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1892-1996)

江蘇太倉人

擅山水、花卉

尤精蘭、竹、石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等職

文/畫 朱屺瞻

談起我學中國畫,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但又好像如昨天一般。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我生于江蘇浏河,其地在東海之隅,向來多得天地清淑之氣。明清以來,出了不少畫家,我祖父湘舟先生曾畫山水、花卉,富收藏,父親厚庵先生擅畫梅花,我幼年時印象很深。九歲我入家塾,塾師童頌虞先生,多才多藝,會哼昆曲,吹箫笛,弄盆景,擅畫,尤擅蘭竹。我八歲喪母,是以老師講到詩經《陟岵》時,我特别感傷,童先生也很難過,是以為我改名為“屺瞻”(我原名增鈞)。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古梅如高士》

我受塾師影響,自習作畫,先用描紅本勾寫蘭竹,後來漸漸臨摹家中所藏山水等作品,到17歲時,我考入郵傳部上海實業學校(即後來交通大學的前身)。校監唐文治先生是我的表叔。我當時住校在徐家彙,課餘仍學畫不倦。唐文治是有名望的學者,見此再三告訴我:“作字作畫,點畫皆須着力,切忌浮滑”,這句話真是金玉良言,我一生躬行,獲益匪淺。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綠化都市 1959 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我20歲在家鄉結婚,父親要我經營吳淞醬園,但我學畫之興趣與日俱增。那年秋,我與堂兄朱增宗一同去杭州遊靈隐,觀錢塘江,是我平生第一次遠遊。我常去上海,尋師訪友,看到有一家專賣精美西洋畫片的“伊文思”洋書店,我買了不少回去臨摹。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初日照丹楓》

1912年冬,我看到劉海粟、烏始光在乍浦路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的廣告,立即報名入學。學校初創,一應甚簡陋,同學數人,多為自學,用木炭畫,以毛筆蘸木炭粉臨摹照片,後又學鉛筆的靜物寫生。幾個月後,我就受聘任上海圖畫美術院的教師,教擦筆畫。當時我中畫西畫兼學,有時晨起練書法,臨魏碑及米南宮(米芾)行書,又作鉛筆素描,授課之餘,與王濟遠同去郊外作風景寫生,或畫油畫,夜晚則畫中國畫蘭竹之類。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馬橋公社》

1917年,我26歲,因汪亞塵的催促,我瞞着家中隻身赴日本,入東京川端美術學校學習,導師為名畫家藤島武二,學素描等。我在東京博物館等處看到了西方的一些油畫名作,特别是當時後期印象派如梵高、塞尚的作品,終身不能忘懷。但幾個月後,家中急告我繼母病重,不得已匆匆回國,其時我患肺病,在家療養,我的一幅風景油畫參加了顔文樑發起的首屆蘇州美術畫賽會,是我平生第一次參加畫展。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太平花盛放》 1955

我自幼喜愛梅花,在浏河老家有一處園池,後來我辟為梅花草堂,植梅數百株,紛然可喜。我建有兩個畫室,一畫油畫,一畫中國畫。1929年我38歲時,曾有中國畫《墨荷》《寒林》以及油畫《春寒》《勞苦》《靜物》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有一件很可惜的事,是我因忙于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等處教西畫,卻終未有機會去見近在咫尺的畫壇大師吳昌碩先生。但我的梅花草堂,卻先後有許多友人、名畫家來訪。我曾遍求“梅花草堂圖”,齊白石、黃賓虹、王一亭、汪亞塵、吳湖帆、錢瘦鐵、賀天健、姜丹書、潘天壽等均欣然有作。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齊白石 梅花草堂圖 1936年作

我與齊白石的交往也始于1929年,即年我在全國美展上見到一幅山水,題為“白石”所作,覺有大家之風,但不識“白石”為何人?适于秋日晤老友徐悲鴻,又見有白石為他所刻名印,尤為敬服。悲鴻見我激賞,願出面代求。我怕由悲鴻出面,齊白石不收畫潤,于是從上海榮寶齋按潤例求刻,從此與齊白石神交20年。我請白石老人刻印,漸漸積有60方,我自名齋曰“六十白石印軒”,并号為“六十白石印富翁”。齊白石又欣然為我制印,稱我“知己有恩”,引我為“白石第五知己”。但直到1946年,齊白石來上海開畫展,我才得與他見面。其時他在寓處作畫,不見人,逢我去,則例外。我看他畫紫藤,頗受啟發。齊白石告訴我“畫貴獨立”,此語對我影響極大。過去唐文治教我“畫須有力”,齊白石又教我“畫貴獨立”,我一直銘記在心。白石老人為我所刻印中也有許多畫理,如“存我”“開生面”“不耐入微”“形似是末節”“恬淡自适”“心遊大荒”“興之所至”等等,都是我們兩心相通、互為共勉之語。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齊白石刻“開生面”

