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之前,澳洲被爆出一家38口全是近親結婚,榮獲“世界上最龐大的近親結婚家庭”稱号。

近親結婚,為了孩子健康着想,一直不被接受,但依然有許多人涉險過關。

愛因斯坦與表姐愛爾莎結婚,進化論的達爾文娶了自己的表妹愛瑪……

在中國,有一個潮陽小子,想娶自己的表妹,卻受到了全家人的支援。

不僅收獲愛情,他還在事業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績,成為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

從他身上,我發現了4個成長真相,現在與你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第一個成長真相:吃多少苦,就能收獲多少幸福

1932年10月,一位年輕的孕婦搭上了開往汕頭的船,肚中的孩子已經9個月了,她生怕孩子突然在船上出生。

她是泰國華僑陳弼臣的妻子劉桂英。

劉桂英和陳弼臣都是汕頭人,之後才到曼谷生活,劉桂英懷上孩子後,陳弼臣堅持要讓孩子在家鄉出生,這樣孩子能夠得到祖先們的祝福。

于是在劉桂英快生時,陳弼臣就連夜送她到曼谷碼頭,讓她乘船回國。

搭船十多天後,到汕頭時已經11月,汕頭港口距離他們家鄉潮陽峽山還有幾十公裡的路程。

眼看着肚子裡的孩子蠢蠢欲動,劉桂英決定,在汕頭找個客棧,暫時住下來。

結果剛住下來,劉桂英就生了,客棧裡剛好有一對來自上海的潮籍夫婦,他們正好是醫生,就幫忙接生。

在他們的幫助下,孩子順利出生。

早在孩子出生前,夫妻倆就把孩子名字想好了,如果是女孩,就叫陳有樂,如果是男孩,就叫陳有慶。

結果,劉桂英帶着重大使命,不遠萬裡回國生小孩,這一生就是男孩,這個男孩就叫陳有慶。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孩子生下來後,劉桂英連月子都沒坐,就急忙抱着陳有慶坐車回老家了,她要跟列祖列宗彙報這個好消息。

當時陳弼臣剛辭掉森與隆總經理的工作,準備自己創業。

陳弼臣無暇顧及家庭,于是提議讓劉桂英帶着孩子,先在老家住一段時間,等到他穩定下來了,再把他們接回曼谷。

就這樣,劉桂英與陳有慶在潮陽老家住了下來,丈夫話是這麼說,可腿長在劉桂英身上,劉桂英一想陳弼臣,就坐着船回曼谷看他。

嘴上說着想他,其實最重要的目的是查崗,劉桂英覺得自家丈夫太帥了,生怕他趁她不在時沾花惹草。

每過去幾天,劉桂英回來必懷孕,之後又在老家生下了兩男一女,但其中的一個男孩和女孩生下來就體弱多病,還沒出月,就病死搖籃裡。

陳有慶常說,他跟弟弟陳有漢是天之驕子,躲過了戰争,扛過了饑荒,活到現在。

老家有一畝祖田,劉桂英全靠耕田種菜來養活兩個兒子,但這也得看老天能否賞飯吃。

遇上晴天還好說,要是遇上雨天,一家人也來不及打傘,就要冒着大雨到田地裡松土犁田,否則泥土變硬了就很難耕種。

有一次雨天,陳有慶赤腳走到地裡松土,結果一不小心腳打滑,他摔倒在地,磕掉了兩顆門牙。

他害怕母親擔心,趕緊把牙齒撿起來,把血吞回肚裡,繼續松土犁田。

直到晚上,劉桂英洗衣服,發現孩子衣服上有血迹,這一問才知道陳有慶兩顆門牙沒了,那天劉桂英抱着陳有慶哭得泣不成聲。

陳有慶一直安慰劉桂英:“沒事,不疼,吃肉不礙事。”

這一句話才讓劉桂英一下子笑了出來:“你還想着吃肉,牙都沒了。”

陳有慶下田赤腳,雖然也因為太着急,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把唯一的拖鞋讓給了弟弟穿。

陳有慶和弟弟共用一雙拖鞋,兩人輪流穿,弟弟洗完澡必須馬上上床,輪到陳有慶享用拖鞋。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哥哥陳有慶、弟弟陳有漢)

