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0餘件世界文物诠釋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化互鑒

中新網太原12月17日電 (記者 胡健)波斯金銀器、古希臘祭祀儀式中的來通、公元3世紀的玻璃器皿……190餘件來自環地中海地區、兩河流域、伊朗地區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文物17日亮相山西,诠釋着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化互鑒。

190餘件世界文物诠釋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化互鑒

“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展品。 胡健 攝

上述展覽名為“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由山西博物院和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主辦。作為絲路文明的重要驿站,有着5000年曆史的山西亦有不少文物留有各國文明的藝術特征,再現了古代絲路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190餘件世界文物诠釋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化互鑒

開鑿于北魏時期的山西雲岡石窟是犍陀羅佛教藝術的代表之一,而在本次的展覽中,來自古犍陀羅地區的佛教雕像與一旁的雲岡石窟展闆遙相呼應,雕像風格混合了希臘、羅馬、波斯以及印度多元藝術表現技巧,可見犍陀羅藝術對東亞佛教藝術的影響。

190餘件世界文物诠釋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化互鑒

出土于山西大同北魏時期的鎏金人物動物紋銀高足杯也與本次展出的一件伊朗薩珊王朝時期的帝王狩獵熊紋盤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從兩件器物可以明顯看到,它們描繪的都是帝王狩獵場景,它展現的是波斯祆教裡的正義象征,這也足以證明在北魏時期,絲綢之路的交流再次達到一個高峰。”山西博物院講解員趙佳介紹。

190餘件世界文物诠釋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化互鑒

本次展覽分為“環地中海地區”“兩河流域和伊朗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夢回敦煌”四個單元,這些文物是由日本畫家平山郁夫(1930—2009)遍訪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收集而來,在中日民間,平山郁夫被譽為“當代唐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190餘件世界文物诠釋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化互鑒

犍陀羅地區的文物與山西雲岡石窟遙相呼應。 胡健 攝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表示,此次展覽是一項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展事,展覽展出的190餘件文物有希臘的彩陶與浮雕、羅馬與波斯的玻璃器、波斯金銀器、絲路金銀币、中亞織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等,呈現了跨地區、跨時代、跨文化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文明創造。(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