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地風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蜀地風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1959年,四川省長江流域文物保護委員會文物考古隊在巫山大溪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座兒童墓葬中發現了這件人面形玉佩。玉佩隻有雞蛋般大小,長6厘米,寬3.6厘米,厚1.6厘米,呈黑色橢圓形,兩面中部各刻有一個凸出的人面形紋飾。在人面周圍,還可以看到一些略顯淩亂的刻劃紋。

【蜀地風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整體而言,這塊玉面看上去雕刻古掘簡潔,卻又充滿了生氣。研究人員認為“在刻着人面的玉石頂端有兩個穿孔,推測它是懸挂起來的,這也是給它定名為玉佩的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還認為玉面周邊那些淩亂的刻劃紋,表現的估計是古人的胡須。“因為在五六千年以前,不可能有今天的刮胡刀這樣鋒利的工具,把胡須處理幹淨,是以這件玉佩表現的應該是一名男性。”至于玉面的功能,有專家推測它可能是原始的玩具,也有專家認為它是一件類似護身符性質的器物。

在數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為何會以人面為裝飾呢?縱觀新石器時代的各地文化,人面的裝飾并非大溪玉面孤例。

在陝西半坡遺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以上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就在其内壁彩繪出了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這件著名的陶盆已經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也曾登上曆史教科書。

【蜀地風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 新石器時代彩陶罐

此外,距今5500年以上的内蒙古紅山文化,也發現了彩塑的女性頭像;在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則大量出土了神人獸面像。

在這件人面形玉佩之外,還有夾炭紅陶、彩陶等陶器以及玉璜,玉玦,綠松石耳墜等裝飾品出土。考古人員發現,大溪遺址出土的這些器物,既有自己的特點,某些方面也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影響。

【蜀地風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綠松石墜

大溪文化在彩陶方面,這裡出土的瓶、罐、缽、碗等器物裝飾着直線、弧線以及圓圈紋等,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有鮮明的地域特點。但是,大溪文化中彩陶上的勾葉紋與花瓣紋,則是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黃河中遊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典型紋飾。此外,大溪文化的紅花套遺址和關廟山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殘件,也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幾乎相同。

【蜀地風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 新時期時代彩陶瓶

【蜀地風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 新石器時代陶球

這些獨有特點和相似之處,說明大溪文化根植于當地發展起來,它們經曆了很長時間并且自成系統。正如蘇秉琦所言,由于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在中國的大地上形成了衆多不同特點的區域文化。它們和中原文明一樣,都是同時發展着的衆多水準相近的文明之一。它們散布在四面八方,就像天上的星鬥。

不過,即使是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這些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它們多元一體,共同彙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大溪文化,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注明“來源:成都方志”。

編輯:南波萬

校對:汪 洋 李勝利

監制:毛聲文

稽核:趙秋玥

來源:《蜀地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