當然,陳弼臣每個月都有寄錢回家,但那時鄉下沒有銀行,陳弼臣的彙款要幾經周轉,托人幫忙帶回家,有時上個月的錢這個月才到。

是以,很多時候,劉桂英和兩個孩子隻能自力更生。

雖然日子過得苦了點,但陳有慶很享受三人在一起的時光。

早上一家人圍在一張小桌上吃飯,你偷夾我一塊肉,我偷吃你一根菜葉。

晚上三個人并排睡在一起,天氣冷了,雙腳冷得像冰窖裡的冰塊,陳有慶常常趁弟弟不注意,把腳塞在他的肚子上取暖,打打鬧鬧又是一天。

阿費烈德曾說:“豎立在你面前的欄杆越高,你跳得就越高。”他将這種現象稱為跨欄定律。

有些人遇到困難,就立馬縮起頭,躲起來,而有的人卻能苦中作樂,因為他們知道,每一次困難,都是一次成長機會,扛過去了,迎接自己的就是春天。

在我看來,陳有慶就是這樣的人,貧窮的家境并沒有消滅他的快樂,他反而很享受在苦難中掙紮的自己。

後羿如果隻射中一個太陽,那他也許就不會流芳百世,陳有慶如果沒有兒時苦難的打磨,也許就不會出人頭地。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第二個成長真相:做對事比多做事重要

1946年,戰争結束,陳弼臣派自己助手周光庭回潮陽,讓他接陳有慶到香港進修。

當時,戰争一結束,許多人跑到香港謀生,陳有慶等了兩個多月,才等到開往香港的輪船。

到了香港,陳有慶被陳弼臣安排在庶母的親姐姐家住,那時候陳有慶才知道,原來早在戰亂,父親就再娶了。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劉桂英在曼谷防天防地,可沒想到陳弼臣在香港藏了一手。

兩人結婚後,陳弼臣就把嬌妻姚文莉帶到曼谷,一起生活。

好在姚文莉的姐姐對陳有慶不錯,陳有慶在香港住,吃穿住行,她料理得妥妥貼貼。

姐姐家還有個女兒,叫沈時芬,比陳有慶小兩歲,因為陳有慶住了進來,兩人常在一起玩,玩着玩着,感情說來就來。

但陳有慶還算清醒,他知道他與沈時芬算是表兄妹,他就不敢越界。

陳有慶原先在九龍華仁中學讀,一個學期後又轉到了嶺英中學,嶺英中學允許學生住宿,陳有慶借口忍痛搬離了大姨母的家,主動與沈時芬斷了聯系。

當時戰後物資短缺,嶺英中學沒有正式的宿舍,想要在學校裡住的學生,隻能在教室打地鋪,第二天地鋪卷一卷,就可以上課了。

晚上,陳有慶跟同學躺在教室地闆上,他總想起跟媽媽弟弟睡在一起的時光,想起他與沈時芬玩時,小手不小心碰到她時的心動,想着想着眼淚就止不住地流。

睡在他旁邊的同學,為了安慰他,陪着他一起熬夜聊天,才讓陳有慶度過了這難熬的日子。

1950年,陳有慶畢業,過了18歲的生日後,他就被陳弼臣接到了曼谷。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陳弼臣)

原先陳弼臣讓陳有慶不讀大學,直接到公司來上班,在他看來,學曆沒有什麼,真才實幹才是硬道理。

畢竟當年陳弼臣沒讀完中學,就辍學打工賺錢了,如今也做到了亞洲信托公司老總。

但陳有慶堅持要繼續讀書,他跟陳弼臣保證,不會讓學習耽誤了公司工作。

陳有慶總說,“人都需要成長,一半成長必須在學校裡完成。”

于是,從那以後,陳有慶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

一邊在陳弼臣的公司見習,一邊學習,日子可比在香港、潮陽時還苦。

每天早上,陳有慶要到公司學習點鈔票、入賬等基本功,也要跟着各部門的主管學習每個部門的業務。

忙完公司的工作後,陳有慶草草地吃完晚飯,馬不停蹄地趕到專科學院上課,修讀會計、銀行學和商業法。

等到下課常常已經晚上12點了,陳有慶就自己搭車回家。

就這樣,陳有慶投入了忙碌的生活裡,兩耳不聽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陳有慶不着急,但老父親陳弼臣可着急壞了,想當年他自己18歲就已經情窦初開,即使工作再忙,也想嘗嘗戀愛的滋味,不然就不會認識妾室姚文莉了。

老父親一看兒子,天天隻在公司、學校轉悠,以為兒子對男女之事不感興趣,心想自己身為父親,有必要開導開導兒子。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于是,陳弼臣老是帶着陳有慶出席各種酒會,有意無意向他介紹某某家的閨女,誰誰家的千金。

愣是一個美女都入不了陳有慶的法眼,陳弼臣以為兒子不開竅,可他沒想到兒子情窦早就開了,開得比老父親還早。

陳有慶以為自己要孤獨終老了,一想沈時芬,想到無法自拔,他就喜歡寫苦情小詩,寫完還要讀,讀完兩眼淚汪汪。

在愛情和學業事業的抉擇中,陳有慶選擇了後者,離開了心上人,一心搞事業。

他說,“我隻能做一件事,否則什麼事我都做不成。”