我最早是學中國畫,後來接受西畫影響,又赴日本學習,回國後長期又教習西畫,但我一直未脫離中國畫。我一直用兩個畫室,努力想将中西繪畫結合起來。我以為油畫是歐洲的東西,人家傳統深厚,我們不一定趕上,要有自己的東西。我雖然畫過不少油畫風景、靜物和寫生,開過展覽,出過畫集,但舊作都毀于戰亂,至今留下的油畫極少。我作畫用筆仍是中法,中法西用,興味盎然。我的興趣,還是在中國畫。我喜歡梵高的野趣、塞尚的厚重,這些都融進我的中國畫中。另外西畫的色彩強烈、豐富、有個性,我也試圖用于中國畫。有一時期,我還曾試用過丙烯顔色,都是想在中國畫裡增添新的色彩。我在20世紀40年代就漸漸轉到以中國畫為主,當時作有《梅竹圖卷》《六十白石印軒圖卷》等,奠定了我後來中國畫的基本格調。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農田灌溉》1955

在中國畫創作中,我注重臨摹名作和對景寫生。古人中我喜歡石濤、青藤 (徐渭),還有八大山人(朱耷)、沈石田(沈周)等。我最喜歡石濤的寫生,直接到大自然中“搜盡奇峰打草稿”,我也喜歡青藤的野,有天趣、随意。我曾臨過王孟端的《墨竹卷》、文徵明的《蘭竹卷》等,有時借來歸期甚急,就連夜臨寫。同時還有仿倪雲林、李流芳、王孟端等人的山水畫。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古松墨石

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我更注重寫生,60多歲還兩次登上黃山,有一次遇到山洪暴發,非常危險。以天地為師,才能領略到險峰、險境、險情。後又與錢瘦鐵同遊三峽川陝,到西安諸名勝寫生。參加上海中國畫院後,組織寫生活動更多,去井岡山,去江西景德鎮,去江南各地,但“文革”中有幾年不能畫畫,後來我仍在家獨自研究。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寒岩積雪》1973

1973至1975年間,我集中臨摹了曆代名畫約50餘幅,均為唐宋元明清的山水大家如楊昇、範寬、董源、巨然、郭熙、許道甯、王蒙、黃公望、沈石田、董其昌、石濤等的名作。我根據《故宮周刊》臨,許多幅均為六尺以上,這樣足以用筆養氣,為我以後的舒展放筆打下基礎。我臨畫注重意臨,如臨楊昇的沒骨山水,有許多意想不到之處,不自覺更勝于自覺。我臨畫所感,是覺得有助于後來,也束縛着後來,是以自我為戒。注意到這一點,才可以避免束縛,是以我從85歲後全力投入中國畫創作,心裡很快活。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荷花

我作畫自己感到膽子還小,但畫畫是很快活的事,我喜歡“瞎遢遢”,樂趣無窮。我到90歲還是喜歡看博物館,借鑒名畫,如我看到吳昌碩的一幅墨荷,即用筆一揮,荷葉像個大輪胎,回來我也畫水墨,每天清晨都畫。我也喜歡讀書,但畫中我自己很少題詩,我喜歡宋人楊萬裡的詩,還有辛棄疾的詩詞,一般我題楊萬裡的詩,覺其平淡有趣味,題幾句,很适合我的心情。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牽牛花

我喜歡畫大寫意山水、花卉、蔬果,偶爾也畫人物如鐘馗、壽星等,覺得“好白相”,畫着玩。我喜歡畫大幅、長卷,很能暢神抒情,我也喜愛兒童畫,覺得他們膽子大,天真稚氣,用墨用色亂塗,充滿自然天趣,這也是我所追求的。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牡丹

中國畫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我90歲後還常去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開畫展。1983年,我92歲去美國舊金山,為參加舊金山國際機場的揭幕式,我畫了大幅《葡萄圖》。回國後我還飛往雲南昆明等地,登西山寫生,又去成都,遊峨嵋,下三峽,登黃鶴樓,一路寫生作畫。95歲,我在上海美術館和中國美術館兩地開畫展,到1990年我又在上海美術館開了百歲畫展,作品都是95歲後的新作,後來又去香港舉辦畫展,我的精神非常愉快,越到老年畫得越開心。

【藝術·學思】朱屺瞻:人有老境,藝無止境

朱屺瞻 《曉日秋山》1993

回想起來我與中國畫真是翰墨緣深、百年好合。畫到現在真是越來越不敢畫,畫不好。長期以來,我總以獨、力、簡三字自求。時代在變,畫也要不斷改革,努力跟着時代變。我總覺得現在新的建築、大樓,變化真大,完全改變了中國舊式建築的結構樣式,有了新的光影和空間效果,是以畫面也應有強烈的墨彩對比效果,才能在新的光影環境中站得住。我想風格要渾厚一點,色調要強烈一點,筆意要拙樸一點,努力朝前發展。我過去曾說想畫到100歲,畫還要變一下,現在不知不覺已過了100歲,我真不知怎樣畫,還想再努力争取到105歲再開畫展,全部用百歲後的新作,真是人有老境,而藝無止境,我還要努力。

責編/軒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