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沒有這個人,李世民很可能成為另一個隋炀帝

衆所周知,大唐盛世始于李世民。甚至可以說,大唐是李世民一個人的大唐,沒有他,大唐就不可能如此強健,如此輝煌。

不過,李世民之是以成為李世民,離不開一個人的教誨。

如果沒有這個人,李世民很可能成為另一個隋炀帝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掉了大哥李建成,殺掉了四弟李元吉,但他最想殺的,還有一個人:魏征。

魏征,曾經力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惜李建成沒有聽,否則,曆史必将是另外一副模樣。

二人的對話,從李世民指責魏征開始。

“汝何為離間我兄弟!”李世民義正詞嚴。

魏征看了看站立兩旁的武士,笑了,“先太子早從我言,何有今日之禍。”

李世民行事果決殘忍,而這并不影響他在治理天下時具有的廣闊胸襟,他知道,要成一代治世明君,必用魏征。

如果沒有這個人,李世民很可能成為另一個隋炀帝

有人說房(玄齡)謀杜(如誨)斷,實際上還少了一個——魏(征)谏。如果沒有魏谏,房謀杜斷的努力都将化為烏有,不過是一個唐朝版的隋炀帝而已。

做一個谏臣是需要膽量的,老虎頭上拔毛,說不定哪天就被老虎咬死了。魏征不怕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的雄心。

曾經的死敵,微微一笑間,所有恩怨已随風。

一座錦繡大隋江山,被隋炀帝折騰得支離破碎,民不聊生。如何收拾起舊河山,李世民問計于魏征,天下何能長治久安?

魏征開出的藥方,其實很簡單——愛惜民力,為君自愛,從善如流。

愛惜民力。唐初,經濟承大亂之後,萬方衰弊,百姓根本無力承擔起李世民的窮奢極欲。讓老百姓安心生産,緩慢恢複國力,這是當時李世民欲成明君唯一的選擇。

為君自愛。大臣都是馬屁精,看到君主喜歡什麼,他們就會上行下效。自古先有昏君再有佞臣。如果李世民不自愛,那麼所有人都會學他,李世民己身不正,也就無法遏制蔓延之風。曾經威震天下的大隋朝,不就是這麼滅亡的嗎?

你要求别人做到的,你自己都做不到,誰還會聽你的?

如果沒有這個人,李世民很可能成為另一個隋炀帝

天下的治理,說白了,就是重用人才。再聖明的君主也不是萬能的,如果身邊沒有谏臣,看看楊廣的下場就知道了。

天下是什麼?說的宏觀,是民心。說的微觀,就是糧食。而在小農時代,中國的一切,都系于那一片片承載着多少血淚與希望的土地。

有這麼一件事。貞觀三年,李世民本已下诏免除關中兩年稅賦、一年徭役。但不久,他又下令已交稅的服役的,還要繼續,魏征直接上前“打臉”。魏征告訴李世民:老百姓聽說你免除稅賦徭役,無不歡顔歌頌你的聖德。可他們的歡呼聲還沒停止,你就出爾反爾,置民心于何地?以後老百姓還能信你麼?天大地大,民心最大。如果民心動搖,即使你不免除稅、役賺了一點錢,但這點錢能彌補失去民心所帶來的損失嗎?

再簡單不過的治國良方,但卻需要一代聖主的開明智慧與博大胸襟。

如果沒有這個人,李世民很可能成為另一個隋炀帝

魏征曾經和房玄齡在李世民面前争議是創業難還是守業難,房玄齡認為創業難,魏征認為創業誠不易,守業更難,因為這需要君主在成功之後繼續保持着謙虛謹慎的作風,一般人很難做到。李世民承認創業難,但那已是過去式,現在守業難,是以更需要魏征。

沒有李世民,魏征依然是那個敢直谏的魏征,即使即位的是太子李建成,魏征依然會向李建成潑冷水,輔佐李建成成一代治世明主。

而沒有魏征,李世民就不是史書上那個武功文治的千古一帝了。李世民身上,其實有很多楊廣的影子,他之是以沒有成為第二個楊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了魏征規勸以成方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