我們常常美化自己的能力,希望自己能多手抓,可有個殘酷的現實就是,我們隻能一件一件事來,做完這件事,下件事才有盼頭。

陳有慶明白,自己眼下最重要的是學習、工作,于是斬斷情絲,埋頭苦幹,兩耳不聽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他以為,他與沈時芬情已斷,沈時芬早就忘記了他。

但他不知道,幾年前的星星之火,早就燎原。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第三個成長真相:拼爹的終點永遠是“拼自己”

陳有慶來到曼谷一年後,大姨母搭着飛機來曼谷見一見自己的妹妹姚文莉。

電視劇狗血情節,在現實裡上演了,飛機失事,大姨母不幸喪生。

沈時芬在香港無依無靠,就被姚文莉接到曼谷生活,在盤谷銀行找了份工作,于是陳有慶與沈時芬見面機會多了起來,舊情複燃。

姚文莉早就覺察到兩人的小心思,在她的撮合下,兩人于1952年正式結為夫妻。

這時,陳有慶也完成了學業,他與陳弼臣提要求,希望能到美國留學。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陳弼臣也答應了,于是兩人剛結完婚,沈時芬就陪着陳有慶一起到美國,兩人順便度了個蜜月。

在美國的生活,與泰國沒有什麼差別,陳有慶依舊重複着兩點一線的生活。

早上在美國三間銀行實習,晚上輪流在哥倫比亞大學、美國銀行學院進修。

剛到美國紐約,沈時芬的肚子就有了動靜,之後生下長子陳智文。

陳有慶一邊工作,一邊進修,一邊照顧母子倆,家庭事業學業三不誤。

1955年,陳有慶完成美國的學業,聽從陳弼臣的安排,帶着妻兒回到香港。

當時,陳弼臣有意将泰國的生意拓展至亞洲,他計劃在泰國以外的地區建立一個站點,最後将站點定在了香港。

這時陳弼臣在香港已有三家企業,最後他讓陳有慶負責香港汕頭商業銀行。

雖說已經在幾家銀行實習過了,但如今陳有慶需要獨當一面,難免有些緊張。

剛開始公司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詢問陳弼臣的意見,才敢下手。

後來陳弼臣經常需要出差,陳有慶找不到父親人,隻能自己處理,慢慢地,陳有慶練就了一身本領。

再加上汕頭商業銀行的客戶多來自潮汕,陳有慶原先待在潮陽,家鄉話信手拈來。

偶爾遇到香港的客戶,陳有慶也不怕,之前在香港上學,他早就學會了香港話,與客戶交流零障礙。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很快,陳有慶就将香港汕頭商業銀行發展壯大,到1964年,銀行年收入首次突破千萬,達到4000萬。

1965年,陳有慶覺得自家銀行知名度不夠高,提出改名。

他覺得“香港汕頭商業銀行”這個名字太長,而且“汕頭”字眼不利于銀行走向亞洲,提議将銀行改名為“香港商業銀行”,删去“汕頭”,更适合全面在香港拓展業務,也更容易得到外國銀行的合作。

這一改名,1966年銀行收入立即滾了一圈,快接近7000萬。

而讓陳有慶名聲大噪的,是他參與創辦的亞洲保險。

1958年,海外信托銀行的創辦人張明添打算在香港開辦一間保險公司,以香港和東南亞的華商為目标顧客。

他找到了陳弼臣,陳弼臣一口應了下來,并将兒子陳有慶拉入局,于是1959年8月10日,亞洲保險正式開業。

靠着陳弼臣和陳有慶兩人的名氣,許多華商參與投資,原先預算100萬的開業資金,硬生生增長到150萬。

有人說,拼命不如拼爹,有個好爸爸,永享快樂,可我們沒想過,如果好爸爸罷工了,我們該怎麼辦?

在我看來,陳有慶縱使有陳弼臣的庇護,可他依然需要脫離父親的羽翼生活,否則就無法獨當一面。

拼爹,拼到最後都隻能拼自己,脫離了陳弼臣的保護後,陳有慶好不容易在亞洲保險公司嶄露頭角,可危機又來了。

亞洲保險公司剛起步就直入谷底,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第四個成長真相:跳出舒适圈,不如擴大舒适圈

那時的香港保險市場還是外資公司的地盤,隻有十幾間華資公司卑微地活着。

華資公司發出的保單往往很難得到大銀行的認可和準許核查,亞洲保險公司也遭遇了此困難。

陳有慶拿着被退回的保單向大銀行據理力争,向他們展示了一套系統的分保政策,最後終于通過了大銀行的認可。

就這樣,亞洲保險公司成為正規的保險公司。

為了讓亞洲保險公司真正走出香港,走向海外,陳有慶唯才是舉,隻要有才華有能力的,陳有慶就提拔他,以高工資高待遇攏住他。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1973年,亞洲保險公司在香港四會交易所上市。

