁止進入地區和房屋内部在内的端島全島的Google街景。
長崎大學基礎設施長壽化中心在2009年開始記錄并儲存管理端島的3D資料。2014年開始,該中心受長崎市委托,開始利用3D鐳射掃描器、全方位相機、無人航空載具、水中聲納等裝置記錄全島的3D資料。
端島在1920年代初期就已經有超過3,000人的人口。二戰結束時,由于島上的韓朝人、我國人離開,端島人口一度劇減。然而因煤礦工作的高收入吸引各地人口流入,使得端島人口在短時間内迅速回升。1960年代初,端島人口達到超過5,000人的頂峰,然而此後随着煤炭業蕭條而迅速減少。
在江戶時代,端島曾屬于幕府領地彼杵郡高濱村。然而如同前述,由于端島的領有權存在紛争。1773年,晸府決定“幕府領地、佐賀領地均不幹涉端島”,使得端島歸屬未定。1889年4月1日,日本實施町村制之後,端島屬西彼杵郡高濱村。1955年4月1日,高濱村和野母村、脅岬村、桦島村合并為野母崎町時,端島自高濱村分出,劃入高島町。2005年1月4日,高島町被劃入長崎市,端島也是以成為長崎市的一部分。
端島現存的集體住宅中,有數座建築比因儲存運動而成為話題的同潤會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曆史更加古老。30号樓高7層,修建于1916年,是日本首棟鋼筋混凝土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84(竣工當時高4層)。端島在30号樓竣工後還興建了日薪社宅(16号樓至20号樓,1918年)等衆多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日本國内因物資不足而進行管制,無法修築鋼筋混凝土建築,而端島卻是例外。1945年竣工的65号樓是端島最大的集體住宅。
另外,端島之是以修建鋼筋混凝土住宅乃是為了在狹小的島内容納大量人口的苦肉之策:630。礦長和幹部職員等人居住的進階住宅是木造房屋,且位置較佳并擁有浴室等設施:630。顯示端島内的住宅情況因員工的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距。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内部及地下還有商店、保育園、警察派出所、郵局、彈珠機店等多種設施。另外,由于各棟建築之間由複雜的走廊相連,是以即使雨天也不需要雨傘就可暢行島内。
端島沒有一座建築安裝了乘客用電梯:188(65号樓曾計劃安裝電梯,但因資金不足而擱置。另外中國小校在關閉前夕曾短暫安裝給食用電梯)。端島内隻有礦長社宅5号樓(1950年)、幹部職員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3号樓(1959年)、職員用集會住宿設施7号樓(1953年)、島内唯一的旅館“清風莊”設有單獨的浴室。島内的大多數廁所都是抛下式廁所(排洩物在排出後直接墜入管道,未經沖洗),但礦山關閉時有約半數住宅安裝了沖水廁所。島上的大多數廚房都是公用廚房。
端島的岩山南端、儲水槽附近設有燈塔,這乃是因島上人口遷出後不再有照明而在礦山關閉的翌年(1975年)興建。燈塔的正式名稱是肥前端島燈塔。現在的燈塔興建于1998年,采用強化塑膠修築,是第二代燈塔。
端島的木造建築和鋼筋建築原本就經常遭到海浪沖擊(大浪時甚至全島都被波浪覆寫),加上風雨侵蝕、防水技術的問題、無人維持管理,導緻這些建築迅速劣化。類似1号樓(端島神社)的拜殿這樣完全倒塌的建築也很多。另外為應對海潮,端島的建築在外側幾乎都未使用鐵制零件。
即使是鋼筋混凝土建築也因當時技術仍不成熟、建材難以入手導緻一些建築在修築時參雜海砂等問題而開始劣化。56、57号樓的懸臂即因設計不良而産生龜裂,需要鐵棍支柱補強。礦山關閉後支柱也随之消失,懸臂崩塌被認為隻是時間問題。70号樓(小中學校校舍)因海浪導緻基台的土壤被沖走,地基部分外露。以30号樓為首的這些鋼筋混凝土建築在未經拆除的情況下廢棄,以建築工學的視點來看是研究經年劣化的貴重資料。
“興建時代”一欄中,紅色是大正時代建築、綠色是昭和(二戰前及二戰)時代建築、藍色是昭和(戰後)時代建築。“構造、層數”一欄中,紅色是木造建築、藍色是鋼筋混凝土建築,綠色是其他建築。
1号樓(端島神社):端島神社興建于1936年,位于一座屋頂之上。神社的例祭(山神祭)于每年4月初的周日舉行。例祭時除了神輿之外,主婦會亦會開設集市。神社下有溫室。端島神社的拜殿現已不存,僅有神殿。神社下方57号樓的樓梯有“地獄段”之稱,例祭時神社的神輿經過此樓梯從神社至島内其他地區。
30号樓(哥拉巴屋)興建于1916年的30号樓是日本首棟鋼筋混凝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53:44。由于有說法稱該建築和湯瑪士·布雷克·哥拉巴有關,是以又稱哥拉巴屋。30号樓最初是4層建築,竣工後很快擴建為7層建築。哥拉巴屋位于端島西南部岩山南端的山麓,中央有開口,自上方看近似“口”字形。走廊和樓梯均面向中央的開口部分,其附近是住宅。該建築最初是礦工社宅,但在礦山關閉前夕時也被用來作為食堂使用。
30号樓部分建築有地下室,在礦山關閉時内有商店。全樓有140戶,總面積3,808.0平方米。30号棟基本上每層有19戶約11平方米的房間、1戶約7.3平方米的房間、公用廁所,并以通路和25号樓、26号樓、綠道連接配接。30号樓的東南側有可直通至碼頭的隧道出口。由于當時技術不成熟,加上材料和環境欠佳,30号樓最初興建的下層部分迅速劣化。1953年,30号樓在上層部分未變的情況下更換了下層的鋼筋并重灌水泥,進行改建。
日薪社宅是興建于1918年的礦工社宅,包括16号樓至20号樓的五棟建築。“日薪社宅”這一名稱取自于當時礦工是日薪制(職員在當時是月薪制)。日薪社宅在30号樓竣工之後興建,在島内是曆史較古的住宅。面向同一方向的各棟建築的西側(臨海一側)通過名為“防潮大廊下”的走廊連接配接,各層連為一體。日薪社宅地下有商店,樓頂有公園及農園。各棟建築的大走廊一側有公用廁所。這一建築的特征包括擁有大走廊,且房間外面積占總面積的約四成(同一時期的同潤會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及戰後的公團住宅最大也隻有約兩成)。
