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孫堅很了不起,他的兩個兒子孫策、孫權兄弟倆都非常有出息,都是雄才大略之輩。而一代枭雄曹操對這兩人的評價則大不相同。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在《三國演義》第21回中,曹操邀請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談起天下豪傑之士,其中就說到了孫策。劉備是怎麼評價孫策的呢?劉備認為“

孫伯符乃英雄也

”,因為他“

血氣方剛,江東領袖

”。

劉備挺有意思,他在談到各方英雄的時候,順序是淮南袁術、冀州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當時孫策雖然勇武,但他尚寄身于袁術之帳下。劉備将年輕的孫策與袁術、袁紹、劉表這些地方大諸侯相列,也算是慧眼識人。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曹操則認為,“

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說孫策是憑借着他老爸孫堅的威名,不能算英雄。那麼,曹操是蔑視孫策嗎?當然不可能,曹操在與劉備的讨論中以各種借口否定了劉備所有的提名,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引出最後那一句“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驚吓劉備,“

一震之威,乃至于斯

”,迫使劉備産生危機感,驚恐之下迅速逃離許昌,從後面曹操的種種行為來看,曹操是達到了效果。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在《三國演義》第29回中,建安四年,曹操再次評價孫策,與上次煮酒論英雄時就大不相同了。

因為這個時候孫策已經襲取廬江,擊敗劉勳,迫降華歆,聲威大震,麾下兵精糧足,俨然成為江東之霸。孫策派張纮到許昌上表,名為獻捷,實則示威。而曹操此時尚面對北方袁紹的巨大壓力,無暇南顧,得知孫策勢力強盛,感歎道:

“猘兒難與争鋒也!”

還把曹仁的女兒許配給了孫策的弟弟孫匡。一邊安撫求和,一邊去拒絕了孫策擔任大司馬的要求。曹操這是求和而不示弱,告訴孫策,這個地盤上還是我說了算。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在《三國演義》的第29回中,通過使者之口,再次展現了曹操對孫策的看法。

留在許昌的張纮(

hóng

)派信使到江東來見孫策,孫策問詢起來,使者說:

“曹操甚懼主公;其帳下謀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

為什麼郭嘉不服呢?因為郭嘉認為孫策

“不足懼也: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曹操是怕孫策嗎?當然不是,當時曹操與袁紹翻了臉,雙方已經開始調兵遣将,官渡之戰拉開了帷幕,曹操的主力部隊都調往北方與袁紹對峙,這種時候,就怕孫策從屁股後面來一下子,是以“

深懼之

”。而郭嘉早有預謀,知道一項驚天動地的刺殺行動正在展開,是以說孫策必死于“

小人之手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在《三國演義》的第61回中,曹操兵進濡須口與孫權大軍對峙,曹操率衆策馬登上山坡,遙望敵情,看到江東船隊陣列嚴整,旗甲鮮明,排程有方。孫權親自挂帥,坐在大船上,“

左右文武,侍立兩邊

”。曹操揚鞭指歎,說出那句著名的“

生子當如孫仲謀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這一方面是贊歎孫權的勇略和能力,不像劉表的兒子,蠢笨如豬:長子劉琦被劉備玩弄于股掌之間,幼子劉琮性格軟弱,曹操大軍一到,束手而降。兩個兒子皆無能之輩,斷送了劉表的大好基業。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另一方面,曹操也是有感而發。因為就在出征之前發生了一件大事:荀彧勸谏曹操勿受九錫,激怒了曹操,賜盒自盡。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曹操其實已成騎虎之勢,難以抽身了。都說是“

功成身退,解甲歸田

”,說的挺好,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權力一旦交出去,以漢獻帝和他那幫所謂的“

忠臣

”的德行,曹家能不被滅族?不僅是曹家、夏侯家,有多少為國征戰的将士們都要受害。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差距為什麼那麼大?他的評判标準是什麼?

有些路一旦走上了,就再也無法回頭了。想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曹操的兒子們又有誰能撐起這份責任來呢?荀彧不想讓曹操将權力繼續傳遞給子孫,那曹操死後,他的家族和部下将面臨着何等恐怖的後果啊!

孫策年紀輕輕就被刺身亡,孫權是少年接位,權力的更替還算是平穩,經過打拼,孫權的勢力穩固,鼎立三分,能打造出這樣的局面,可見其超群的能力。是以曹操不但是感歎孫權的才略膽識,也是對自己家族未來的期盼和擔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