由于陳有慶銀行和保險兩手抓,對這兩個行業特别熟悉,他向董事會提議,或許可以将銀行和保險之間的鴻溝打通,讓兩者聯系起來。

銀行為客人開信用狀、做按揭,肯定也會想買保險,如果銀行能順道替客人辦理保險,那肯定更吸引人。

1990年,陳有慶将亞洲保險和香港商業銀行合并,組成亞洲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在聯交所上市。

2005年,亞洲金融集團進軍中國人壽保險業,與幾家公司合資組成“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在陳有慶的帶領下,中國人民人壽保險公司在2011年保費收入超過700億元,在全國壽險市場排名第5。

别人總誇陳有慶是“第二個陳弼臣”,身上有父親的影子,這用來評價陳有慶商場上的表現,或許還可以。

但在婚姻裡,陳有慶完全不像陳弼臣,陳有慶無論到哪裡工作,他都會帶上妻子沈時芬,平時就算再忙,也會照顧孩子。

沈時芬從小就對藝術情有獨鐘,也到日本、泰國、美國等地深造過。

沈時芬不會完全依賴陳有慶,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反倒是陳有慶常常黏着沈時芬。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最左是沈時芬)

陳有慶雖隻談過一次戀愛,但很會玩浪漫,這點估計遺傳到了陳弼臣。

有時候,陳有慶下班路過花店,買一束花送給沈時芬,或者突然想起,沈時芬前段時間念叨的蛋糕,他也特意繞道,專門去買個蛋糕回家。

2012年,是兩人結婚60周年,陳有慶為沈時芬舉辦了一個藝術畫展,讓沈時芬感動不已。

畫展從頭到尾都是陳有慶一人操辦的,為了給足沈時芬驚喜,陳有慶幾個月沒回家。

這時間久得讓兒子們懷疑,老爸出軌了,小兒子陳智思讓沈時芬留意一點。

“雖然我爸現在80了,但哪抵得住外面的小姑娘?您上點心吧,别老是天天畫畫、插花,最後男人跑了您可别找我哭……”

沈時芬聽完笑哭,她說:“他不敢,哪敢,我相信他,也相信我自己。”

說完,沈時芬又埋頭畫畫了,那是她為陳有慶準備的結婚紀念日禮物。

畫上,兩個小孩子并排坐在樹底下,男孩在向女孩講在鄉下的那些趣事。

那是14歲的陳有慶和12歲的沈時芬。

在香港汕頭商業銀行突破4000萬營業額時,陳有慶并沒有盲目進軍其他市場,而是一點點擴大自己的優勢圈。

他提出改名字,擴大銀行知名度,接着将銀行業與保險業連結起來,擴大自己集團的業務,牢牢咬住兩方紅利。

人們常說,要想成長,我們必須跳出舒适圈,可沒人告訴你,跳出舒适圈後,我們該往哪裡走。

當我們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圈時,别人乖乖待在舒适圈裡,悄悄做到了圈子的頭部,掌握了大部分市場紅利。

我認為,“你必須跳出舒适圈”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高手從不輕易離開舒适圈,他反而還會擴大舒适圈,挖遍圈子裡的資源。

如果陳有慶輕易離開了舒适圈,也許就不會有一家人的歲月靜好,也不可能有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的職位。

他生于汕頭,輾轉泰國和香港,終成一代富豪,成功的原因有這4點

結語

陳有慶每一步,雖看着非常輕松,但其實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拿出了籌碼與命運交換的。

到香港進修,是陳有慶放棄了一家三口幸福生活換來的,到泰國實習進修,是他割舍了兒女情長換來的。

為了說服董事會同意銀行改名,陳有慶割讓了自己3%股份,作為擔保。

每一步,都不是理所當然,而是“計劃之中”。

陳有慶用他的人生經曆,向我們展示了4個成長真相,我們吃了多少苦,就能收獲多少幸福,吃苦與享福是成正比的。

我們不能同時做幾件事,要想成功,隻能一件一件事來做。

縱使你有過硬的家底,你依然要拿出真材實料。

如果你着急跳出舒适圈,還不如擴大自己的舒适圈,慢慢做到圈子的頭部。

如果你想要成長,我認為,你必須明白4個道理:

第一,如果你正處于困境,不要陷入無盡的抱怨與恐懼中,而是要學會苦中作樂,将這次低谷期看作是機會,沉下心來,好好享受。

第二,你必須慢下來,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好,把碗裡的肉吃掉,再去做下一件事,再去夾下一塊肉。

第三,殷實的家底,也抵不過過硬的本領,别想着依靠别人,好好打磨自己的能力。

第四,如果你想要突破自我,那就待在自己的圈子裡,慢慢地做到圈子裡的第一名,别盲目走出舒适圈。

這是陳有慶一生的精神财富,值得我們細細琢磨,願我們各自努力,頂峰相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