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文化大家談|京滬兩地專家熱議用好紅色文化 海派文化 江南文化資源

上海文化大家談|京滬兩地專家熱議用好紅色文化 海派文化 江南文化資源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學強:

梳理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的演變脈絡,要有一條可以貫通的“主線”。農耕時期的上海,偏處海隅,大體處于江南文化圈的外圍;此後,伴随近代上海城市的成長,才成為江南的中心。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建立,與這座城市的品格、特質有着密切聯系。新形勢下,要讓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獨特的文化資源。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葉舒憲:

我曾在研究所學生課堂上講過兩個傳統文化關鍵詞:“社稷”和“精神”。“社”指土地崇拜,“稷”指小米,“黃土地加小米”構成黃河文明孕育的第一物質基礎。“精”指稻谷之靈,即催生南方水鄉稻作農業的生命力信仰;“神”是更廣義的崇拜觀念,可泛指一切超自然力量。精與神的組合,是南方水鄉人莊子的獨到發明。南方水鄉文化不僅看重賴以生存的物質,即水稻生長之靈,也非常重視稻作文化基礎上培育出的人的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包偉民:

江南地區最主要的地理特征是多水。江南是水鄉。經過千餘年濕地的改造與開發,整個江南地區河道交叉,人們傍水為生、以船代步。近代以前,江南農村僅船隻種類就有數十種之多,村落、市鎮的布局亦無不以河道為中心。但江南的水又不是大江大海,這也形塑了江南群眾的一個典型性格特征:水靈而不豪放。

複旦大學教授李天綱:

近年來,談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多指向長三角一體化,議題自然也集中在“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财源相通,方言相似,風俗相類”等等。一體化的現象,既明顯又重要。但就曆史淵源而言,在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的傳承問題上,還存在後者對于前者的近代發展,亦即在同一性之外,還存在時代性差異。海派文化不但繼承,而且發展、改造和更新了江南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海軍:

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上海紅色文化所具有的輻射性特征,尤其展現在革命精神的傳承方面。從偉大建黨精神始,到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系列偉大精神在本質上與偉大建黨精神一脈相承。由此,富于革命進取和開拓創新精神的上海紅色文化,在新征程上必将繼續發揮重要示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