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筆者給大家講述的内容是:
1398年朱元璋死去,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孩,51年後為大明續命200年。
明朝這個國家在曆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國家了。在它之前,是元朝,而說起元朝,大家都知道成吉思汗帶着自己的大軍,一路打到了如今的萊茵河附近。
在明朝之後,就是清朝。清朝是由誰建立起來的,在這裡自然也無需多言。總而言之,明朝夾在這兩個朝代之間,可以說得上是非常的特立獨行了。而在明朝成立半個世紀多之後,從乞丐變成皇帝的朱元璋在病床上安然離世。

而就在這一年裡,浙江一帶就有不少男孩出生,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在半個世紀之後,其中一位叫做于謙的男孩,會成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他為大明的續命近200年,卻死于明朝皇帝之手,他做的到底值不值?
于謙在自己小的時候,也的确證明了自己的志向,為了能夠步入朝廷當中,完成自己的理想。年僅20的他,第一次參加考試,就拿到了進士的資格。而在自己入朝之後不久,明英宗繼位,作為一個新皇帝,自然是非常寵信身邊的宦官王振。是以在當時人們想要升職,都必須要讨好王振。但是對于謙來說,向王振低頭就像是丢了自己的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這樣的于謙,自然是不受當時把持朝政的王振一黨歡迎。他們認為很有可能,于謙會在之後,成為了自己陣營的絆腳石。于是逼走了于謙,并且在此後向明英宗表示,于謙是對皇帝有怨恨,才自己辭職的。聽信了讒言的皇帝,生氣之前将于謙打入了大牢,準備處刑。
隻可惜于謙的所作所為,自然是看在百姓的眼中。沒有人會願意一個清官白白被人弄死,于是在他的轄區的百姓,紛紛趕來京城看望于謙,甚至還有人打算沖擊牢獄。見到這種情況,就算是明英宗也對王振起疑了,于是下令讓于謙官降幾級,放了出來。
遺憾的是,明英宗雖然有一腔熱血,卻被王振騙得團團轉。在瓦剌入軍明朝北部之後,為了表示自己的威嚴,在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決定親自上前線,鼓舞士兵。但是在這之前,于謙再一次站了出來,表示皇帝不能走,一走一旦出事,京城肯定人心大亂。
但是明英宗不聽,甚至覺得這是于謙報複自己,駁自己的面子。于是将于謙打入大牢,等自己凱旋而歸之後,再收拾他。沒想到的是,在土木堡,明英宗沒等到凱旋的歌聲,卻迎來了階下囚的命運。
當時的明朝是一片大亂,明英宗的叔叔開始作為代理皇帝負責事務。于是擺在他們眼前的隻有兩條路:
一條是向宋朝學,将都城遷到南京,放棄北方的陣地;二是全力守住京城,并且在日後抽調軍隊打敗瓦剌。
很多人在看到京城的士兵和瓦剌的士兵數量差後,都覺得隻有第一條路,才是唯一的出路。就在這個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呵斥了那些想要逃跑的大臣,認為隻有戰鬥,才能夠留住明朝的命。根據《明史》的記載,在當時的朝廷上,不少有能之士紛紛響應于謙,要求誅殺王振全族,留守京城。
在将王振的餘黨全部逮捕之後,明英宗的叔叔還特地拉着他的手表示,現在國家的希望,就是于謙您了。朝廷上下也都以于謙為重。此後在于謙的指揮之下,京城開始抽調附近的守衛軍,并且加強了城防,利用地形和陷阱,徹底擊潰瓦剌軍隊,成功地保衛了京城。
此外,還将明朝在土木堡之戰中損失的力量恢複,使得明朝逐漸走向了中興。最後在于謙的指揮下,瓦剌軍奪走的明朝領土,大部分都被明軍所收複,被俘虜的明英宗也在數年之後,在戰鬥中被解救了出來,再一次回到京城,做了名譽上的皇帝。
可惜的好景不長,代理的皇帝雖然明智,卻很短壽。在不久之後病重垂危,于是在其死後,自然皇帝的位置就輪到了被救回來的明英宗。但是在明英宗恢複皇位之後,因為擁護自己回來的人裡,不少人都對于謙恨之入骨,是以就在背後要求明英宗将于謙處刑。
在逼迫之下,無奈的明英宗為了安定局勢,隻好将于謙處刑,讓于謙在自己拼命守護的京城中死去。當時的百姓無一不為其感到惋惜,甚至連朝廷内部不少大臣都因為這件事,而選擇以死明志或是辭官回家,使得好不容易有了中興迹象的明朝,再一次走向了下坡路。
總結
:在筆者看來,于謙為大明的續命近200年,雖然死于明朝皇帝之手,但是他做的還是值得的,畢竟這成就了他,被譽為一代名臣和民族英雄。
參考資料
1.《明史》
2.《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