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峰

——童年的記憶之一
遊子是故鄉放飛的風筝,鄉情是牢牢系住風筝的那根無形的線。過了知天命的年齡,思鄉的情節日漸濃厚,家鄉的山山水水,和在家鄉經曆的點點滴滴,經常浮現在眼前,趕也趕不走。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趕上我上學的年齡到了;那一年,弟弟降生了,我沒有人照看,媽媽把把我送到了外婆家讀書。在外婆家我是很快樂的,外公、外婆、舅舅和小姨非常疼愛我的。
外婆家在農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院子很大,院子裡有六七棵棗樹,有的樹幹很粗,我合抱着兩手靠不攏。還有,房子也很多,前後兩排,有七八間,都是土坯牆、屋面苫着麥稭、屋檐排放兩趟青泥瓦。
村辦國小就在外婆家西面,相隔一條街。村裡有一條東西向的河流,水不深,河水清澈見底,看的清遊動的小魚蝦。夏天,是我們學童玩耍戲鬧的樂園。是陪我們長大的搖籃。
外公的頭發和胡子都是銀白色的,時時帶着慈祥的微笑,對人很是和藹可親。外公抽自己捲的煙,煙葉也是自己種的,将煙葉曬幹後揉成煙末,用紙捲成一端細,另一端粗的形狀,外公卷煙仔細又娴熟。
外公年輕時在當地黨姓大地主家做過掌櫃的,寫的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能夠兩手同時打兩個算盤,打的又快又準。
那個年代全國正處于貧困時期,物品和食物十分匮乏。
外公為了教我寫毛筆字,買不起筆墨紙硯,自己用葦杆和黃鼠狼尾毛制作毛筆,蘸着清水在青石闆上教我練習寫字。外公一邊教我寫字,一邊給我講,字如其人,寫一手漂亮字的重要性。 給我講的最多的是晉代書法家王獻之自小跟父親王羲之學寫字的故事。
我既愛聽也願意學,但聽得一知半解。外公為了使我學打算盤産生興趣,他用不同的一串數字組合,利用乘法和除法在算盤上打出“鳳凰展翅、二龍戲珠、單龍戲水”等象形圖案。
外公雖然平時慈祥平和,但是原則性及強。那年秋天,小姨參加生産隊勞動,是為蕃薯翻秧子,不小心帶掉一塊雞蛋大小的蕃薯,帶回家想烤給我吃,結果讓外公看到了,從來沒有見過外公發這麼大的脾氣,吹胡子瞪眼,數落小姨,督促小姨把蕃薯交到生産隊,并讓隊長扣工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九七六年,外公因病去世,永遠離開了我們。那種撕心裂肺的悲哀直至今日使我的心還在陣痛,思念會延續久遠。
外公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他對我的期望還在繼續,我對他的情感依然濃烈 ,外公永遠活着我的心裡。
祈禱外公在天堂不再受人間的艱苦,祥和于自然,靈魂安好!
2019年冬
作者簡介:
張峰,男,筆名,驿客;60後,山東省滕州人,現從事生物科研工作,擁有發明專利多項《中國詩歌網》藍V詩人,《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首都文學編委》。
在海南媒體從事過記者、編輯等職業;曾在《詩刊》《中國詩歌網》《中華合作時報》,《大公報》,《海口晚報》,《特區報》,《今日頭條》,《山東文學》,《清風》,《時代文學》,《山東詩歌》,《大衆日報》《山東青年報》,《齊魯晚報》,《抱犢》,《棗莊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報告文學、詩歌六百多篇(首),并多次獲獎,作品收錄多種書刊,出版有詩集《七色流虹》。
壹點号 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