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這涉及對軍隊的控制權問題。
所謂槍杆子裡出政權,誰掌握了軍隊,誰就擁有了控制政權的籌碼,古今中外皆然,從這一點出發,皇帝本人是必須要掌握軍隊的,不然皇帝就不是他當了,分分鐘成傀儡甚至滅族。

沖突的地方在于,整個國家的軍隊很多啊,且分布在邊疆重鎮,皇帝一個人怎麼統領?這就像官府一樣,皇帝當然想自己統禦萬民,可是做不到,那就隻能建立一個官僚制度,經過逐級官吏傳達,施行自己的意志。
軍隊也一樣,皇帝要想掌控全國軍隊,那就隻能建立一個軍隊系統,由元帥、各級将領往下推,最後到士兵。而造反,就是某個将領不聽皇帝的了,帶着底下人反抗皇帝。
造反,其實就是這個制度的一個弊端,因為皇帝掌控軍隊是間接的,皇帝掌控将領,将領掌控士兵,皇帝是通過掌控将領然後再掌控士兵,士兵是不一定效忠皇帝的!
士兵不一定效忠皇帝的原因很簡單,古代的士兵不少志願兵,而是義務兵,他們不是自願來為皇帝抛頭顱灑熱血的,渴望建功立業的隻是少數,絕大部分是被抓壯丁拉來的,當兵是他們養家糊口的一個職業。
皇帝又遠在京城,絕大部分士兵是沒見過皇帝的,而将領近在眼前,再加上軍事作戰所需的士兵服從将領(這是必須的,軍隊内部必須保證将領的權威,不然打仗的時候将是一盤散沙),皇帝對士兵的管控力自然比将領弱。
這一點,皇帝也是看的到的,為了防止将領造反,他們相出了種種方法,總的來說就兩大類,一個是分離将領和士兵,使得“兵不識将,将不識兵”,另一個則是把握住糧饷。
第一個方法很有操作難度,如果玩得不夠,将領跟士兵打成一片,等于沒玩;如果玩得過火了,比如統兵權與練兵權分離,這個将領練好的兵交給另一個将領去帶,将領跟士兵大眼瞪小眼,對皇權的威脅是小了,可同樣的,對于軍隊的戰鬥力大受影響,畢竟哪個士兵會甘願把命交給陌生的将領,打起仗來,心裡總是懷疑将領的指揮,而将領對士兵不熟悉,排程起來也很麻煩。
運用這種方法的很多,比如虎符、監軍等等制度,都是為了防範造反。
第二個方法就是奪取将領發糧饷的權力,糧饷這東西,都是來自于民間賦稅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嘛,問題是這羊毛誰來割呢?是中央統一割好了發到士兵手上呢?還是将領自己隔了發?
在中央強勢、财政充裕的時候,打死都不會把割羊毛的權力交給将領的,将領給士兵發糧饷,士兵感恩戴德,眼裡就隻剩下将領了,哪還有朝廷和皇帝?
但在少數情況下,中央又不得不将适當的财權交給武将,讓将領就近征集糧饷無疑可以給朝廷省去大筆人工和運輸費用,軍隊獲得補給也更及時,打仗打得更有勁了,在财政不充裕的時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不過下放财權是一把雙刃劍,武将統軍與财政權合一,雖然可以增加軍隊靈活性,增強戰鬥力,但也會大大增加武将造反的機率,沒有錢,武将造反就沒有底氣,有了錢,什麼不敢?
曆數那些比較大的造反,比如安史之亂,那就是因為中央下放了财權,軍饷是将領發的,士兵對将領非常擁護,這才敢造反,不然像鐘會,可能先被自己部下給幹掉了。
宋朝有鑒于唐末五代的軍隊政變(多的數不過來),推行了一場全面的弱軍行動,什麼以文治武、财權分離、下屬限制等等,徹底滅了将領反叛的苗頭,之後的朝代沿而用之,并進行改進,是以宋朝以後,武将造反就很少了,成功的幾乎沒有,更多的是嘩變,如苗劉兵變。