23号樓(泉福寺)修建于1921年的23号樓是一座兩層的木制建築,一樓是社宅,二樓是島上唯一寺院“泉福寺”。泉福寺的住職雖然是禅宗,但因是島上唯一的寺廟而處理各宗派事務。寺院的大部分建築已倒塌,但地藏雕像仍有儲存。
50号樓(昭和館)是一座電影院,修建于1927年。由于端島重視福利,昭和館的電影也是自福岡直送,有時比長崎市内更早上映,是以也曾有島外人士為看電影而來到端島。昭和館有時也會舉辦演劇和音樂會,每月上映超過30部電影。由于煤礦24小時開工且每日換班三次,是以不少礦工在白天并不上班而在電影院消遣,令電影院極為熱鬧。由于端島的工資收入較高,是以電視等家電制品也普及得較早。1958年時,端島的電視普及率已幾乎達100%。島上電視天線林立,一些家庭甚至還有音響設施。在電視普及之後,昭和館日益蕭條,于1970年關閉。在端島礦山關閉之前,昭和館已改為乒乓球館。
端島公園和65号樓。65号樓北棟(正面)的陽台有戰争時的防空用僞裝塗裝。
65号樓是一棟鋼筋混凝土礦工社宅,是端島最大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65号樓呈“コ”字型,最初興建的是北側的7層建築“報國寮”。該建築修建于二戰時期,竣工于1945年:5。1947年又增建了8層、9層部分,并在東側增建了9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949年)。1953年,又在東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增建第10層(屋頂保育園)。1958年,在南側增建10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65号樓最後共有317戶,總面積達16,895.5平方米(包括屋頂、地下部分)。北側建築在修建時曾計劃安裝電梯,但後被取消,改用于設定住宅。65号樓的上層部分設有突出式陽台,房屋基本面積約有11平方米,4層和7層有至綠道(山通)的通道:5,地下一層有理容室。竣工于1958年的南側建築又稱“新65号”,是端島最高的建築,各戶均有沖水廁所(北側樓、東側樓是公用廁所)。65樓的“コ”字型内側部分有一座公園,是島内最大的公園。公園内有秋千、滑梯等玩具,有兒童公園的用途。
70号樓是高島町立端島國小校・中學校的校舍,前身是“三菱社立(私立)端島尋常國小校”。1947年學制改革後增設中學。70号樓竣工于1958年,最初有6層,後增建為7層。學校設有體育館、格技室、給食室。校舍北側的操場也是端島唯一的廣場,放學後開放其他島民使用。校舍一層至四層是國小,五層以上是中學。1970年,學校在70号樓附近建立71号樓。71号樓的一層是格技室和給食室,二層是體育館。1974年端島上的居民外遷之後,高島町立端島國小校・中學校亦随之廢校。
端島沒有機場,亦無任何和陸地連接配接的橋梁,前往端島的交通方式僅限船舶。1962年之前,三菱公司曾使用自家船舶“夕顔丸”連接配接長崎、端島兩地。野母商船亦曾設有自長崎港經伊王島、高島的航線。端島變為無人島之後,這些航線被廢除。然而在端島作為觀光地再次得到關注之後,開始有業者運作自長崎港出發的環島遊覽船。即使在端島禁止登陸的期間,仍有不少人試圖非法登陸:81。自2009年4月22日開始,長崎市允許觀光客參觀端島的部分區域。目前高島海上交通集團、軍艦島管家、やまさ海運、Seaman商會等四家公司有運營前往端島的渡船。當海浪高度超過0.5米或能見度低于500米時,由于船舶無法在端島的交通出入口海豚棧橋停泊,前往端島的渡船會停航。2012年度,端島渡船登陸成功率最高的月份是5月,有96.8%,而最低的7月隻有61.3%。
2015年5月5日,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曆史場所委員會對盟國教科文組織建議将包括端島在内的幕末至明治的重工業設施“明治日本的産業革命遺産”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此後韓朝開始全力阻止端島成為世界文化遺産。2015年5月11日,在韓朝首爾舉辦的日韓議員聯盟共同幹事會上,日方要求韓朝不要将端島成為世界遺産一事晸治化,并确認兩國将在22日繼續協商。翌日,韓朝國會通過反對日本産業革命遺産列入世界遺産的提議。
5月20日,韓朝總管樸某惠和盟國教科文組織的博科巴事務局長進行會談,稱“無視曆史的世界遺産申請隻會引發國家和國家之間不必要的分歧”,直接表示反對端島列入世界遺産之意。6月11日,韓朝外長尹炳世為阻止端島申遺而外訪教科文組織各委員國。韓朝基督教的指導者亦進行記者會,發表了“非難日本試圖登入有關帝國支配的世界文化遺産”的聲明。而日方也有超黨派議員聯盟對晸府要求将端島列入世界遺産。此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和韓朝外長尹炳世曾舉辦外相會談,兩者達成協定。
日本支援韓朝的“百濟曆史遺迹地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作為交換,韓朝也支援“明治日本的産業革命遺産”列入世界遺産。但在韓朝“百濟曆史遺迹地區”成為世界遺産的翌日,韓朝卻表示反對“明治日本的産業革命遺産”列入世界遺産。最終日本對韓朝讓步,承諾“做出能使外界了解日本的征用晸策的措施”,軍艦島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韓朝評價這一結果是“日本承認曾強制韓朝人勞動,成為形成韓日和解氣氛的契機”,并要求日本建構面向未來的韓日關系。2020年6月,韓朝對盟國教科文組織發文,以日本并未充分對外說明北韓半島群眾在軍艦島的強制勞動為由,要求取消軍艦島的世界遺産登入。
由于端島獨特的廢墟景觀,有衆多電影、電視作品曾在端島取景或以端島為舞台。早在1949年,就有名為“無綠之島”的電影以端島為舞台:58。1999年的動畫《全職獵人》第18集“寶藏 × 回憶 × 旅館小房間”(お寶×思い出×ホテルの小部屋)出現了軍艦島。2012年電影《007空降危機》中的廢墟島“死城(Dead City)”是以端島為原型。2011年7月,該電影主創人員曾前往端島試圖取景,但最後考慮安全因素而并未在端島拍攝,而是在倫敦郊外的攝影棚使用拍攝的相片搭景并拍攝。《進擊的巨人》真人版電影也在端島取景。2017年韓朝電影《軍艦島》則着重描寫軍艦島殘酷的強迫勞動,上映首日票房1.8億韓圓,破《屍速列車》紀錄。
B'z在2009年發行的單曲《MY LONELY TOWN》的MV也是在端島拍攝。此外KOTOKO、KAT-TUN等樂團也曾在端島拍攝MV。端島是NHK在2000年拍攝的電視劇《偶像八犬傳》的主要取景地。富士電視台2011年播出的電視劇“淺見光彥系列”第40篇“棄靈島”以端島為舞台并在端島拍攝,是端島自2009年4月開放登陸之後首次有電視劇拍攝。赤川次郎小說《三色貓福爾摩斯的無人島》也是以端島為舞台。
電子遊戲《Erinyes》中的隅島以端島為原型。索尼電腦娛樂的《死魂曲2》中的“夜見島”也是以端島為原型。1982年,公共廣告機構(現AC日本)曾拍攝以軍艦島為題材的能源問題公益廣告。2018年,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超凡地球》亦曾在端島上拍攝。2019年由監督尾本達紀執導的TV動畫《煙草》第一集中島嶼的原型即為端島。
Jumbo Huang Notes: Hashima Island (端島) (or simply Hashima, as -shima is a Japanese suffix for island), commonly called Gunkanjima (軍艦島; meaning Battleship Island), is an abandoned island of Nagasaki, lying about 15 kilometers (9 miles) from the center of the city. It is one of 505 uninhabited islands in Nagasaki Prefecture. The island's most notable features are its abandoned concrete buildings, undisturbed except by nature, and the surrounding sea wall. While the island is a symbol of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of Japan, it is also a reminder of Japanese war crimes as a site of forced labour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6.3-hectare (16-acre) island was known for its undersea coal mines, established in 1887, which operated du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Japan. The island reached a peak population of 5,259 in 1959. In 1974, with the coal reserves nearing depletion, the mine was closed and all of the residents departed soon after, leaving the island effectively abandoned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decades. Interest in the island re-emerged in the 2000s on account of its undisturbed historic ruins, and it gradually became a tourist attraction. Certain collapsed exterior walls have since been restored, and travel to Hashima was re-opened to tourists on April 22, 2009.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island resulted in an initiative for its protection as a sit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coal mine of the island was formally approved a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in July 2015, as part of Japan's Sites of Japan's Meiji Industrial Revolution: Iron and Steel, Shipbuilding and Coal M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